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雲再起2019
-
2 # 噼裡啪啦嘞
大致上是幾種,打入冷宮或者遣散,還會有一部分是接收,最著名的傳言是曹丕接收曹操的姬妾(雖然曹操沒當皇帝,但被追封了就得認。接收後宮不知道真假),最著名的例項就是李治接收武則天。少部分可以留存,有不少是要殉葬的。
其實各個朝代不太一樣,咱們簡單說一說。
漢代的做法是有子嬪妃隨子就藩,著名的薄姬薄太后就是一例,劉邦掛了以後,她跟著代王劉恆就藩。呂后對劉邦寵過的妃子下手毫不留情,殺了不少,其中戚姬雖有子劉如意,也沒能去成,成了人彘。那些無子的主要居住在永巷即南宮。
唐代比較開放,無子的出家,有女無子的可以隨女居住,也可以回孃家住,當然得新皇發話,孃家接收才行。
明清的嬪妃比較不幸,如果沒有生育子女的話,殉葬的可能很大。
清代皇帝去世,后妃不能再住東西六宮,得去紫禁城西北角的宮殿群,當然有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呂等,慈寧宮是皇太后的正宮,清朝中期以前這裡都很不錯,乾隆以前的皇帝都很孝順,所以這幾個地方還舉行過大典,但是到了晚清,從道光以後這些地方就不怎麼樣了。皇太后的例銀還有很多,皇太妃太嬪們就縮減了許多例錢,只能自立更生了。
因為各種原因,被殉葬的有大把。
據說活人殉葬,商周就開始流行,以後一直沒怎麼斷過。
《史記秦本紀》:秦武公死時,“初以人殉死,從者66人。”秦穆公從死者77人,秦始皇崩後,“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按照史記的記載,“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衝於天”,沒生育過的可能有萬人——這個比較可怕,也不知真假。
《漢書》中寫到漢武帝時“武帝時,多取好女至數千人以充後宮,及棄天下,又皆以後宮女置於園陵”,這些人當然不全是殉葬,有些守陵,但殉葬的不會在少數。
活著的帝王享受一切,死去的帝王自然不能太落後,所以兩漢六朝,隋唐直到宋遼時代,為帝王殉葬的後宮,常有,到了元代死的人更多了。成吉思汗,不但用美女駿馬殉葬,就連靈柩經過之處遇到的人,全都要殺死。
朱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開始直到朱瞻基六任帝王,都流行殉葬。新皇帝上任,會給這些可憐的嬪妃宮女追贈一些頭銜,還有表揚,以下嘉獎。即“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若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自錦衣衛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為千百戶,帶俸世襲,人謂之“朝天女戶”。”後宮的女人們,就這樣,為活著的帝王服務還不夠,他們去了另一個世界,還得跟著去伺候,不但皇帝要活人殉,就是諸侯王,也要讓她的女人們殉葬。
著名的《李朝實錄》裡記錄了朱棣死後當殉葬的一個女人韓氏相關的內容,以為佐證,很有畫面感的一段內容,咱們一起看一下:“帝崩,後宮殉葬者30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撤,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圈於上,以頭納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韓氏臨死,顧謂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語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與崔氏俱死。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親入辭決。韓氏泣,謂仁宗曰:‘吾母年老,願規本國。’仁宗許之。金黑是韓氏的奶孃,回到北韓後回憶如此。
這種可怕的制度,明英宗表示也很害怕,於是他立下遺囑,表示“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可惜的是禁而不絕,依然有人講究死後的排場。
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她的皇后那拉氏和二位妃子阿濟根、代因扎都跟著殉葬。順治帝死後,殉死的妃嬪也有30多個,這些妃嬪們的棺柩跟在順治帝棺柩後面,和他活著時一樣,一同出殯,可以想象那種場面。康熙以後,這種做法,才漸漸消失。但是,真要隨著去的(自覺不可能活著的),根本攔不住嘛,新任皇帝不發話,皇太后發話,也一樣,想當年那些個小妖精爭著寵,現在跟著先皇去唄,倒是那些不太得寵的,或者聰明一點的,可以靠著新皇給的一點殘羹剩飯過日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先皇留下的嬪妃,要想成為新皇的後宮,有點難,畢竟不是所有人的都是武則天,也不是所有人的都有勇氣接受。當然了,和平年代,皇帝沒有變姓,好歹還有一條命,遇到改朝換代,又有深仇大恨,前老闆的大小老婆們,路就比較窄了,或許可以給壯烈的死去,最極端的可能會淪為關機(你懂得),誰讓成王敗寇呢
-
3 # 老陳講史
