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豬豬貓張讀書
-
2 # shuhan
emmmmmm,
首先我不會同情自殺的人。
但是萬事無絕對總有特殊情況的,
如果不是走投無路,如果不是生活灰暗,如果不是活著太累,
誰有會想自殺呢?
我不會同情他們是因為我不想有人為了自己的死亡而難過。
自殺的人的心理大概是上面這些。
他們有的是創業失敗後走投無路的創業者,有的是貸款無力償還的大學生,還有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工作族,他們不想好好活著嗎?不是,他們想好好地活著,他們想快樂的活著,但是生活並沒有給出這樣的選擇,他們就只有一條路選擇自殺了!
但是我絕對不會同情他們,身為一個人,我即使是在外面痛苦到爆裂,在家人面前也會如沐春風,但是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的躲在被窩裡失聲痛哭,第二天起來有元氣滿滿地區工作學習。
記得高中學過一篇文章,叫做項鍊,主人公為了參加一個晚會而向好朋友借了昂貴的項鍊,一條她需要工作整整十年才能還得起的項鍊,然後在晚會過後主人公發現項鍊遺失了,
發現這件事情以後她並沒有哭天喊地,而是默默工作默默的還錢,十年,整整十年。
最後被友人告知,那條遺失的項鍊是假貨,她的人生充滿了戲劇性
那些自殺的人,沒有想過別人為什麼不自殺,不是其實並不是別人沒有勇氣,而是別人太有勇氣了。活著需要勇氣,真的!然後,活著很難!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而不是生存
-
3 # 使用者花開花落幾春秋
我不光同情自殺的人。我還非常佩服他們的勇氣,坦誠的說年輕時不只一次想過自殺,而且還要抱著我兒子一起投河。人在無路可走的時候,真的好想一了百了,幸好有我兒子,我也算是挺過來了。
-
4 # 夜冥雲仙
不會,能面對死亡是勇敢的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別說什麼死都不怕還怕啥,因為你沒經歷過生不如死,看過個全身燒傷的公司出錢看,基本就是能喘氣了,別的都幹不了,這樣你說活著有意思嗎,如果你覺得不可思議,你可以體驗他的生活過一個月看看,不要打著善良,做惡魔的事情,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
5 # 魯智深的日記
看因為啥事,也看是默默自殺還是整得驚天動地最後警察親友都來了卻沒死。
比如因為談戀愛失敗而自殺就不值得同情,那是懦夫。
-
6 # 劉楚雲817
我認為選擇自殺的人,都是自私的人,心理因素抗能量差的人。他們可以一死了之、自因為一死可了斷痛苦、磨難,可以輕鬆舒服了。
而不知道於他的離去、對他的家人、朋友造成多大的痛苦與傷害。也可能造成惡性迴圈,而致使他的家人至親因而悲傷過度,也患重病而去。
所以我不可憐意志軟弱的自私的自殺者。
-
7 # 為正義真理而生袁志伍
我非常同情!!自殺是因為多方面原因,?????自殺的人,在我心裡還沒去害人己經很不錯了!自殺的人己經不怕死了。請不要去害人!!!!。
-
8 # 沉靜之空間
自殺,不好。不願面對已出現問題,選擇的是逃避。人啊這一輩子,不容易。近看看自己的父母,或者妻兒,責任你自已必須來擔。
-
9 # 西域紗
尊重每個人對生命的選擇,當你受著身體病痛又不能上班又不能退休,花光所有積蓄,沒人沒有政府救助又沒錢治療,那時候的無助失落痛苦會擊垮一切。
-
10 # 幸福平安285798681
自殺的人需要很大很大的勇氣,自殺的人是經歷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我很同情因為我理解自殺的人,我理解什麼叫生不如死的痛苦
回覆列表
如果不是遇到極大的困難或者痛苦,誰會選擇自殺呢? 出於對生命的尊重,對自殺的人,我們應該同情他。當然,也有例外情況,比如一些罪犯畏罪自殺,這些就不值得同情。
全世界每年有超過100萬自殺案例,原因有酒精濫用、經濟、精神病、失業、社會壓力、抑鬱等,而且多半是青壯年。其中抑鬱症的發病率達10%-15%,自殺率最高。
