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顛覆的沙塵
-
2 # 天方話譚
在一個群雄割據的時代,不斷的上演著吞併大戲,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叱吒了一個大爭時代的風雲。無所謂正方或者反方,無非是為了存續或為了一統,從而孕育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時不往君安在,歷史給人予厚重感,曾經的滄海桑田,如今的過眼雲煙,無不讓人扼腕嘆息。《三國演義》向我們描述了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同時也是小人橫行的時代,人物或精神飽滿或萎靡不振,大家主張鮮明,鬥智鬥勇,你方唱罷我登場,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讀史可以明智,《三國演義》可以讓人深明大義,明辨是非黑白曲直,是集智慧於一身的史詩鉅製。
-
3 # 奕明天下
“義”是《三國演義》的思想精髓和靈魂。俄國學者稱讚《三國演義》是“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傑作”。三國演義的思想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嚮往國家統一的政治理想,構成了《三國演義》的經線;歌頌“忠義”英雄的道德標準,構成了《三國演義》的緯線。二者縱橫交錯,形成《三國演義》思想內容的座標軸。羅貫中依靠這兩大座標軸,把歷史評價與道德評判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達到了難能可貴的高度和深度。
-
4 # 空觀道人12345
《三國演義》三分天下的格局實際上是各方均求得政治勢力的平衡和天下穩定!在穩定的基礎上又各懷鬼胎各抱一方,都有想統一天下的野心!又都在醞釀自己的勢力!作者有忠於漢室皇權的忠君思想,有偏於劉備劉皇叔為正統的宣揚思想!以桃園三結義的開篇為重點的紅線出發點舒發作者的個人感情的偏好在內,以紅線人物趙雲為軸線演義寫的一本書!作者的總體思想是天下英雄忠肝義膽!雖說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中國歷史上三分天下的格局也只是個特殊的三分天下三足鼎立而達到勢力平衡的唯一特例!充分說明事物內部的矛盾不斷髮展變化和激化,會由多極演變成三極逐漸形成兩極分化最後統一達到一極終極而結束久分的局面!其間有很多的發展變化過程和各種因素的成因!三國鼎立的格局總共不到一百年時間,從黃巾起義的混亂時期開始到晉朝統一三國結束共81年,真正三國的鼎立形成只有60年時間!一旦斷了一個“勢力腿”馬上平衡就瓦解了!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的思想精髓和靈魂是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展規律。
小說第1回開篇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第37回劉備“一顧茅廬”時遇到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又談論了漢朝四百年的“治亂”:“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高祖斬蛇起義,沫無道秦,是由亂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亂。”
而小說《三國演義》本身,就是演義了漢末“由亂入治”的天下大勢。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為了總結歷史的興衰規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種歷史迴圈論或是宿命論的思想。然而,至少從《三國演義》中所說的“週末七國分爭”至清代,這一規律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擴充套件資料: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軍事政治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
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
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尖銳矛盾中,透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