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國華
-
2 # 王蒙緣
一個真正的君子,不管他有多成功,地位多麼顯赫,都會永遠銘記與自己一同患難的親人和朋友。重情重義,不忘故交,是華夏的傳統美德,值得去發揚光大。這樣的君子之士頻頻閃現在歷史長河中,他們的行為,讓人為之動容。
春秋晚期有一位吳國義士叫季札,一次經徐國,於是順道去見了他的一個老朋友徐君。 徐君一眼就喜歡上了他身上精美的寶劍,但礙於情面沒有向他要。季札看在眼裡,可是想到這劍在出使時還有用途,也就沒有明說。 等出使回來,季札特意到徐國探望徐君,卻得知他的朋友已經害病去世了。悲傷的季札把 寶劍解下來,懸於樹上,陳於朋友的墓碑前。李札的隨從好奇地問:人都死了,放在這裡是要 哪個?季札對他們說:“他還活著時,我便知道他對這把劍的喜愛,已經下定決心要把劍送給 他,如今他離世,我不能違背這份許諾啊!”這件事情漸漸傳揚開來,眾人都很欣賞他重義的美好品行,有很多人慕名而去,以季札為友。在今天看來,以這位君子的行為因為年代遙遠而顯得愈加可貴。但不管是什麼年代,情感是不會變質的,它有能力超越時間的阻隔帶來感動。在我們這個時代,很缺少這種大義的精神和行為,但正因為如此,才更應該水久地傳承下去。不論未來怎樣、不要忘記那些與你生死與共的人,不管是誰,都是這世界給你的珍貴的饋贈。
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隱藏著一顆勢利約心機。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小人對世道看的很準,唯利事圖是其本性,看一件事物時,都會用一種勢力眼光去判斷其有用無用。杜甫有詩云:“翻手為雲覆為雨,紛紛輕薄何須數。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莊子》中指出:“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意思是因利害關係相結合的人,在遭遇困難逆境時,就很容易出現落井下石甚至反目成仇的情況。
小人都隱藏著一顆勢力的“機心”,在現實中是忽略不掉的,他們巧舌如簧,為其利而不擇手段,應妥善應對這種人。俗語曰“機關算盡一場空”就是對小人的總結。
-
3 # 走眼觀世界lucky
"君子重義,小人重利",這是孔子提出的義利觀,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也就是說,君子所看重的是義,而小人看重的則是利。這裡說的“義”,就是“仁義”,而“仁義”則是當時國家和君主的長遠利益;“利”,指暫時的、區域性的利益。
由此可知,孔子提倡的是“仁義”思想,這也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孔子在這裡中指出:君子做事,是以義為標準的,正如孔子所言:"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而孟子曾言”捨生取義"。
而小人則不然,小人行事取捨的標準是利,非利不為,唯利是圖。一個人一旦達到了唯利是圖的地步,便會為所欲為,無所不為,置仁義道德於不顧,這種理念和行為給社會所造成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
而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君子和小人定義標準有所變化,兩者變得很難區分,而且現在很少有絕對的君子或小人,只有相對的君子行為或小人行為罷了
回覆列表
隨著時代的發展,君子和小人定義標準有所變化,兩者變很難區分,而且現在很少有絕對的君子和小人,只有相對的君子行為或小人行為而已。
《淪語,里仁》子日:"君子喻義,小人喻利”。意思就是說,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個人利益。這句話歷經幹年,依然很有道理的,因為這是人性的趨利性導致的,畢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生活中,那些重情重義的人,百丈趨向於是君子,而那些利字當先爭名奪利的人,則更趨向於是小人。正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說:"君子滿腹天理,故以順理為樂。小人滿腹人慾,故以得欲為樂。“君子喜歡接照道德禮儀來行為做事,以合乎情理為快樂:而小人眼裡只有個人利益,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且以滿足私慾為目地而快樂。
舉個小例子,朋友之間吃飯,吃完飯後,那些搶著付錢買單的人,認為朋友之間的情義重於金錢:而那些一心只想佔便宜的人,認為金錢重於情義,總想著如何逃避買單。所以說,君子重義,小人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