所謂“平仄”就是每個漢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聲,為了便於運用,在律詩中又簡化為平仄二聲,平又分為陰平、陽平二聲,仄分為上、去、入三聲。因此,共有陰、陽、上、去、入五聲。
平仄的掌握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現代漢語來說,第一、二聲為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然而,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已經都轉到了現代漢語的“一、二、三、四”聲當中去了。因此,現代漢語中沒有入聲字了,至於轉到上聲、去聲的字倒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上、去、入三聲都是仄聲。但是,從入聲字轉到陰平、陽平中的字則是較為麻煩的。例如:現代漢語的“一、吃、壓、”等字都是陰平聲,而在古代漢語中卻都是入聲字,如果去強記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對於學寫律詩者,多少是有些困難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區分平仄聲卻是較為容易的,因為在南方,吳、閩、粵、贛、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著古代漢語的入聲字的讀音。還有北方的山西、內蒙等地,方言中也還保留了入聲字的讀音。因此,根據方言讀音,再用一種公式類比套用區分平仄聲那就更為簡易了,即用:“兵、平、病、丙、並”這五個字去套讀“陰、陽、上、去、入”五聲,類比如表:
由此可見,“兵”字正是陰平聲,“平”字恰好正是陽平聲,以此類推。
當然這種方法是不能一概而論的,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凡用現代漢語普通話一、二、三、四聲的是不好套用這個公式,必須是方言。
2、凡方言中有入聲字的均可用“兵、平”二字去套用這種公式。
3、凡方言中沒有入聲字的也是無法套用這種公式的。
4、凡套用這種公式時,對於送氣與不送氣的字可不必區分它,如“兵”字是不送氣的讀音“bīn”,而“平”字在普通話中則是送氣的讀音“píng”,可把它當作不送氣的字音“bíng”來讀。這樣則可排除在套用“兵、平、病、丙、並”這個公式時沒有某一個字的障礙。實際上,在普通話中象“平”字這一類送氣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則讀成不送氣的字了。也有一些字在普通話中是不送氣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卻又讀成了送氣的字,如“就、傑”等。
5、各地方言中的一些地區,如江西的修水、武寧、瑞昌、德安、永修一帶,不僅有“陰、陽、上、去、入”五聲,甚至還有六聲,如:上表所述“衣、怡、易、以、意、一”等字,對此,我們且不必去管它是五聲還是六聲,反正與“兵、平”二字聲調相同的字則為平聲字,其後面所有的字均為仄聲字。
所謂“平仄”就是每個漢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聲,為了便於運用,在律詩中又簡化為平仄二聲,平又分為陰平、陽平二聲,仄分為上、去、入三聲。因此,共有陰、陽、上、去、入五聲。
平仄的掌握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現代漢語來說,第一、二聲為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然而,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已經都轉到了現代漢語的“一、二、三、四”聲當中去了。因此,現代漢語中沒有入聲字了,至於轉到上聲、去聲的字倒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上、去、入三聲都是仄聲。但是,從入聲字轉到陰平、陽平中的字則是較為麻煩的。例如:現代漢語的“一、吃、壓、”等字都是陰平聲,而在古代漢語中卻都是入聲字,如果去強記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對於學寫律詩者,多少是有些困難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區分平仄聲卻是較為容易的,因為在南方,吳、閩、粵、贛、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著古代漢語的入聲字的讀音。還有北方的山西、內蒙等地,方言中也還保留了入聲字的讀音。因此,根據方言讀音,再用一種公式類比套用區分平仄聲那就更為簡易了,即用:“兵、平、病、丙、並”這五個字去套讀“陰、陽、上、去、入”五聲,類比如表:
由此可見,“兵”字正是陰平聲,“平”字恰好正是陽平聲,以此類推。
當然這種方法是不能一概而論的,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凡用現代漢語普通話一、二、三、四聲的是不好套用這個公式,必須是方言。
2、凡方言中有入聲字的均可用“兵、平”二字去套用這種公式。
3、凡方言中沒有入聲字的也是無法套用這種公式的。
4、凡套用這種公式時,對於送氣與不送氣的字可不必區分它,如“兵”字是不送氣的讀音“bīn”,而“平”字在普通話中則是送氣的讀音“píng”,可把它當作不送氣的字音“bíng”來讀。這樣則可排除在套用“兵、平、病、丙、並”這個公式時沒有某一個字的障礙。實際上,在普通話中象“平”字這一類送氣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則讀成不送氣的字了。也有一些字在普通話中是不送氣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卻又讀成了送氣的字,如“就、傑”等。
5、各地方言中的一些地區,如江西的修水、武寧、瑞昌、德安、永修一帶,不僅有“陰、陽、上、去、入”五聲,甚至還有六聲,如:上表所述“衣、怡、易、以、意、一”等字,對此,我們且不必去管它是五聲還是六聲,反正與“兵、平”二字聲調相同的字則為平聲字,其後面所有的字均為仄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