根據提問是“新皇帝”,也就是自秦始皇之後的朝代,在秦始皇死後作為秦二世的胡亥對待秦始皇的妃子是如何處理的一直是個謎,尤其是秦始皇的皇后是誰?更是一個謎。
秦朝滅亡之後劉邦建立西漢,提出以孝治天下,在這樣的道德理念中逐漸形成了長幼尊卑有序的社會,皇帝后宮嬪妃眾多,作為皇子或是太子,都要尊敬她們。
在漢朝之前帝王死後後宮女人是要殉葬的,繼承者會不折不扣的執行殉葬這個規矩,把先王的後宮女人都殺死陪葬,不過到了漢朝時候就廢除了這一制度,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後宮女人都不用殉葬。
可是到了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卻又興起了殉葬制度,有多少人為朱元璋殉葬?史書沒有記載,不過朱棣死後殉葬的人多達30餘,其中自然有朱棣生前的妃子,這樣的制度一直到明英宗時才廢除,歷經了五代。
在處理先皇的妃嬪問題上,要數三國時期的曹丕最為齷齪,曹操生前是一代梟雄,擁有妻妾多人,公元200年,34歲曹丕取代漢獻帝建立魏國,史稱魏文帝,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曹丕稱帝之後尊封生母卞夫人為皇太后,居住在永壽宮,安置了母親之後曹丕再去安置那些小媽,曹丕看見自己曹操的妃嬪個個都美豔動人,不忍肥水流入外人田,把這些宮人都安置在自己身邊,以服侍自己。
這樣的事是大逆不道的,一旦傳揚出去是要被天下唾罵,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有一次曹丕生病,母親卞太后去看他,卻在曹丕宮中看見許多熟悉的面孔,卞太后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蹊蹺。
不過卞太后還是問了曹丕這是怎麼回事,曹丕也不隱瞞,道出了實情,卞太后被氣得怒不可遏,可是又拿曹丕沒有辦法,只好哀嘆:“狗鼠不食汝食,死故匹爾。”
意思是老鼠和狗都不會吃你吃剩下的東西,你死了活該!而曹丕也因此事被後人病垢千年,實際上曹丕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很高的,中國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專著《典論》就是曹丕所著,《典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很高,可惜在流傳過程中成為了一部殘書。
-
4 # 跪射俑
1、明朝在明英宗之前,皇帝死了,如果後宮女人未生育,就必須為死去的皇帝殉葬。
2、將這些女人贍養起來。
3、對生有皇子的女人,允許其與她的兒子一起居住。
4、極個別皇帝豬狗不如,將先皇的女人納入了自己的後宮,例如曹丕、楊廣就是這樣的皇帝。
-
5 # 四川達州
任何皇帝上任,都要清檢內庭。
就是將父親的小妾們遷移到母后居所,有兒子的交給兒子奉養,沒有兒子的跟太后住。沒有生育的交給尼姑庵。有部分就殉葬。
真正納為自己妃嬪的,也不是很多。
-
6 # 尋找老家味道
在古時候的封建統治的社會裡,皇上就是這個國家最高的統治者,他手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從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以來,有太多的皇帝都想要長生不老了,因為他們捨棄不了活著的時候擁有的那些榮華富貴和至高的權力,但幾千年以來,終究還是沒有一個皇帝可以做到長生不老。那老黃就有個問題了,如果在位的皇上去世之後,當然就會是新皇帝上任了,那對於先皇的妃嬪,他是怎麼做呢?放她們回家?還是陪葬?亦或是繼續留在宮內生活下去呢?
下面就讓老黃來給大傢伙分析一下,中國古代的朝代有那麼多,當然也會有不一樣的處置方式。但普遍都會用到下面的這幾種方法:
-
7 # 青雲不孤
一、榮升太后、太妃。皇帝的親生母親或者先帝的皇后升級為太后,其它有兒有女的基本就直接升級為太妃,生命安全和地位有了基本保障,有的妃子會跟兒子到封地,去做王太后。
二、繼續服務新皇帝。對於沒有被先皇寵幸過的妃子,如果被皇帝看上了,新任皇帝會把他們留下來,繼續立妃,成為自己的妃子。
三、為先皇守陵。妃子守陵一輩子,然後死後,跟先皇葬在一起,一般是一些沒孩子的妃子。
四、為先皇殉葬,殉葬就是用活人陪葬,是奴隸社會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殺或自殺後陪葬。(雖然殉葬制度進入封建社會就明面上被廢除了,但是歷朝歷代仍然存在,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才算真正廢除了殘酷的殉葬制度。)
-
8 # 歷史時燒錄
皇帝有眾多妃子,命運也大都不同,但是大部分的結果都是在這六種當中。皇帝的女人是一個充滿了不確定性的職業,有可能享盡榮華富貴,甚至自己的家族的地位都跟著水漲船高,也有可能被打入冷宮,過上悽慘的生活,還有可能一生不受寵,過著平淡寂寞的生活,至於命運究竟如何,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
9 # 缺點愛的小白丁
朝代不同,命運也不同,一般情況下會有以下幾種結局:1殉葬;2出家;3守皇陵;4老死宮中;5一些年輕漂亮的可能會被新皇帝重新納娶!