中國每年自殺的達30萬人,是西方國家的3倍。且抑鬱症多半得不到治療,並被歧視。 得抑鬱症而自殺的人多半是心理破產了(見王建平的《超限超限思維》),對生活沒有了期待,才會選擇輕生。
關於自殺的誤解有哪些?艾米麗.雷諾茲在《不抓狂人生指南》裡提到幾點關於自殺的誤解。
誤解一:自殺是很自私的行為
有些人會說自殺的人很自私,不考慮辛苦養生他的父母;但是,抑鬱症患者自殺前,多半考慮的並不是自己,而是親朋好友如何面對自己的死(見艾米麗.雷諾茲的《不抓狂人生指南》)。
自殺不是輕易能夠決定的,沒有人不會考慮周圍的人。
艾米麗.雷諾茲在《不抓狂人生指南》裡提到,“自殺是經過深思熟慮、很全面、很理性的決定。自殺的那一刻,當事人可能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途徑能讓情況變得更好,但這人不是因為一時衝動發瘋去自殺的。他們沒有發狂沒有精神錯亂,他們只是不快樂。”
拿我自己的情況來說,在上初中的時候我就抑鬱,有過自殺傾向。沒有人關心我究竟怎麼了,我似乎跟正常人一樣沒有什麼區別,白天正常上學、吃飯、睡覺……當時心情糟透了,想象過各種各樣的死法:跳河、割腕、吃安眠藥、封住自己的口鼻窒息而死,等等。可是最終我沒有實施,因為一是怕,二是怕嚇到家人。
抑鬱症直到前兩年好了不少,但是遇到家人對我的負面評價,我依然會陷入抑鬱,不知不覺的,負面的情緒會發生連鎖反應,自己會特別悲觀。
誤解二:真心想自殺的人,是絕對不會說出來的
研究發現,很多自殺的人都提前和別人談論過自己的感覺或自殺計劃。當聽到有人跟你說自殺的想法時,我們應該更多考慮如何給他提供需要的幫助,傾聽他,讓他打消自殺的念頭。
誤解三:自殺是想吸引人注意
極少部分人可能真的會用自殘或自殺來吸引他人的注意。
新聞上常看到一些在朋友圈或者微博釋出自己自殘或者自殺的圖片,甚至是直播,但是,我們應該想到的是,這個打算自殺或者正在自殺的人,其實只要有一個人給他一些溫暖和真心的關懷,他就不會自殺,他其實對這個世界還有一絲留戀。
2020.5.6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區金川大橋上,一女孩翻過橋護欄跳河輕生。雖然多人曾經對女孩進行勸阻,但是女孩依然選擇往下跳。所幸的是,她被熱心人救了起來。
如果得不到來自親人的接納和關愛,自殺通常會表現得更加決絕,而不是想吸引別人的注意。
誤解四:自殺是軟弱的表現
抑鬱的人很難做到自律或者完成日常的工作,是因為他們的心理內耗很大。因此,自律並非不適合患抑鬱症的人。
但是,如果你認為自殺者是軟弱的,你就錯了,你要改變這種想法。抑鬱的人即使經過了多年的內心衝突與鬥爭,依然還活著,還熬過來了,從這一點上來看,他們是堅強的,能夠與自己的精神衝突與社會環境衝突和諧共處,是真正勇敢堅強的人。
用雷諾茲的話說,就是——每天都帶著精神病活下去,其實是一種無比堅強的表現。
我真的建議,對自殺的人多些同情,少些誤解和歧視。
如何幫助有自殺傾向的人?艾米麗·雷諾茲在《不抓狂人生指南》裡給出了一些方法:
不要表達任何道德與價值評判 特別不能對他們說“你別傻了”“想想你的父母”“想想你的老婆/老公/孩子”,說這些對他們沒有任何幫助。 別和他們談條件 對他們說“你要是自殺了,我會想你想得不行的”也一點用都沒有,這樣的說法會讓他們更覺得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爛人”。正確的做法是,使用同理心,單純地聽聽他們說話,並覺得他們的痛苦和對死的渴望是合理的。當然,並非要你附和他們的說法“嗯,挺好的,打死你自己吧”,而是理解他們的感受。
和他們聊聊問朋友一些開放式的話題,他們想說什麼就讓他們說;聊聊他們的真正的計劃或者情緒;問問他們對自殺的感覺是什麼。
總之,要認真聽他們說,不要做任何評判。
鼓勵他們去尋求幫助雖然有自殺傾向的人通常會抗拒幫助或者被動接受幫助,但是還是應該鼓勵他們尋求幫助。比如幫他們預約心理醫生,帶他們去做治療,或者在網上尋找資源。
即使他們不做迴應或者回復,他們仍然感受到你的耐心和善良,或許你的幫助拯救了一條鮮活的生命,讓他們感到世間仍有溫暖。
總之,對有自殺傾向的人要少些誤解,少些歧視,多些理解,多些關愛,畢竟生命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