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作為一方諸侯佔據中原,又將漢獻帝接到他的地盤——許,挾天子以令諸侯,極大的掌握了主動權。曹操雖然掌握著實際大權,但是名義上他卻只是丞相,始終沒有把傀儡皇帝取而代之。
曹操不稱帝原因:
1.在曹操的《述志令》中有這樣一句話“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周室也。”曹操認為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和晉文公之所以能稱霸中原、名垂千古,不光是他們的兵馬強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供奉周天子。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吸取歷史經驗。曹操挾天子就可以用天子的名義發動對外戰爭,發動的戰爭在名義上就可以說是正義的,這種正義是任何諸侯(包括董卓)都不具備的,甚至可以說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2.東漢末年王室衰微,何進、董卓等人都曾把持政權,但是都沒有敢貿然稱帝,曹操如若稱帝,必然會背上漢賊的罵名,遭到天下人的唾罵。再有就是當時戰亂紛爭,曹操並沒有統一天下,只是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地區,在南方還有孫權、劉備等割據勢力。倘若貿然稱帝,正好給他們討逆漢賊的口實,使孫劉聯合成為可能。這時的曹操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就都是被動了,不再掌握主動權。
3.曹操知道既然已經掌握了國家大權,就運用這些便利的權力實現自己統一全國的霸業吧,皇帝的虛名不要也罷。
二、司馬懿
司馬懿畢竟為曹家奉獻了那麼多年,雖然不能稱之為絕對的忠臣但是還是盡力了,並且始終是做了那麼多年的臣子。在那個時代,雖然臣子造反當皇帝的例子數不勝數,但是畢竟名聲上都不好聽,而且多數最後也並沒有什麼好下場。所以,司馬懿最後雖然造反,但是並沒有自己去稱帝,因為於情於理都不合適,都會遭到後人的詬病。司馬懿很聰明的選擇了為自己的後代鋪平道路。所以在他之後,他的子孫當上了皇帝。這樣後人便無法說什麼。雖然並不是那麼的光明正大,但畢竟事情是他乾的,他的後代登上皇位由於沒有直接經手,所以別人也不好再多說什麼。
司馬懿之所以沒有稱帝是迫於時代是做出的選擇,也是不論從當時看還是現在看都最明智的選擇。
司馬懿是一個典型的謀士型將領,也因為他深謀遠慮,智計無雙,所以才能在曹操麾下一步步高昇,最終成為了曹魏政權的實際主事人。
三、曹操和司馬懿根本不是同一類人
曹操是東漢的臣子,而司馬懿是曹魏的臣子,兩人雖然都不是什麼忠臣良將,但是為了各自的王朝,也都傾注了自己畢生的精力。
《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評價不高,書中認為曹操是奸雄。相反,小說中對司馬懿的評價要比曹操高很多。小說中曹操和司馬懿可是終身的對手,其實歷史上和這一點大不相同。
曹操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時,勇於起兵,此時的東漢已經名存實亡。史書評價曹操為:盛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如此的評價可見曹操絕非等閒之輩。
曹操剛剛起兵之時,擁有的地盤不過一郡之地,經過十幾年的征戰,曹操在當時的十三州中,得到了九州。曹操當時佔據了天下的三分之二,大有一統天下的機會。
這樣的成績足以讓曹操千古留名,這番亂世之下,曹操能夠從小小的官吏發展到擁有天下三分之二絕非易事。《三國志》中陳壽對曹操的評價可是非常高的,陳壽認為曹操是曠世奸雄,超世之傑。
那麼再來看看司馬懿,此人也是三國中一個很厲害的角色。司馬懿輔佐了曹操、曹丕、曹叡三朝皇帝,絕對是曹魏的功臣了,本來能夠青史留名的,可惜司馬懿有不臣之心。
本來可以成為一代忠臣,結果有了不臣之心。司馬懿經過高平陵政變之後,殺害了曹爽,此時的司馬懿已經是獨攬大權,無人能敵。
司馬懿的一生本該青史留名,成為大忠臣的表率,可惜他發動了政變,就相當於篡取了皇位。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了晉朝,可是晉朝卻成為了歷史上最無能的朝代,除了司馬炎之外,其餘的皇帝基本都是傀儡,要不就是在奪權。
對比來說,曹操一生征戰都在為天下統一征戰,而司馬懿卻在為自己的霸業做打算。,非同一類