-
10 # 勇戰王聊歷史
沒有三千妃嬪,那個皇帝也不可能娶這麼多老婆。一天換一個,都要睡十年。。。
有子嗣的妃嬪會好很多,基本上都去投靠兒子,去兒子封地養老了。只生育過女兒的,可以在皇宮偏殿養老。
當然,也有部分回老家投親戚的。雖然條件差點,但是起碼不用死。
-
11 # 永樂1979
坐擁天下美女是古代皇帝的一項特權,雖然“後宮佳麗三千”是誇張了點,但真實歷史中,大多數皇帝還是有幾十甚至上百個女人的。那麼,當老皇帝死後,新皇帝登基,後宮中那些妃子都有著怎樣的結局與歸宿呢?
一、母憑子貴,頤養天年 在“母憑子貴”的封建王朝,皇宮內院,沒有兒子的后妃是沒有出路的。而那些能生下兒子的,如果老皇帝死後,兒子有封地,她就可以去兒子的封地頤養天年,如果兒子當上了新皇帝,那就更了不起了,她就可以當上皇太后,身份地位比之前還高。當然,可以當太后繼續享福的,除了新皇帝生母,還有老皇帝的正妻皇后。
二、子娶父妻,再嫁新帝 古代的一些少數民族有“子娶父妻”的習俗,也就是女人作為父親遺產的一部分,也由兒子繼承,比如王昭君就嫁了父子兩代匈奴單于。只是在中原王朝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少並不代表沒有,隋煬帝楊廣就全數“笑納”了隋文帝楊堅的一眾妃嬪,唐高宗李治還把李世民的才人武則天立為皇后,蕭皇后更是因為其傾國傾城的美貌接連服侍了六代帝王。
三、出家為尼,恪守貞潔 古代大多時候講究女子守名節,皇家更是注重名聲。所以在某些朝代,比如南北朝和唐初,會安排未有生養的妃子在皇家寺院出家為尼,以防止其改嫁或淫亂,通常情況下,這些女子一輩子都要長伴青燈古佛,但也有例外,比如上文提到的武則天。
四、生死相隨,無辜殉葬 先秦乃至後來的唐宋元明清,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妃子殉葬的傳統,當然,也是僅限於未有生養的妃子。比如朱元璋、朱棣死後都是有三十多妃嬪殉葬,之後的明朝皇帝也沿襲了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將其廢除。用活人殉葬是極其殘忍、不人道的,所以廢除殉葬制度可以說是明英宗的一項傑出歷史貢獻。
五、埋葬青春,守陵至死 漢唐時期都有妃子守陵的記載,當然,依舊是限於未有生養的妃子。也就是說,皇帝死後,一些妃子會被安排在皇家陵園繼續“服侍”先皇,事死如事生。這些女子用青春陪葬帝王,很是可憐,但總也比真的以身殉葬好多了。
六、無依無靠,慘遭殺害 歷代都會有那麼幾個倒黴催的妃子,先皇在時,她可能寵冠後宮,風光一時,但等到改朝換代,新帝登基,她的死期也就到了,比如劉邦寵妃戚夫人就慘死於呂后之手。當然這種情況雖然不少,但並非常態。
七、還於母家,改嫁他人 這種情況發生在極少數特殊朝代和個別開明君主時期。比如,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很多后妃都是出自名門望族,家族勢力強大,而且那時的社會風氣也不像宋明以後那般封建保守,所以一些皇妃在皇帝死後得以回到母家,過上相對平和的生活。曹操臨終前還特地囑咐他那些未有生養的年輕夫人們,另尋佳婿,改嫁他人,不必為他守節。每每讀到此處,筆者都無限感動於曹操的開明大度。
八、孤苦伶仃,老死宮中 除了上述情況,還有相當大一部分無功無過無生養的妃子是繼續留在宮中,直至老死。她們可能從十幾歲入宮到先皇駕崩,連皇上的面都沒見過,但卻要為了那個帝妃的身份而孤獨終老,這就是宮廷女人的悲哀。綜上不難看出,那些沒生下皇子的妃子結局一般都比較慘,終於理解了為什麼古代宮廷裡的女人拼了命也要誕下龍嗣了,因為孩子是她們免於厄運、找到歸宿的唯一途徑。
-
12 # 側畔流深
