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水文瀾原創
-
2 # 津沽一頁書
作為一代大家,李清照詞的內容與婉約派前輩之作並無二致,抒寫的也是傷春感時、離愁別恨之類的女子情思。可是,在李清照現存的絕大部分詞作中,又一洗過去詞作中的紅綠綺豔的嫵媚氣氛,展示了她清高生活的意趣,吟詠出淡泊高遠的情懷,這又是前輩詞人多所不能達到的。而李詞意境之美也就在這裡——以委婉的情思和超脫的襟懷構造美好的境界。她的詞,是剛與柔的水乳交融,婉約與豪放的完美契合。
例如《如夢 令》:“常記漠亭日暮,沉酔不知歸路。興盡晚冋舟,誤入藕花 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和《怨王孫》:“湖上風來 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前一首《如夢令》是一幅明朗生動的夏日晚遊圖:落日的 餘暉沐浴著清清的溪水,和煦的柔風撫摸著鬥豔的荷花,年 輕活潑的姑娘們沉醉在紅荷綠葉的美景裡,不知不覺竟迷失 了歸路。於是,在“爭渡,爭渡”的嬉戲中,喧鬧的人聲、歡快 的笑聲又驚起了藕花深處的一灘鷗鷺。少女的活潑、歡快與夏天荷塘的明麗、蔥鬱相融相合。
這兩首詞格調相似,意境也相似。詞中的景物都著上了 詞人濃厚的感情色彩,浸潤著詞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心中的 愉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論到詞的意境時,說詞“有有 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 色彩。”李清照這兩首詞,可以稱得上是富有“有我之境”的清雅好詞。
《聲聲慢》是詞人後期創作的代表詞作,全詞滿紙 悽風苦雨,欲語猶咽。一個“愁”字,貫穿全篇,但此愁已遠非 前期《一剪梅》、《醉花陰》那種輕倩幽淡的生離之愁、暫時之愁、個人之愁了。本篇所寫之愁,熔鑄死別之愁、永恆之愁、 家國之愁,是一種深重之愁,無與倫比之愁。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既是寫凋零憔悴的滿地菊花,也是李清照後期淒涼遭遇的真實寫照。寥寥數字,就浮雕式地刻畫了詞人暮年哀愁悲苦、無依無靠的憔 悴形象。“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的“黑”字,用得特妙,不 僅韻險字奇,而且生動地勾畫了一幅深沉的憂愁之境。詞的 結尾,在點點滴滴的黃昏細雨中,發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 了得”的痛苦呼聲,把女主人公的愁情也推向了最高峰。“怎 一個愁字了得”這一反詰語,更具有言外之音,弦外之響,說 明女主人公在這個“愁”字之外,尚有更廣泛、更幽深的愁情,這就給讀者留下了無限馳騁想象的餘地。這首詞哀境、愁情 互相補充,物境、心境渾然一體,很得詞境之妙。
情與景的統一、交融是構成李清照詞意境的一種風格,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李清照的詞情和景的關係有時是不協調甚至是對立的。這種對立構成了情與景的特殊關係,更為曲 折地抒發了一定場合下的特定感情,意境尤為幽婉。正所謂 “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意境就是“真事物,真感情”。 《蕙風詞話》裡也說:“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的確,一切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出自詩人、作家對生活的真 切感受。李清照的詞之所以有意境,就是因為情真、景真,在 詞中熔鑄了她的親身經歷和深刻感受,在客觀景物寄寓了她 的歡笑、愁淚、悲思。特別是南渡後的作品,身世之感,家國之痛,出自心底,見於詞間,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
3 # 小年傳統文化
我認為其實最好的作品依舊是《聲聲慢》。
李清照作為古今以來最偉大的女詞作者,雖然前後期作品有著不同的風格,她的每首詞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永遇樂》以樂景寫哀情,通過與之前元宵佳節的熱鬧情節的對比,表現出自己身世的悲涼之感,用強烈的對比,渲染出了極強的藝術感。
雖然《永遇樂》很優秀,但是《聲聲慢》在歷代宋詞的地位都很高。
《聲聲慢》的地位排名在《唐宋詞的定量分析》中,對宋詞進行了排名。這本書根據詞作的選本、評點、網路搜尋率等等對詩詞的排名進行了整理,宋詞在當代前五的排名如下:蘇軾的《念奴嬌》、岳飛的《滿江紅》、李清照的《聲聲慢》、蘇軾的《水調歌頭》、柳永的《雨霖鈴》。
《聲聲慢》經典地位的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歷代的詞學家和詞評家選錄的結果。
《聲聲慢》的歷史地位的演變在《聲聲慢》從誕生起,經典地位就開始不斷的提升,這和蘇軾的《念奴嬌》不同,蘇軾的《念奴嬌》從誕生起就有很高的地位。
宋朝的時候,《聲聲慢》的地位還不是很高,到了清朝時期,《聲聲慢》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聲聲慢》在不同時代地位變遷的原因《聲聲慢》地位不斷提升的原因是由於歷代對這首詞的理解不同導致的。
《聲聲慢》著重於疊詞用韻,元明時期對《聲聲慢》的接受還是在對宋代《聲聲慢》理解的繼承。但是清代不同,在清朝許多詞評家對《聲聲慢》的評價很高,這也是《聲聲慢》地位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永遇樂》自成一格,將故國的山河之痛和個人的身世緊密結合,用極具表現力的語言寫出了昔盛今衰之感和自己身世的悲涼之感。
