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正能量小花

    首先,孩子能體會到長輩的關愛,也可以近距離了解長輩情況,照顧起來方便些;

    其次,孩子也能體會大家庭生活,為將來的生活打下基礎,特別是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上;

    另外,也可以減輕相應的經濟負擔,特別是對經濟條件不是特別優越的的家庭,可以減輕中年人的負擔。雖說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近在眼前,但其實,住在一起減輕了經濟負擔,房租啊,水電費啊這些省下了不少不說,老人還可以替自己多多照顧孩子,讓孩子在更幸福的情況下長大。

    但是,這種問題需要視情況而定,不同的家庭當然要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並不能一概而論。畢竟,家庭幸福美滿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家之前就是三代同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還有妹妹,一家子生活得也還不錯。後來由於我們上學,就搬了出來,但還是會經常回去看看爺爺奶奶,也並不會覺得不幸福或是怎樣。

    最後,祝大家家庭幸福美滿,今天父親節,也祝所有的父親節日快樂!

  • 2 # 花伴夏如煙

    家庭結構,體現了人性意識整合完善化。雖不是一個身體,可是卻能從生理到意識,整合了人生的每一階段的生存狀態;再加上上下延伸,這個家庭就有百年的生存經驗和社會資訊,形成一個經驗知識的鏈條;形成具有自家特長的意識或經驗或思想的小體系,即家風。

    因為如是家庭,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得到自我完善的機會。因為他們通過比較對照,會發現自己過去的或現實的不足,通過自我教育完善自己。對上,是繼承和發揚,對下,是彌補自己。

    上下各層成員,各有自己的長項;生活在一處,便利於成員間的取長補短。就經濟上說,養兒防老和啃老族,就是這種體現!它有效地防止了家庭解體,和個人崩潰!

    長輩是良師益友,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小輩人會得到長輩的有益指導,也有機會向他們學習生活知識、處世經驗、工作作風、行為風格和許多做人的道理,使自己健康成長,把優良的家風傳承下去。儘管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風格,都傳承下去,就形成一個多彩多姿的豐富完美的社會。

    孤獨是可怕的。缺乏意識交流,會使人的大腦處於不正常執行狀態;或空虛,或煩躁,或鬱悶,或行為表現怪異而不近人情,青年會狂想,老年會痴呆。因此,三代同處會保持家庭成員間的有益的思想交流和心理溝通,使大腦處於良好的平衡的執行狀態。因此,有家人陪伴的中中國人,很少有西方人那樣的鬱抑症或什麼,因為他們孤獨人較多。

    設想,在“魯濱孫漂流記”中,假如沒有“星期五”的存在,魯濱遜一直獨處孤島,他可能等不到獲救的機會就自我崩潰!所以其作者沒有寫到極致,給了他一個做伴兒的。

    如是,三代家庭有老有小有男有女有柔有剛有親戚朋友有知識者有勞力者,有苦有樂有傷悲有喜悅有孩子哭大人鬧,似一個小社會,是一個充滿互助友愛哭鬧成趣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天輪昭昭薪火相傳百代不竭的大家庭,何其快哉!

    三代同居只是階段性的,我們既要珍惜與孩子親近的這幾年,也要珍視與老人相處的這些年。

    這段三代同居的時光,一定是我們生命中最豐盈的時光。

    我們要努力去實現的是,孩子的童年幸福,父母的老年幸福,還有我們的中年幸福。

  • 3 # 江南小樂

    只要條件允許,我覺得三代同居是可以的。

    三代同居,首要條件就是房間夠,每一代有每一代獨立的臥室。其次是家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沒有矛盾。

    有時候,家中有老人幫你看看孩子、看看房屋確實是很需要的。

    就拿自己的事情來講吧。自己有一次不小心把手弄傷了,家人開車送我去醫院治療,家中只留下孩子看家。孩子在家中固然是安全的,但留一個人在家還是多少有點不放心。看好病以後,連掛水的時間都不願意耽擱(等到第二天才去鄉鎮醫院掛水),就匆匆回家了。到家已經晚上十點多了,看著孩子一臉飢餓的樣子,真覺得難過!

    吃飯時,與孩子開玩笑說,如果你還是一個三歲的弟弟,你可怎麼辦呀?