大概有這幾種命運:1.在明朝英宗之前,凡是被皇帝寵幸過,但未生子嗣的妃子一般要殉葬,非常殘忍,如朱元璋、朱隸死後,皇室就曾迫使大量妃子殉葬,非常殘忍,哀豪一片,上吊縊死,腳下凳子一踢,一命嗚呼!明英宋朱祁鎮是個很窩囊無用的皇帝,他聽從弄權的死太監王振的餿主意,冒失地御駕親征瓦刺,兵敗被浮。但他狗屎運好,各種巧合,瓦刺最後懾於大明天威,也不想把關係徹底弄僵,最後還把他放了回來。他的傳奇之處在於一系列波折之後,他由被架空的太上皇又重新奪回了皇位。要說他最大貢獻莫過於宅心仁厚,廢除了幾千年的殉葬制度,也算青史留名了;2.有些資色好的,沒伺寢過已故皇帝的,機緣巧合,被新皇帝看中了;3.要看皇帝本人了,有的直接繼承小媽,納為妃子,比如隋煬帝楊廣,至於北朝北齊那些烏煙瘴氣見不得人的糗事就更多了;4.部分妃子給先皇守陵或出家,終身寂寞或與青燈古佛為伍,悽然一生然後老死或死於非命;5.大部分從未被寵幸過甚至從未見過皇帝面的宮女理論上也是皇帝的女人,無外乎兩種結果:1).繼續留在宮中做一輩子宮女,2).運氣好的可以拿點錢出宮,可以嫁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
13 # 司馬長史
三千佳麗只是形容皇帝的妃嬪多,但是現實中很多皇帝的妃嬪並沒有達到三千,明孝宗朱佑樘只有一個老婆,但也有皇帝的老婆數量驚人,據說晉武帝有上萬妃嬪,妃嬪太多,晉武帝不知道臨幸哪個妃嬪,遂發明了羊車,駕著羊車進入後宮,羊在哪個妃嬪門前停下來,晉武帝便臨幸這個妃子。此外還有漢武帝、唐玄宗李隆基二人的妃嬪也是非常的多,據傳漢武帝曾說:“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無婦人。”真實性未考證。
皇帝有這麼多老婆,並不是同時期娶的,這些妃嬪不可能與皇帝同時去世,有先去世,也有後去世,先去世一般被葬入皇帝的陵園(級別要達到),沒有去世的就要看新皇帝的臉色的。
這些新皇帝對待自己父皇的妃嬪有很多種方法。
一、殉葬先皇去世後,一些妃嬪會被要求殉葬,這些妃嬪有個共同點,那就是沒有孩子。秦二世胡亥就令沒有孩子的妃子去陪葬秦始皇,這些陪葬埋葬在秦始皇陵內城的西北部。
漢朝有前期是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有孩子的妃子大多都是到自己孩子的封地安享晚年,有些則被太后整死,比如戚夫人。漢朝總統上殉葬的妃子較少。
唐武宗有兩個妃子殉葬,其餘皇帝沒有。
宋高宗寵愛李氏和王氏,死後。李氏,王氏皆殉葬。
明朝又興起殉葬之風,朱元璋死後有三十八個妃嬪殉葬,朱棣也有三十多妃嬪殉葬。明代宗死後,英宗讓其後宮殉葬,明英宗駕崩之前下旨廢除殉葬,至此,明朝有上百位妃嬪殉葬。
清朝努爾哈赤死後,有三位妃子殉葬。
二、母憑子貴這些妃子依靠兒子的身份得以活命,在兒子家安享晚年。
三、守陵韓愈在《豐陵行》中寫道:“設官置衛鎖嬪妃,供養朝夕象平居。”皇帝駕崩後,朝廷在皇帝的陵墓旁修建園陵,一些妃子被安置在園陵為皇帝守陵,直至老死,她們還要給死去的皇帝跳舞,要向之前一樣侍奉皇帝,不同的只是這個皇帝是死人。
四、遣返回家有些皇帝駕崩後,新皇帝會將一些低等妃嬪遣回家中,曹操死前就留下遺詔,讓三夫人以下的返家。
魏晉南北朝的妃嬪回家的機率更大,因為她們大多都是世家大族的女兒,家族勢力強大,皇帝駕崩後,大多還家。
五、出家著名女皇武則天在李世民駕崩後就出家為尼,她的等級實際上不要出家,只是級別低的要出家為尼。
被新皇接收先皇駕崩後,新繼任的皇帝有可能會把某些妃子納入自己的後宮,著名的也是武則天。隋煬帝楊廣將宣華夫人、容華夫人納為妃。
這種情況在元朝比較常見,元朝統治者有這個習俗,之前的匈奴人也有這個習俗。
奉養在宮中,或者皇室奉養一些等級比較高的妃子,在先皇死後,一般會被奉養在宮中安享晚年。這個條件就是你的級別要有足夠的高,而且還沒有得罪新皇帝的母親。
死於非命這就比較慘了,一般是發生在王朝末期,新王朝一般會對前朝的皇室趕盡殺絕(好像是宋武帝劉裕開的頭),宋徽宗有封號的妃嬪和女官共143人,都被金人擄走或者殺害,其他的宮女也慘遭其害。
當皇帝的女子真的是如履薄冰。
-
14 # 上將軍潘鳳
殘忍的殉葬制度
一般做皇帝的都會有很多的老婆,由於這皇帝崗位屬於高危職業,非正常死亡的情況有很多,後宮的女人在很多時候是需要跟死去的皇帝一起陪葬的,例如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就是被皇太極硬逼著給努爾哈赤陪葬了,這項殘忍的的制度本來在明朝已經廢除又被滿清部落撿起來了。