但是作為李清照壓軸之作的《聲聲慢》工於聲律,以疊字取勝,在情感方面也映照出了他複雜的人生經歷,同時又蘊含出了李清照自己內心豐富的情感體驗。
-
4 # 天淞子
先說我的觀點,李清照這兩首詞,總體上《聲聲慢·尋尋覓覓》要比《永遇樂·落日熔金》品質高很多,景與情的結合更凝練、更深沉,用詞用句也更灑脫、大膽,將一個古代知識婦女的形象、居家場景和個人自省的情與思融入一爐,抒情、寫景、思想層次分明,又意味深長,可謂宋詞的巔峰之作。而《永遇樂·落日熔金》相對於《聲聲慢·尋尋覓覓》來說,則顯現的平庸一些、淺和窄了一些,沒有那麼驚豔之處。兩首詞的藝術價值高低,其實還是很明顯的,不難判斷。
下面我具體分析一下兩首詞的意蘊和特色。
先看《永遇樂·落日熔金》一詞:
上半片: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解析:“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這是寫景,一天的落日時刻,暮色正在和晚霞合攏,第三句“人在何處”,其實是作者自我感慨,有一種天問的意味:我在哪裡?流露出找不到自我、找不到歸處的茫然感。“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第一句仍然是寫景,傍晚時分,炊煙裊裊,暮色渲染青柳,天地間整體的景色顯得濃郁,第二句是情景結合,耳聞遠處《梅花落》的笛聲陣陣,覺得那笛聲頗為幽怨,猶如自己的心情,最後一句“春意知幾許”,則是一種感慨,和前面的“人在何處”的感慨差不多一個意思,仍然是一種自我天問式的茫然不知所措的發問:春意還有多少?你還可以將這句理解成作者自我發問“青春時光還有多少”。“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這三句是簡單的敘述句和疑問句,元宵佳節,天氣溫和,一會兒不會颳風下雨嗎?“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喝酒與詩詞的朋友們發出邀請,用香車寶馬來接,我謝絕了。
下半片: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解析:“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中州,中原,河南,網上有解釋認為此中州一詞指北宋首都汴京開封,開封在河南,河南是中州的中心區域。這句意思回想曾經在汴京的盛大節日時分,閨蜜們有空大家一起遊玩,最開心幾天就是正月十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這三句是描寫那天女人們的服飾打扮,大意即戴著翠玉冠帽、穿的都是鑲金嵌銀的裙衫,個個打扮的很整齊漂亮。“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如今人都老了,顯得憔悴了,鬢髮都斑白了,怕人看到所以常常夜晚出門。“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我不如躲在門簾後面,竊聽人們的歡聲笑語。
評析:上半片詩人多借景抒情併發出“天問”,表達更多的是自我懷疑和不安全感;下半片詩人回憶了年輕時的風光風流,並感慨韶華不再、年華老去。放眼全宋詞,這首詞的整體水準仍然較高,整首詞完整、自洽,寫景、抒情、自省和立意,順序表達、層層遞進。只是相對於李清照自己的《聲聲慢·尋尋覓覓》這樣的頂尖品質詞作,這首詞就顯得平庸一些,詞句方面更加顯得平常、平淡,李清照有多首詞的用詞用句都顯得極具靈性、才華卓越,但這首詞就不那麼有靈性,才氣顯得不足。
現在我們再來欣賞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一詞,介紹說它有兩個版本,這裡我選了第一個版本:
上半片: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解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一開始的三句,意思上並不多麼晦澀,字面意思理解完全可以,只是你如果能夠在閱讀時挖一點意蘊,尋尋覓覓可以解釋為作者對世界一種天問,尋覓人生的意義,卻終究發現周圍都“很冷清”,喧譁過去了,浮躁消散,一切就可能顯得淒涼了。“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這兩句的意思仍然可以根據字面意思理解,即剛剛寒涼時節,日子是最難熬的,不容易吃好睡好。“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憑几杯酒,怎麼能夠擋得住夜晚時的大風。“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看著一行大雁過去了,不由得傷心,卻似乎那大雁也是舊時相識。
下半片: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解析:“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第一句寫景,園裡地上快堆滿了凋落的黃花;後兩句感慨:花樹都顯得憔悴了,如今還經得起人摘嗎?“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一個人在窗下看著外面,怎樣才能捱到天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下雨了,透過梧桐樹看那雨絲更細了,到黃昏時分了,雨還是滴滴答答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樣的情景,豈是一個愁字可以形容的?