一、曹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作為一方諸侯佔據中原,又將漢獻帝接到他的地盤——許,挾天子以令諸侯,極大的掌握了主動權。曹操雖然掌握著實際大權,但是名義上他卻只是丞相,始終沒有把傀儡皇帝取而代之。
曹操不稱帝原因:
1.在曹操的《述志令》中有這樣一句話“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周室也。”曹操認為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和晉文公之所以能稱霸中原、名垂千古,不光是他們的兵馬強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供奉周天子。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吸取歷史經驗。曹操挾天子就可以用天子的名義發動對外戰爭,發動的戰爭在名義上就可以說是正義的,這種正義是任何諸侯(包括董卓)都不具備的,甚至可以說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2.東漢末年王室衰微,何進、董卓等人都曾把持政權,但是都沒有敢貿然稱帝,曹操如若稱帝,必然會背上漢賊的罵名,遭到天下人的唾罵。再有就是當時戰亂紛爭,曹操並沒有統一天下,只是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地區,在南方還有孫權、劉備等割據勢力。倘若貿然稱帝,正好給他們討逆漢賊的口實,使孫劉聯合成為可能。這時的曹操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就都是被動了,不再掌握主動權。
3.曹操知道既然已經掌握了國家大權,就運用這些便利的權力實現自己統一全國的霸業吧,皇帝的虛名不要也罷。
二、司馬懿
司馬懿畢竟為曹家奉獻了那麼多年,雖然不能稱之為絕對的忠臣但是還是盡力了,並且始終是做了那麼多年的臣子。在那個時代,雖然臣子造反當皇帝的例子數不勝數,但是畢竟名聲上都不好聽,而且多數最後也並沒有什麼好下場。所以,司馬懿最後雖然造反,但是並沒有自己去稱帝,因為於情於理都不合適,都會遭到後人的詬病。司馬懿很聰明的選擇了為自己的後代鋪平道路。所以在他之後,他的子孫當上了皇帝。這樣後人便無法說什麼。雖然並不是那麼的光明正大,但畢竟事情是他乾的,他的後代登上皇位由於沒有直接經手,所以別人也不好再多說什麼。
司馬懿之所以沒有稱帝是迫於時代是做出的選擇,也是不論從當時看還是現在看都最明智的選擇。
司馬懿是一個典型的謀士型將領,也因為他深謀遠慮,智計無雙,所以才能在曹操麾下一步步高昇,最終成為了曹魏政權的實際主事人。
三、曹操和司馬懿根本不是同一類人
曹操是東漢的臣子,而司馬懿是曹魏的臣子,兩人雖然都不是什麼忠臣良將,但是為了各自的王朝,也都傾注了自己畢生的精力。
《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評價不高,書中認為曹操是奸雄。相反,小說中對司馬懿的評價要比曹操高很多。小說中曹操和司馬懿可是終身的對手,其實歷史上和這一點大不相同。
曹操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時,勇於起兵,此時的東漢已經名存實亡。史書評價曹操為:盛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如此的評價可見曹操絕非等閒之輩。
曹操剛剛起兵之時,擁有的地盤不過一郡之地,經過十幾年的征戰,曹操在當時的十三州中,得到了九州。曹操當時佔據了天下的三分之二,大有一統天下的機會。
這樣的成績足以讓曹操千古留名,這番亂世之下,曹操能夠從小小的官吏發展到擁有天下三分之二絕非易事。《三國志》中陳壽對曹操的評價可是非常高的,陳壽認為曹操是曠世奸雄,超世之傑。
那麼再來看看司馬懿,此人也是三國中一個很厲害的角色。司馬懿輔佐了曹操、曹丕、曹叡三朝皇帝,絕對是曹魏的功臣了,本來能夠青史留名的,可惜司馬懿有不臣之心。
本來可以成為一代忠臣,結果有了不臣之心。司馬懿經過高平陵政變之後,殺害了曹爽,此時的司馬懿已經是獨攬大權,無人能敵。
司馬懿的一生本該青史留名,成為大忠臣的表率,可惜他發動了政變,就相當於篡取了皇位。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了晉朝,可是晉朝卻成為了歷史上最無能的朝代,除了司馬炎之外,其餘的皇帝基本都是傀儡,要不就是在奪權。
對比來說,曹操一生征戰都在為天下統一征戰,而司馬懿卻在為自己的霸業做打算。,非同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