被新皇帝收納滿清部落還有一個非常有違倫理道德的習俗,就是當爹的死了他的老婆兒子可以照單全收,反正就是這女人需要繼續履行生育子女的義務。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妻妾就讓自己的幾個兒子分了,皇太極死後自己的老婆大玉兒也被多爾袞娶走,在滿清政權裡這種情況十分常見,近親結婚也導致滿清最後皇帝都失去了生育能力,可以說是一種報應吧。
-
15 # 摯守靜篤
中國古代的皇帝,那是天下的主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當然,作為男人,也擁有和天下漂亮女子的交配權。於是,歷史上除明孝宗那樣極個別的皇帝外,後宮中都充斥著眾多的漂亮女人,甚至最多的達到了上萬人。
雖然,歷史上每個皇帝都渴望自己“萬萬歲“,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那麼問題來了,皇帝死後,他皇宮那多達”三千“的妃嬪何去何從?新皇帝上任後,又如何處理先皇留下的眾多後宮妃嬪呢?
有子嗣的會跟著兒子到封地去生活對於老皇帝留下的眾多妃嬪,如果這些妃嬪在皇帝寵幸後,幸運的生下了自己的孩子,那她在老皇帝死後也是比較幸運的。在新皇帝繼位時,如果沒有經歷爭奪,他的那些兄弟等都會離開京都,獲得自己的一塊封地。於是,這些獲得封地的皇子們的生母,也會跟著兒子到封地去生活,大多能快樂的渡過餘生。
當然,這需要在皇位的傳承當中,沒有爭鬥。像秦二世繼位後,殺了兄弟姐妹30多人,他們的生母自然也沒得好結果了。
地位較高的後宮妃嬪,大多數新皇帝會以太后、太妃的名義供養她們中國曆朝都講究一個”孝“字。這些後宮妃嬪們好歹是新皇帝父親的女人,新皇帝出於孝的名義,一般也不會過分為難她們。特別是明清這兩朝,後宮妃嬪們的地位相對較高。皇帝死後,不管這些妃嬪們有沒有子嗣,都可以跟隨太后一起,住在壽康宮附近 ,被尊為太嬪、太妃,陪伴著太后平安地度過晚年。
以上兩種,算是比較好的結局,基本上都還能享受著和老皇帝在時接近的生活。我下面要說的幾種,可就不那麼美好了。
給老皇帝殉葬使用活人殉葬,是古代最殘忍的陋習。這種做法,在商朝時非常盛行。君王死後,為了能繼續享受活著的榮華富貴。他們會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侍候他們的女人們都帶到墳墓當中去。
一般會讓沒有子嗣的妃子殉葬。據一些資料介紹秦始皇死後,他後宮中的上萬名妃子都陪葬了。明成祖朱棣死後,則選了30名妃子殉葬。這些嬪妃在飯後被送去一個房間裡,整整齊齊的躺在床鋪上,頭部被固定著,然後下面的木板被突然抽離,這三十人就因勁部折斷而死。
▲殉葬
這種殉葬制度,秦漢之後有所收斂。明太祖朱元璋又重新開始興起,到明英宗時期結束。但清朝時又有所恢復,到康熙時才徹底結束。
削髮為尼,清燈古佛度過餘生這種處理方法,較之殉葬還是要人性化許多。只是,這種方式對於在皇宮中過慣了錦衣玉食的女人們來說,也是心理落差非常大的。畢竟,到了寺廟中,再沒有人侍候,還要自己勞動,吃得也是素食。最關健的是,大多數女子還年輕,這種守活寡的滋味,那肯定是相當難受的。只是,好歹能活下來,也不錯。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武則天其實是李治的父親,李世民的妃子。在李世民死後,當時是才人的武則天,就依照唐朝後宮的慣例,到感業寺去做了尼姑。只是,她很幸運,後來遇到去拜佛的李治給看上了,要不她也只能在寺廟中與古佛廝守一生了。
新皇帝將老皇帝的妃嬪納入自己的後宮這種情況在中原王朝比較少見。中原王朝一般皇位都是世襲,兒子繼承老子的,如果把老子的女人都繼承了的話,那就有亂倫的嫌疑了(當然,李治與武則天的這種情況比較特殊也少見)。
不過,在周邊的遊牧民族中就比較常見了。我們知道,漢朝出塞的王昭君在呼韓邪單于死後,就依遊牧民族的收繼婚制,復嫁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還生了兩個女兒。
總的來說,在古代,女人是沒有地位的。那怕是貴為皇帝的女人,也由不得自己作主。
-
16 # 唯戀無名
