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ensy陳
-
2 # 鴨先知
哲學根本上是關於真理與人生的問題,探究哲學就是為認真面對生活,坦然面對死亡。無論道家、基督或佛家,最後都在追求最終的存在,或唯一的存在,至理在於:去二不著一,證一歸靜。
-
3 # 山東嚶嚶俠
在下來胡說八道一下吧
這句話在柏拉圖《斐多》中蘇格拉底有解釋。至於這個“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筆下的人物還是他本人,我現在沒弄清,就姑且認為是柏拉圖的看法吧。
柏拉圖認為:
1.人是由肉體、靈魂組成的
2.靈魂是不朽、純粹的,它能理解純粹的智慧、概念(比如美、正義、善良、數字1、2、3)
3.肉體是骯髒的,是情感、慾望的集合(這點與往常不同,認為喜怒哀樂是肉體,而非靈魂)
4.肉體的情感是會影響靈魂對絕對、純粹的概念知識的領悟。
5.純潔的靈魂能昇天和神明學習、繼續探尋奧秘,拘泥於肉慾的靈魂只能等待轉世
綜上,哲學是門探究智慧的學科,唯有學習如何將肉體的影響降到最低,才能真正領悟。而著靈魂和肉體完全分離那刻就是死亡
斐多,很久沒看了,有什麼不對望指正
-
4 # 學林金喜鵲
我沒有系統地研究過哲學,憑經驗解釋一下。
哲學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學,死亡只是哲學裡面的內容之一。
哲學課題主要有:世界的本源說,世界的結構學,世界的變化學,社會辯證學,歷史辯證學等。
死亡,是一個客現象,但死亡的文化內涵豐常豐富,且死亡的真相也遠未揭開。現在有科學對死亡的定義,有宗教對死亡的門門闡釋。
-
5 # 白鶴乘風
人生其實就是:生,老,病,死這幾個過程。能看透生死者佛謂之悟,道謂之超然物外逍遙神仙,儒家謂之知天命。看透生與死就能看透人生,哲學智高所以能看透人生看透生死。人生迷茫,迷津難度,困惑時不仿學點哲學聽智者開示。
-
6 # 川嶽玄谷
“如今只有哲學教授,沒有哲學家”,梭羅在《瓦爾登湖》中的這句話,也許能讓我回首古希臘,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哲學家,當然也就應該思考什麼是哲學。
蘇格拉底沒有系統的哲學著作,哲學的系統化到他的學生柏拉圖的時代才完成。對於蘇格拉底來說,哲學不僅是一種精神存在,更是一種實踐,一種生活方式。
正如有的學者指出:“我們有了兩種做哲學的方式,一種是將哲學做成一種理論思想,一種是將哲學做成一種生活藝術。”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哲學實踐》彭鋒譯序) 蘇格拉底述而不作,他正是用生命本身來詮釋哲學。生命從來都是向死而生。
“那些以正確的方式真正獻身哲學的人,實際上就是在自願地為死亡作準備。如果這樣說是正確的,那麼他們實際上終生在期待死亡。”
《斐多》(64a)“事實上,哲學家的事業完全就在於心可能地接近死亡的狀態中生活。(67e)”他認為,人的身體遮蔽了靈魂,只有死亡才能使靈魂離開身體超然獨立,哲學的研究就是替靈魂解蔽的過程。
所以“只有在我們死去之後,而非在今生,我們才能獲得我們心中想要得到智慧。”《斐多》(66d)哲學是愛智慧,當然也就是愛死亡。
死是生的另一面,我們從死中才能體會生的意義,發現生的價值。所以,哲學家不會畏懼死亡,而在坦然的面對死亡,熱情地擁抱死亡。
面對死亡時,蘇格拉底從容淡定,大義凜然,當然就是基於他對死亡的認識。他把熱愛死亡為一個哲學家生活的本真狀態。
後來,蘇格拉底的徒孫伊壁鳩魯說:“死亡和我們沒有關係,因為只要我們存在一天,死亡就不會來臨,而死亡來臨時,我們也不再存在了。”伊壁鳩魯認為對死亡的恐懼是非理性的。因為對自身對死亡認識是對死亡本身的無知。
蘇格拉底等西方大哲直面死亡的積極態度,比之孔子“不知生,焉知死”的遮掩迴避,也許更值得我們接納。哲學家也不應只是把哲學當作一種知識,更應實踐向死而生的積極生活心態。
回覆列表
就認知的角度而言,常識上面是科學,科學上面是哲學,哲學上面是神學。深究到最後,無外乎就是一切的起源,起源又關乎有無,有無恰如生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