評析:上半片開始三句可謂超凡脫俗的詞句,簡直就是大白話直接鋪陳,貌似還顯得囉嗦,但當你朗誦它,卻又覺得頗有韻律、節奏,味道其實不錯,再一咂味,你會愕然驚覺,其實意味深長——此尋覓,不是平常尋覓,而是詩人在說我一生尋覓人生價值、人生意義,尋找人生伴侶,可人一走,我的周圍就冷清了,這個冷清不僅僅是是指環境空蕩蕩的那種冷清,還指人生失去了意義、茫然不知所措的精神上的那種冷清,那種深刻的寂寞和孤獨,所以其實是一種悽慘悲涼。簡單的詞句,一上來就讓這首詞濃郁而情感深厚而壓抑。偏偏用詞如此的任性、灑脫、簡直到了無拘無束的地步。整首詞從上半片到下半片,其實只有一個場景,即作者在家裡,看著窗外,時間大約接近傍晚,到傍晚將過,下了雨,坐在視窗,看著地上,心思複雜,各種感慨。不像上面那首《永遇樂》裡有天上地下的各種景色描寫、還有回憶、有當下的感慨,還有年老後的自卑自戀。但這首詞似乎更簡單一些,場景只有一個,情感抒發理性思索也集中在對失去丈夫後的對人生價值的懷疑,卻寫的格外深沉、凝聚,時時給人一種徹骨深寒的意味,而這種徹骨深寒的意味,詩人偏偏以一種最平淡、最樸素、最大白話的詞句,淡淡的說話一樣的寫出來。
我們都知道,即便是古人,寫作格律詩詞,因為有格律,就難免要煉字煉詞,所以我們看到大量的詩詞,其用詞用句都力求簡練但濃稠,恨不得一個字可以表達幾百個意思,所以大多數詞句都是生造詞、都是個性詞、很多都是明顯長句子濃縮成詞句的,古人還好用典故,但詩詞就只能這麼幾個字,又不能真的講故事一樣鋪陳出來,所以典故也往往幾個字甚至一、二個字來表達,如果後人閱讀不瞭解那些典故,他這首詩詞你很可能怎麼也理解不了。而這樣的詩詞,你也很難批評它不夠水準,只是和蘇軾、李清照、李白等人的詩詞相比,就總是缺乏一種毫不刻意的揮灑自如的、卻照樣意境高遠的超凡脫俗的才華——“返璞歸真”,仍然是形容古典格律詩詞之最高境界的有效評語,它的反面就是“濃詞豔句”,也就是說,表達出同等意蘊的兩首詩詞,其詞句達到“返璞歸真”等級的樸素平淡,就是上乘水準,而顯得“濃詞豔句”,就落了下乘,那麼即不夠“返璞歸真”,卻也談不上“濃詞豔句”的詩詞,則就只好評判其水準為平庸,即中等。
所以,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已經達到了上乘藝術境界,那麼她自己的那首《永遇樂·落日熔金》的水準,就只能評定為平庸了。
-
5 # 不靠譜的joe
我想評價詩詞不能不結合作者,為什麼呢?因為詩詞凝聚了作者的情感。而情感從何而來呢?自然從人生的經歷中來,所以有必要看一看作者的人生經歷。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女性作者,她出生於1084年。1127年,北宋滅亡,李清照與丈夫南渡。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去世。所以她接連受到了國家滅亡和親人離世的打擊,生活十分悽苦。
《永遇樂-落日熔金》和《聲聲慢-尋尋覓覓》這兩首詞都反應了她的生活境遇,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聲聲慢》寫的是丈夫去世後的那一種淒涼孤寂,而《永遇樂》是對故地思念後的感懷。
相較而言,《聲聲慢》更顯出淒涼,應是李清照在他丈夫去世之後不久寫的。此時最感孤單,於是開篇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便將這種心境全然托出,彷彿將讀者置於一個昏暗清冷的閣樓中,周遭寂靜,只有幾分朦朧的月光,又兼孤身一人,夜來風急,身心俱涼,甚是悲慼。所用意象不多,卻皆是秋物:大雁、黃花、梧桐、細雨,都離不開一個悲字。