中國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歷經了數朝數代,皇帝像走馬燈一樣頻繁交替更換,有些太平年間的皇帝,諸如乾隆皇帝,壽命可以長達八十多年,有些悲劇皇帝,剛登上帝位即駕崩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古代那些嬪妃們運氣好的,伴隨高壽皇帝相伴左右,運氣不好的,前腳封為嬪妃後腳皇帝駕崩,後宮換主。那很多人就要問了,新皇帝上任了,舊皇帝那些嬪妃該怎麼辦呢?
關於舊皇帝的那些嬪妃該如何處置,取決於舊皇帝遺詔遺命,以及新皇帝的性格習慣,如若是個和善的新皇,那麼這些嬪妃還能得以保命,要是碰上個把暴君,那麼這些嬪妃下場就是生不如死了,具體有哪些下場無外乎下列幾種結果:
第一種結果:一些部分留有子嗣,身份地位較高的嬪妃,可以得到升格,跟隨自己子嗣住處共同居住,並且給予太妃稱號,一些原本先皇比較寵幸喜歡,身份地位,家庭背景高的嬪妃,也會被賜予封號,衣食住行吃穿用度無虞。
第二種結果:讓出各自居住宮室,集中遣散回家,或者是直接打入冷宮,這種遣散回家還算是一種溫和的處置方式,不過很少會有這樣的處置方式,畢竟都是嬪妃,也涉及到皇室秘聞,因此一般性不會將嬪妃遣散,更多的就是打入冷宮,提供衣食住行吃穿用度,一直孤寂到老。
第三種結果,把舊皇帝的嬪妃集中送往皇家掛鉤的庵堂出家,這種做法處置也是很普遍,這樣既避免了皇室秘聞的洩露,又可以集中管理為先皇帝祈禱納福。送進庵堂做尼姑的嬪妃們,就等於讓他們遠離了塵世,最終她們會在孤孤單單中度過餘生。
如果說上述幾種處置方式還算是溫和的話,以下這種處置方式就顯得很殘暴了:
第四種結果:舊皇帝死後下葬,有些殘暴的皇帝,為了在天國不至於孤單,他會讓她的嬪妃們為自己殉葬陪葬,這種做法最為殘暴,活人拿來殉葬,真的拿人命當作草芥,命比紙薄,生死不由命。這些嬪妃,被強迫押到陵寢,或毒酒賜死,或白綾一根,總之一個字,死,殉葬陪葬。舉幾個例子吧:
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他的墓葬中有百餘屍體, 其中只有一具是男性,其餘全為女性,這些女性,衣著華麗,體型自然,上百名女性就是那些被陪葬的嬪妃宮女。
明成祖朱棣死後,也是後宮嬪妃美女數十人殉葬,北韓寵妃韓氏也被要求殉葬,數十名嬪妃被置於“數十張床上,床上有掛圈,掛繩圈於上,以頭納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北韓的史料是如何記載韓氏的殉葬過程的:“帝崩,後宮殉葬者30餘人 ,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撤,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歷朝歷代,公主宮女也好還是嬪妃皇后,她們都是一群苦命的人,嬪妃們深入深宮,往往數年見不到皇帝的面,孤寂,孤獨,好不容易得到皇帝寵幸了,還得面臨後宮宮斗的風險,即便這關也闖過了,伴君如伴虎,萬一得罪皇帝打入冷宮又是生不如死,好不容易地位鞏固了,或者說母憑子貴了,舊皇帝又歸天了,等待嬪妃們的,或遣散,或伴隨青燈古佛,或作為陪葬品殉葬,古代的女性,嗚呼哀哉。
-
17 # 30而已40迷惑50不知命
新皇帝上任,處理先皇留下的眾多後宮妃嬪,大概有4種方式:
1.升級!先皇的正宮娘娘,升為皇太后,清朝叫母后皇太后;新皇帝的生母也升為太后,清朝叫聖母皇太后。大家都看過《甄嬛傳》,最後純元皇后被奉為母后皇太后,甄嬛是聖母皇太后。
2.有子嗣且地位較高的妃子一般被尊為太妃,有資格在宮裡頤養千年,這也算結局不錯的了。
3.新皇帝比較喜愛的可以留下來繼續陪伴,這種情況一般比較少見。不過鳥大了什麼林子都有,也是一種情況。
4.最慘的情況,殉葬!一般是地位較低,先皇不喜歡又沒有子嗣的,只能是這個下場了。所以說後宮嬪妃上位的重要的也差不多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給皇帝生孩子。真正的母憑子貴!不過有些妃子甚至剛剛進宮還沒來及見到皇帝一面,皇帝就死了,也是殉葬!
