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匠人傳承守藝人
-
2 # 一隻南瓜Q
第一點,十年籌備的階段收官之作,必定會被粉絲瘋狂追捧。
首先復聯四作為漫威籌備了十一年,由22部電影做鋪墊的結尾之作,其必定成為絕大多數漫威粉絲的一次狂歡,其中肯定包括了骨灰級粉絲及不同程度喜愛漫威的超級英雄粉絲,十一年之間21部影片,漫威在全球各地都收穫了為數不少的粉絲。所以光是粉絲之間的效應所產生的基數就已經足夠龐大了。
第二點,自媒體行業發展較快,文化交流十分的迅速。
作為近幾年在瘋狂發展著的自媒體行業,帶動了許多新聞及文化的傳播速度。在有龐大基數粉絲的情況下,向別人安利復聯四的機率也大大的上升,再加上作為國外的優秀影視產品,不論你是否知曉漫威與DC及他們旗下的不同人物,或多或少都會對其有點印象,加上ending game這個主題,也能夠吸引大量的網友的興趣與討論。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些都是我們投身於這場狂歡的原因之一。
即使可能我們大多數和偽球迷一樣,本身並不是漫威宇宙的骨灰粉,甚至不是那麼能分清楚漫威英雄和DC英雄。但對待這個現象級的流行文化表徵,瞭解一點“非參與不可”的背後社會動員機制,要比小心翼翼避免被劇透更有意思。
流行文化必須更為廣為人知流行文化是被製造出來的。嗯,看起來像句廢話,但仔細想一下,“流行文化”,不管是流行樂、暢銷書,抑或爆米花大片,甚至於喜茶等“網紅”,它們或實體,或虛幻,或讓小清新有逼格,或吸引人看得欲罷不能,直呼過癮。
如果非要給這些產品找個共同點,那第一點無疑就是討論話題。是的,如果還記得《愛,死亡和機器人》,也值得被討論,只不過和復聯四比起來,就沒那麼大的受眾群體了。讓受眾熱衷於討論,看沒看過都不重要,也可以在看過“攻略”、“盤點”過後和你侃侃而談。
可以說漫威宇宙至今的21部作品是合格的娛樂佳作,但它們不是藝術作品。粉絲語:“看爽了就夠了”,引發深思絕不是作品目的,造成的社會現象幾乎都是商業相關,衍生產品。
以往,我們總是羨慕好萊塢成熟的工業化製作水平,而自嘲中國電影還處在手工作坊階段。但商業資本過度侵入文化產業的惡果就是同質化,尋找最廣為大眾可接受的落點是最符合商業邏輯的做法,即使和藝術無關。
社交媒體的促進作用微博都在打卡,朋友圈都在曬。很多時候,你不得不曬,不參與像是特立獨行,格格不入。 我們需要社交,需要在社交中證明自己,表現出自己熱愛和朋友交往,姑且稱之為形象的自我管理,外貌的精緻需要各式各樣的化妝品,但個人形象還需要其他途徑進行自我披露和塑造。
誰都希望被關注,哪怕你有社交恐懼症,也要表現出來,否則朋友們怎麼知道呢?這就是個迴圈,你不“告訴”別人,他們是無從得知你的近況的。即使不愛復聯,真的分不清各色英雄,但總要帶著女朋友、好友去一趟影院,票價再貴,也比插不上話強,至少還能曬一下,表現出樂意參與的態度。
看不看復聯四已經有一點豆腐甜鹹黨的意味了,漫威只用了十年,而甜鹹口味之爭可是默默存在了好幾百年,流行文化對社會意識的塑造功能可見一斑。
社交讓我們必須參與到這一程序中來,而社交媒體的存在讓我們關注,某種意義上說是放大了復聯四的關注度。
一場狂歡狂歡並不是貶義詞,一種文化現象必然有背後的社會基礎。
高壓的社會節奏需要釋放口,娛樂本身是無罪的,販賣焦慮才有罪,那麼漫威販賣了嗎?
並沒有,漫威給予了我們一種想象力的擴充套件,在宇宙、在世俗之外,這也是我喜歡漫威的原因。畢竟,生活這麼艱難,能樂呵樂呵其實挺好的。
我們總需要一些能引發共情的東西,當國內的文化工業尚未批次生產此類內容的時候,好萊塢就來了,帶給我們我與春風皆過客,你攜秋水攬星河的一種浪漫。
於是我們集體參與到這場狂歡中,平凡生活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