《永遇樂》是李清照晚年時的作品。她已在江南生活了多年,到了自己的暮年,想起故地,卻感到有生之年再無可能踏入故地,因此傷感。開篇便是“落日、暮雲”,彷彿正是暮年的自己,然而思緒卻回到了年輕時。她正站在繁華的開封街頭,此時正是元宵佳節,遊人如織,婦女們各盡所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後突然筆鋒一轉,寫回暮年的自己,容貌憔悴,兩鬢都是白髮。相比之下,差別甚大,以至於連門都不敢出了。
《聲聲慢》大概是一氣呵成的,把積攢多時的情感一股腦兒宣洩出來,所以使人感到一陣猛烈的情感衝擊,也不由得悲涼起來。相比於《聲聲慢》的猛烈,《永遇樂》則要舒緩一些,似乎是細細斟酌之後才成就的,其中的意象更為細緻,如同婦女打扮,將許多首飾放在面前,來來回回挑選之後,才戴上去的。到了暮年,看遍了紅塵世事,心中情感雖起伏強烈,然而寫入詩詞中,也讓人不覺突兀。
孰優孰劣卻是難講,都是當時作者情感的反映,只能說在不同的年紀對於不同的情感表達出來也不盡相同吧。
-
6 # 昌國7504
“悟空問答”推出此題,真還有點不好回答,李清照的《漱玉詞》篇篇都是佳作,但羅卜白菜各有所愛。李清照與辛棄疾同為山東濟南人,有濟南“二安”之美稱;李清照是“婉約派”的正宗詞人;她不僅善作詩詞,散文也寫得很好。
李清照詞分為兩部份:
青年時代,與丈夫趙明誠過著寧靜的書齋生活,詞風多於離情別緒,閨中生活,風格清麗俊雅;如:《點絳脣》,《漁家傲》,《一剪梅》,《醉花陰》等。
靖康之難後,詩人夫妻南下,不久趙明誠染疾病逝,李清照漂泊在杭州,金華一帶,在落寞中度過悲苦孤獨的晚年。她的《永遇樂》“落日熔金,暮雲合璧”和《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就是在這段時間寫成的。
《永遇樂》與《聲聲慢》我更喜歡《聲聲慢》一些;你看看,詞作者開篇一連多個排比: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樣的句子,要在心中鬱結多少悲慼才寫得出來?作者敞開心扉,用這樣的句子來表現自已後期所感受的人生苦難。
最後,作者在《聲聲慢》中寫到: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詞開篇不寫一個“愁”字,但一讀便愁緒滿懷;最後落筆才寫: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啊,“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還有一首名詩,也值得一讀:《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7 # 手機使用者60579414836
確實是李清照最好的詞作 內涵豐富 富有層次 一生悲喜 盡在其中 於巨集大富麗中包蘊日常 於家國不幸中抒發嘆惋
-
8 # 被冰封的抒情
永遇樂是李清照晚年的一篇作品,充滿了閱盡千帆的豁達蘊藉,從容淡定!而聲聲慢表達了國破家亡後的悽清落寞,但這兩篇都不是她最好的作品,我認為最美的作品是《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這篇,這是李清照婚後不久,丈夫遠遊在外,她寫下的一篇思念丈夫的情詩!原詞如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9 # willchen82
我覺得沒可能。聲聲慢即是詞名,又是詞牌名,說明這是一種新的曲調。之前沒人寫過,這種發明創造絕對是最高成就。這就好比愛因斯坦發明了相對論,但你卻覺得他力學造詣不錯,這不是很奇怪嗎?