所以說,古代女人命運悲慘,進宮的嬪妃大多沒有好下場,可悲可嘆!
-
18 # 落葉沉沙
新皇帝上任,如何處置先皇遺留下來的眾多後宮妃嬪,也看具體情況吧。
一般而言,如果新任皇帝是皇帝的兒子,而且正常繼位的話。對於他的長輩妃嬪相對而言會可以一些,比如皇太后或太妃之類的,會繼續留在宮中養老,有的有子嗣而且有封地的則要麼留在宮中養老,要麼送他們去他們孩子封地去一起養老。而那些沒有孩子的又沒有地位的妃子,則是要麼遣散,要麼統一安排出家了。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同一個朝代,新皇帝不是老皇帝的兒子。這在如漢宣帝、宋英宗、宋孝宗、明朝嘉靖皇帝等情況,則是礙於皇室傳統,也會尊前朝的皇后或貴妃留居宮中的,而那些有孩子而沒有地位的妃子則多數會讓他們跟孩子一起外住,更有甚者還會遭到皇帝的監視。而那些沒有孩子的妃子,原則上都會打發出去。當然部分地位低下的宮婢,如果沒有太大問題牽扯,沒有受皇帝寵幸過的,則有可能留在宮中繼續服務。當然,前提是她們的年齡還不大。
除此之外,正統王朝,有的皇帝還有陪葬的傳統。那麼有的妃子就可憐了,一般陪葬有幾種情況,就是要麼是皇帝直接指定的陪葬人員,要麼是新皇帝安排的先皇寵幸的妃子陪葬。總之,輪到誰陪葬,都是十分可悲的一件事。
最後還其它特殊情況,比如碰上昏庸、暴虐或者亂倫的皇帝就更可怕。比如後趙皇帝石虎就喜歡殺人,很多先皇留下的妃子要麼給他強制殺死陪葬,要麼直接趕出去,剩下的稍有不慎也可能被殺。而北齊皇帝的與先皇皇后亂倫的就更不用說了。
綜合來看,新皇上任總會是,“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的情況。很多前朝妃嬪,年紀輕輕就被安排出家或無人身自由了,很多年輕的生命就在這歲月無情中提前憔悴或凋零了。
-
19 # 知常容
第一種是殉葬。
秦國曆代有人殉的舊例,秦國很有作為的秦穆公就採用了人殉,後來被廢,但是秦二世之時,將秦始皇的很多宮女妃子又一次進行了人殉,當然不止是妃子,連他的兄弟都有殉葬的。
明朝似乎也出現了這種情況,親王郡王的正室王妃如果“無所出”,就是沒有生育兒子,也要和側妃、姬妾一起被強迫殉葬。朱元璋死後大約有38個妃子是成為殘忍的殉葬制度的犧牲品。
第二種成為妃子或出家人殉制度雖然在封建王朝常會死灰復燃,但是並不是主流的。先皇的妃子也有可能成為繼任皇帝的妃子。最典型的當屬唐高宗與武則天。
武則天原來是唐太宗的才人,才人的官職大約是正五品的宮廷女官,負責後宮的管理工作,當然也少不了兼為嬪御。才人再升一級就是美人,然後是婕妤。
李世民死後,武則天根據唐朝的慣例與一些沒有生育孩子的妃子一起到感業寺出家。這是唐朝妃子在先皇死後的普遍待遇。
後來李治繼位之後,想辦法將武則天弄進宮裡來,再後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他成了李治的妃子,最後成了武周的皇帝。
第三種被殘害這一種一般出現在權力鬥爭之中,比如戚夫人與呂后他們就為爭太子儲君位大打出手,最後呂后贏了,劉盈繼任為皇帝。劉盈本來想善待戚夫人,結果呂后不幹,最後戚夫人死的很慘。
這種情況在歷史上發生挺多,東漢末年,扶養漢獻帝成人的董太后是漢靈帝的母親,後來何進的外甥繼位之後。董太后與何太后宮鬥,何太后贏了,董太后就被廢,最後還暴病,當然有人說是何太后下的手。
還有西晉賈南風與楊太后,楊芷是司馬炎的皇后,司馬炎死後,晉惠帝繼位之後,賈南風聯絡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發動政變,殺死其父楊駿,廢掉楊芷。最後楊太后在金墉城又冷又餓而死。