-
10 # 漢子詩人
《頌*李清照*》
酥手香袖 遞妙文
風花雪夜 皴紅塵
婀娜多姿 胭脂淚
疏影孤酒 彈幽琴
寫盡天下 繾綣心
汗顏古今 追夢人
《李恭覺~2019年4月12日*三月初八*1O時10分於北京》
-
11 # 飛天ZY漫雪
李清照是以寫,愁,稱著的女詞人。
《永遇樂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如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是一首李清照結婚之後,難渡之前的詞作,寫的是閨思,表現了她對愛情的純潔真摯,其詞猶如一彎清澈的碧水,又像林中曲折的小溪,婉轉清新,難渡之後,李清照從寧靜的深閨中步入動盪的人生社會,不幸接踵而至,她如風中蓬草,飄零無著。詞作愁深恨苦,如地底的潛流,奔突的地火,含蓄深沉,這首詞可以說是它難度之後的傑作。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而這首《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抒發的是她南渡之後飽經憂患,孤獨無依的悲愁。詞首起句四字重疊,是李清照百無聊賴,心情不定,悲深愁絕的痛苦心情,金人入主中原,避難南渡,丈夫的病故,動亂的年代,獨自一人顛沛流離,孤獨無依,悲慘的境遇,苦楚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的。於是她苦苦尋求,去尋找精神上的寄託,追求心靈上的慰藉。隻身飄零,孑然獨處,悽清冷落之中,內心的苦楚、悲愁一下子奔湧而出,將,愁,字全瀉於筆端……
對《永遇樂落日熔金》《聲聲慢》不做評判,因為李清照難渡之後的詞作,不管是豪放之章,還是婉約之篇,文風雖異,思想感情卻是一致的,蘊含的都是對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的深沉的憂慮,她跟辛棄疾、陸游一樣都是愛國者。
-
12 # 梧桐樹邊羽
李清照的詞《永遇樂~落日熔金》被認為是其最好的作品,甚至超越《聲聲慢》,你認可嗎?
我們不否認《永遇樂·落日熔金》是首好詞,但是不論從哪個角度去分析,和《聲聲慢》都是無法計算高低的。或者說明白些吧,我們整理李清照的經典詞作,《聲聲慢》排在第一是沒有問題的,而《落日熔金》連進前十都有些費力。
詩詞是一種個人情感傳達,所以每一個人在讀到一首作品的時候,都會結合自身經歷,自身認識,自身情感來和作者共鳴,放大自身感受。因此“各花入各眼”,對於個人欣賞、稱讚一首作品,不論再如何不合理,我們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情感是從個人昇華的。
但是一首作品的真實地位,是很多個個人情感累積評價而來。
一首詩詞的地位到底如何,需要有文學層次的解讀,也需要有個人情感的共鳴——注意,這裡是指共鳴,一個人說了不算。
這就是為什麼有投票一說,為什麼有服從多數一說。你的情感體會固然重要,你的判斷固然重要,但是大家不舉手,就屁都不是。
題主這種說法,我是不認可的——雖然我不認可也沒什麼用,但是我們放到主流說法中去評價,有幾個人會認同?
下面具體說說為什麼不認可這種說法。
我們分別來看這兩首詞牌。各自好在哪兒?能否互相對比?有沒有差異化?
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起句疊詞非同尋常,在語言結構上出新,讓冷清悽慘的情緒瞬間襲來,並籠罩了整首詞作。關不僅表達了狀態,還相容了敘事。
這是詞人書寫自己一整天悲愁情緒的發端,“尋尋覓覓”,結果只找到“冷冷清清”,這種狀態,正是“悽悽慘慘慼戚”。這種開篇直接用情緒填滿行為的寫法,在詞牌的最後用白話直接呼應:“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牌是拿來唱的,所以起手三疊句在演唱中是絕對出挑的。雖然到今天樂曲、唱法已經散佚,我們只通過誦讀無法感受到這種樂辭之美,但是這幾句清脆爽利的感覺,我們可以想象出那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美感。
因為重在答題和兩首詞牌的對比,就不詳細解釋了。
永遇樂·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首詞寫的是元宵佳節,李清照在家閉門謝客,回憶起當年在中州時的盛況,黯然神傷。
而在《聲聲慢》中的景色是明顯符合當時心境的,起到的是寓情於景,景深情切的作用。如“乍暖還寒、晚來風急、滿地黃花、梧桐細雨”,這些意象,都是加深、服務於悲情主題的。
這就是兩首詞在寫作方式上最大的不同,反映到讀者感受上一個是悲悲切切,感人至深,一個是今昔對比,悲從中來。
劉辰翁算一個吧,他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可是有幾個劉辰翁?
今人談作品,喜歡從格調入手,我看有些朋友認為《落日熔金》的格局大於《聲聲慢》——這確實是個角度,不過即使從這個角度出發,兩首詞的格局相差無幾,都是李清照在描寫自己的細碎生活狀況。
所以,這兩首詞只能從寫作手法上進行對比。
雖然李清照是愛國詞人,但是她在詞牌上的愛國是客觀行為,我們不否認她的詩歌作品大氣開闊,氣吞山河。因為她在詩詞創作上秉承“詞別是一家”的創作理念,所以她的詞作都是婉約的,動聽的——動聽的這種角度我們已經無從評論,而詞作的婉約屬性讓我們也無法從格局上去比較這兩首詞。
都是婉約、溫柔、悲傷的小情調格局,不存在高下之分。
不講音樂性,不講格調,那就只能講文字藝術性。
而從藝術性這個角度來看,這兩首詞在情感表達方面小有不同,而《聲聲慢》的情感塑造和對讀者的打動強度,明顯要高於《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讓劉辰翁一個人為之泣下,《聲聲慢》可以說是聞者流淚。
哪一首更好,無須多言了吧。
-
13 # 書文小品
永遇樂·元宵落日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落日熔金》和《聲聲慢》同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兩首詞在用詞上有些相同,比如同時用了“次第”、“憔悴”、“風”、“雨”等,說明兩首詩的情感有相通之處。
從藝術成就、情感深度上來講,我覺得《聲聲慢》更勝一籌,但這首《永遇樂落日熔金》勝在格局大,它與李清照的愛國情懷和南渡經歷有很大關係。
李清照的愛國思想和南渡後的生活李清照在南渡前並沒有具體的愛國行動,她的相關詞作也沒有表現出愛國思想,更多是表現“離情別緒”、相思愁苦和生活樂趣。如她的《點絳脣》: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直接抒發她迫不及待與丈夫團聚的心情,這在程朱理學盛行的宋代是很少見的。
在她的一些詞中,還表現宋代閨閣婦女的生活樂趣,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如夢令》、《小重山》等,寫出了女子獨特的生活情趣,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北宋滅亡後,宋高宗趙構帶領南宋朝廷在江南各地逃奔,對揮師南下的金兵採取投降妥協政策。紹興十年(1140)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建都。大批逃難的百姓流離失所,痛苦不堪。
李清照夫婦南渡後,趙明誠在1129年染瘧疾去世,李清照突然遭遇國破家亡的打擊,悲痛交加。從此,46歲的李清照便開始了隻身漂泊、惶惶不可終日的逃難生涯。
之後,她與丈夫精心經營的金石字畫等漸漸殆盡,多方因素相加,她的詞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風格,都與南渡前不同。
南渡後,她的詞調變得低沉,情感悲涼悽慘,不僅表現她個人生活的悲慘遭遇,同時也表現出她對故土的懷念和渴望恢復故國的思想。
如她的《南歌子》“舊時天氣舊時衣,祗有情懷,不似舊家時”、《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好事近》“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贈”等。都表現了她亡夫之後,流離失所、憔悴凋零、悲苦不堪的心境。
其次是表現思念故鄉和家國興亡的。如《菩薩蠻》“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她客居異鄉,借酒消愁,但是思鄉之愁難消。《蝶戀花》“永夜厭厭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描寫她與親友團聚,卻一夜不樂,她把夢迴長安比喻為收復神州,可見她復國的心願有多強烈。
實際上,金兵南侵給廣大中原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據史料記載,金兵圍攻汴京時,殺人如麻,死人堆積如山,導致汴京發生瘟疫,造成百姓死傷過半。廣大愛國之士對金兵殘暴的行為十分不滿。