第四種是被人遺忘有些妃子對皇后沒有威脅,或者皇后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或者就像路人甲一樣,朝廷又沒有人殉之惡習,這樣的妃子是幸福的,他們或許長居宮中,或許就跟著自己的兒子到封地去,這一種最典型的當屬漢文帝的母親薄姬。
-
20 # 年哥有話說
看朝代了,商周早期的不說,秦漢一些時候沒有子女的妃嬪可能要殉葬,甚至兒子當了太子母親也要倒黴,為防止外戚干政,所謂留子去母永絕後患,漢武帝就是這麼幹的,以至於北魏時期留子去母都成了一項制度,別以為兒子當了太子就高枕無憂了。
漢朝中後期到宋朝,殉葬就很少了,但遼金元蠻子們復興了這一“傳統”,以至於明朝承胡遺制,繼承了這一做法,明前期嬪妃多有殉葬,為朱元璋殉葬的嬪妃有46人之多,更兼有宮人眾多,殉葬者家庭稱為“朝天女戶”,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都有妃嬪陪葬,各地王爺的大小老婆也難以倖免,到明英宗總算是個好人,臨死前定了自己后妃的名位,給了太妃之類的,廢除了殉葬制度,到清前期又搞起了這一套,比如多爾袞的母親,不過這更多屬於以殉葬為藉口的政治謀殺,不能簡單的說是殉葬,基本上到康熙以後就沒有妃嬪再去殉葬了,就是宮中養老到死,給個太妃太嬪之類的,養在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之類聽名字就知道做什麼的宮殿,或者如果生有兒子成年,封王建府,也有跟著兒子去王府養老的。
所以老皇留下的妃嬪,基本上就幾種結局,被新皇殺了給老皇帝殉葬,宮中/王府養老,入寺為尼,也有極個別不肖子孫娶了自己小媽的,後面兩種結果,典型例子:武則天。
回覆列表
“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不管哪個朝代,皇帝都是一個高危職業,有當了幾十年的長命皇帝,也有半天不到嗚呼哀哉的短命皇帝,那些皇帝的后妃們,好不容易在後宮的爭鬥中活了下來,還要更多的祈禱自己的皇帝丈夫能夠長命百歲,因為,一旦自己的皇帝丈夫駕崩,自己將面臨的,不單單是權勢,錦衣玉食的喪失,更可能有性命之虞,那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盤點一下先皇留下的後宮嬪妃的下場吧!
下場之一:除部分地位身份較高且留有先皇子嗣的嬪妃,升格為太妃稱號,騰出所住宮殿,保證衣食無虞的生活,其他的嬪妃,集體打入冷宮,保證一日三餐,統一管理。
下場之二:很多尼姑院與皇宮是有關聯的,大批的嬪妃發配到尼姑院內,削髮為尼,青燈古佛,為先皇祈禱,一生孤寂到老,最出名的就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在唐太宗駕崩之後,按照祖制,武則天被遣送到了感業寺出家為尼,本以為此生再無希望,沒想到高宗對她念念不忘,才有了把她重新接回皇宮的故事,才有了女皇一步登天的機會。
下場之三:如果說前兩種下場雖然悲慘,但至少人還活著,老話說的好,好死不如賴活著,畢竟,三餐飲食還是有保障的,但是最後一種下場就比較慘了,由於先皇帝臨死前都會實現準備陵寢,也會留有遺詔要求嬪妃陪葬,因此,一旦舊皇帝駕崩,也就意味著這些嬪妃的死期到了,這種拿活人來殉葬,做法殘暴,嬪妃們被集中到陵寢之中,或毒酒一杯,或白綾一條,等待她們的,就是和先皇一起飛昇。據記載,歷朝歷代中,嬪妃殉葬非常普遍,據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當時一共用了40多個後宮的妃嬪一起殉葬。
生死不由命,古代的女性何其悲慘,普通百姓如此,宮女丫鬟如此,嬪妃也是如此,永遠是男性的附屬品,尤其是嬪妃,皇帝丈夫一死,自己面臨的不是長期的冷宮生涯就是青燈古佛,再就是陪葬殉葬,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