性格剛烈的李清照,積極參與到抗金中來,她的詞表現出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忱。一方面她否定金兵扶植的齊偽政權,呼喚人們不要和金兵合作,奮起反抗,恢復故土。另一方面,她時刻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對南宋朝廷一味投降的政策十分不滿,她不迎合朝廷,並寫詩否定朝廷,態度十分鮮明。
李清照作為一個弱女子,在國家垂危之際,她並沒有沉溺於個人的悲苦中,她殷切期待恢復故土,恢復中原的大好河山。她的愛國,並不是出於某種政治形勢的需要,而是發自內心的期盼。
為什麼李清照會有這麼深沉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忱呢?我覺得可以從三方面考慮,一是李清照的性格,二是詞的特殊性,三是家庭和時代對她的影響。
第一,李清照生長在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深諳音律書畫,有膽有識,言談舉止風流瀟灑,是個風流倜儻任性所為的女性。李清照的父親是儒學大師,李清照受他的影響很大,加上李格非的好友多是名人雅士,李清照在他們的影響下,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獨立的個性,所以她身上有當時女性沒有的叛逆性格。
第二,早年李清照受到詞“別是一家”的詞學理論影響,認為詞寫閨情才是正統,所以早期詞在社會功能方面不突出,南渡後,她以詩入詞,擴大詞的社會功能,將個人得失與國家榮辱融於詞中。
第三,家庭環境和時代因素。早期的李清照,生活幸福,與丈夫的感情融洽,當兩人分居時,自然會產生離情別緒,相思愁苦。隨著國家弱小,金兵揮師南下,李清照這種美滿的婚姻生活也被打破了,她與丈夫苦心收集的古玩遺失,丈夫病故,然而又時代動盪,南宋朝廷企圖苟安,面對家不家、過不國的社會現狀,耿直的李清照當然會諷刺朝廷的不作為。
以上便是李清照南渡後的愛情情懷和生活經歷,對中國古詩詞的欣賞,這種知人論世的閱讀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賞析《永遇樂落日熔金》詞上片本來是描繪一幅愜意的夕陽晚景圖,但是作者卻突然發問:“人在何處”?使這幅美景戛然而止,讓讀者窒息難受。看起來似乎不合情理,但是細看之下,發現詞人悲從中來,因為梁園雖然好,但不是久居之處,汴京究竟什麼時候才能回去呢?
這個問句,看似在發問,其實是作者的吶喊呼號。心中情緒剛剛平穩,詞人又回到眼前,青柳隨風飄蕩,煙雲繚繞,春天裡,萬物勃發。然而《梅花落》的曲子陡然飄進詞人耳中,梅花落下,芳華消逝,聲音淒涼,詞人又一次明知故問:春意知幾許?一種對宿命的無奈之感流露得淋漓盡致。
之後,詞人又進行了第三次發問:“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一問接一問,看起來作者似乎有些無理取鬧,但這三問其實步步推進,將詞人的孤寂淒涼、激憤哀痛一層層表現出來。
風雨既指大自然的風雨,又指生活中的風雨。經歷大半生的遭際,詞人已經清楚地認識到生活的變化莫測。
當年的大宋朝廷,經濟、文化之繁榮,世界難有匹敵,可是如今的大宋,只能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李家和趙家也曾顯赫一時,但現在家破人亡,門可羅雀。而李清照自己呢?從前與夫君煮茶賦詩,共治金石之學,可是現在國破家亡,富貴榮華成為過眼雲煙,更不用說南渡之後的種種遭遇了。
暫居越州時,李清照所帶的文物被人盜走大半,1132年居杭州時,被張汝州騙婚,《哲宗皇帝實錄》被徵繳......每一件都是這個弱女子難以承受的傷心事。所以風雨無常,哪裡還有心思看燈玩耍?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雖然禮貌地謝絕,但是也暗含嘲諷的意思。宋高宗趙構因為害怕軍隊戰勝回朝會專橫難制,同時擔心宋欽宗回朝繼承帝位,1138年,他任用秦檜為宰相,向金求和。秦檜首先削去了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後來又誣陷殺害岳飛父子。
《紹興和議》中向金國納貢稱臣,以求在東南苟安,整個朝臣“暖風薰的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而性格剛烈的李清照,怎麼會和這些醉生夢死的膽小之輩同樂呢?
下片作者轉憶汴京舊事。人們賞燈、傳柑、猜謎語,通宵達旦,李清照置身其中,這大概是她最幸福的一段時光。“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那時的她,還是少年心性,她將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帽子上點綴著翡翠珠寶,在燈火璀璨的夜市上穿梭,也是別有一番風情吧。
可是現在呢,只剩下“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或許是流落異鄉,國不在,家已亡,打扮好又有什麼作用呢?不如就在守著窗兒,垂簾靜坐,聽街上的人笑語相迎吧,這是詞人默默無言下唯一的選擇,但這種吞聲飲泣所傳達的悲痛之情比放聲大哭還要讓人難受。
南宋末劉辰翁《須溪詞》卷二:餘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託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從藝術手法上看,這首詞具有李清照創作的兩個特點:
一個是鋪陳,另一個是語言清新自然。李清照重視鋪敘,她的一些名篇,不論是抒情的 還是詠物的,都具有鋪敘的特點。這首《永遇樂》,從眼前寫到過去,又回到眼前,從周圍景物寫到內心感受,有對比有回憶,有抒情有設問,迴環往復,淋漓盡致,達到了極為強 烈的藝術效果 。
其次這首詞不僅情感真切感人,語言也質樸自然。《永遇樂》一詞在自然的鋪敘中 ,通 過對比反襯,刻畫出難以言說的淒涼心境 ,平淡之語難掩作者的憂國之思 。
結語李清照以詞聞名於世,其詞晚期成就更高。 她詞中流露出來的哀愁,不僅是閨閣情愁,更多的是國破之恨。南渡之後,她用一首首充滿生命與靈性的詩詞,將愛國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南宋岳飛是民族精神的表現,同理,李清照的愛國詩詞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表現。
回覆列表
李清照的詞《永遇樂落日熔金》被認為是其最好的作品,甚至超越《聲聲慢》,你認可嗎?
我是比較認可,這首《永遇樂》是李清照晚期作品,南宋國破家亡,詞人晚景淒涼。經歷生離死別,流離失所,人世繁華。內心波瀾壯闊,五味雜陳,有感而發。
《永遇樂》
上片寫今年元宵節的情景。起手兩句著力描繪元タ絢麗的暮景:落日的光輝,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紅璀璨;傍晚的雲彩,圍合著碧玉一樣的圓月。兩句對仗工整,辭彩鮮麗,形象飛動。晴明的暮景預示今年元宵將有一番熱鬧景象。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接下來三句,又轉筆寫初春之景:在濃濃的煙靄的薰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奏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調,原來先春而開的梅花已經凋謝了。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幾許”是不定之詞,具體運用時,意常側重於少。“春意知幾許”,實際上是說春意尚淺。這既符合元宵節正當初春的季節特點,也切合詞人此時的心情。
詞人不直說梅花已謝而說“吹梅笛怨”,顯然是暗用李白“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詩意,藉以抒寫自己懷念舊都的哀思。正因為這樣,雖有“染柳煙濃”的春色,也只覺“春意知幾許”了。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詞人的晚景雖然淒涼,但由於她的才名家世,臨安城中還是有一些貴家婦女乘著香車寶馬邀她去參加元宵的詩酒盛會。只因心緒落寞,她都婉言推辭了。這幾句出語平淡,彷彿漫不經意正透露出飽經憂患後近乎漠然的心理狀態。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這天晚上,同國中女伴們戴上嵌插著翠鳥羽毛的時興帽子,和金線絲所制的雪柳(婦女的一種頭飾),插戴得齊齊整整,前去遊樂。這幾句集中寫當年的著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點,充分體現那時候無憂無慮的遊賞興致,同時汴京華熱鬧的景象透過這個側面也可約略想見。以上六句憶昔,調輕鬆歡快,多用當時俗語,宛然少女聲口。
詞寫到這裡,似乎無話可說了。因為既無心遊賞,也就不必再涉及元宵這個話題。但作者於下邊卻再生波瀾,作為全篇的收束:“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這結愈見悲涼。詞人一方面擔心面對元宵勝景會觸動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內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卻又懷戀著往昔的元宵盛況,想在觀賞今夕的繁華中重溫舊夢,給沉重的心靈一點慰藉。這種矛盾心理,看來似乎透露出她對生活還有所追戀和嚮往,但骨子裡卻蘊含著無限的孤寂悲涼。
南宋末年著名愛國詞人劉辰翁《永遇樂》詞序雲:“餘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可見李清照這首詞感染力之強。劉辰翁是在南宋面臨危亡的風雨飄搖年代寫這首詞序的,因此對李詞中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個人身世之深有感會。
這首詞在藝術上除了運用今昔對照與麗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還有意識地將淺顯平易而富表現力的口語與錘鍊工緻的書面語交錯融合,造成一種雅俗相濟、俗中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語言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