    生活中確實是這樣,夫妻兩人一旦都有事情,家中只有一個小孩的時候真不知道怎麼辦?如果三代同居,家中有老人,這樣照顧小孩的問題就解決了。

    有一位同事,今年由於疫情,到現在幼兒園還沒有開學。但大人都需要上班,家中又沒有老人,家中的小孩是個問題。實在沒有辦法,孩子只能託給鄰居婆婆帶。

    這樣的麻煩事只有遇到了才知道同居有多好。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確實是這樣,年輕夫妻碰到一些事的時候,如果家中有老人幫忙渡過難關,確實是非常好的。

    與老人生活在一起主要是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的不同觀點。但只要做到相互謙讓、相互理解,我想還是能夠融洽相處的。

  • 4 # 沐熙生活感悟微紀錄

    從婚後的家人生活日常習慣來分析,我不能接受三代同居。

    家人們的個人習慣不同:

    對於我來說,結婚前,家裡的男人們都不吸菸,所以對煙味很敏感,聞到煙味會感到呼吸難受。但是結婚後,老公的奶奶和爸爸都愛吸菸,而且不分地點和時間,不管是吃飯期間還是家人們一起看電視聊天的時候,只要想吸菸,隨時進行。沒有生孩子前,我不太在意這些,畢竟人家已經養成了吸菸的習慣,就如吃飯喝茶一般自然,沒有自己的意志,讓菸民戒菸比登天還難。可是有了孩子以後,我真心不想讓他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不用想,煙味對孩子的肺部發育來說也是無益的。

    飲食習慣不同:

    原生態家庭飲食習慣對於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影響也很大,就我而言,我喜歡吃各種蔬菜、水果和瘦肉類。對於老公的家人們來說,不喜歡吃蔬菜,感覺肉比菜香有營養,而且偏愛肥肉。不管是包餃子或是燉肉,瘦肉基本看不到。吃飯的時候,不會注意到我的飲食習慣,和尊重無關。他們只想著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別人也會喜歡,也該嘗試去改變,適應他們的飲食習慣,但是我試了多次,真心接受不了肥肉。

    育兒觀念不同

    不是說長輩們不疼愛孫子輩,而是愛的方式不同。對於小孩子來說,我個人認為,適量的吃些零食是很正常的事情,對身體健康不會起到太大的損害。換句歪理來說,如果零食不賣給孩子們,我想零食市場也會在銷售業績方面損失半壁江山。

    但是對於老人們的觀點,他們只要看到我給孩子們買些零食,幾句責備定是必不可少的:“不是說咱條件差,捨不得給孩子們買零食,你看那個新聞報道過,吃零食的一個孩子因此得上了白血病”……

    我不想因為這樣的小事影響家人和氣,每次都跟犯錯的小學生一樣,先認同他們的觀點。同時也會告訴他們,只是給孩子們解饞的,不會把零食當飯吃,因為看到孩子們用羨慕的眼光看著同齡人吃零食的饞勁,作為一個媽媽,感覺很心疼。

    三代同居利弊皆有

    我和老公結婚後,是和老人們分開住的。避免了各種不必要的習慣衝突,或許有人說,跟老人們住的好處多多,不用自己動手做飯,可以飯來張口,只負責洗碗就好;不用自己帶娃,可以出去上班掙錢;不用打掃衛生,因為長輩們很勤快……

    所以,是否接受三代同居,根據個人家庭情況和個人習慣而定就好了。

  • 5 # 嘻嘻ping

    我們這一代人(70後)覺得三代同居不是接不接受的問題,而是應不應該的問題。父母含辛茹苦地培養你成人,終於盼到你成家,怎麼可以說搬走就搬走。當然,如果是父母早就為你打點好,不與你們同住,這是另當別論。

    當父母老了,你覺得他們跟不上你們的節奏,資訊更新的太慢,特別是電子產品的使用,可能連你那5歲兒子都會的事情,你父母就是沒學會。計劃生育後,一個或兩個,如果沒有跟父母住,我覺得他們會很孤單。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很幸福,我有四寶,與兩寶同住,老人家有時候會有些嘮叨,我四十多了,在他們的照顧下,感覺還沒長大。與老人家相處是一門學問,他們不想被忽視,可能他們不捨得向你們抱怨,什麼事情都覺得自己能行,不想兒女們擔心,但不代表,他們不想你們,養兒一百歲,長憂99!沒與父母同住你們記得多回家看看他們,你們想下一代怎樣孝順你們,你們就該怎樣孝順上一代!百善孝為先,我們是龍的傳人,就該把這美德傳承下去!

  • 6 # 高哈哈日常

    我們就是三代同堂,也就是與婆婆,公公住在一個院子裡。剛結婚的時候,婆婆,公公還身體還算可以。買菜,做飯都是婆婆來做。做的還是比較順口。後來孩子出生後,婆婆負責哄小孩,還負責給我們做飯。想想那個時候,我還真不懂事,有時因為一些小事還跟她鬧氣。想想那會兒她還真的不容易。

    現在我的孩子已經上初中了,婆婆,公公年齡也大了。做飯再也不像從前那樣順口了。有時還竟然忘記放鹽,廚房裡比較亂了。洗手間有時也忘記沖水。我們每天上班也比較忙,比較累。雖然從心底很是生氣。但是我會委婉的提醒她們。只要在休班時間,我就會對家裡進行大掃除。

    隨著工作的需要,我們現在城裡租房住。孩子週末也會來城裡。家裡就剩下他們兩位,看著他們過得很清靜。做他們愛吃的軟飯,軟菜。做什麼也不用顧忌我們晚輩。感覺他們挺開心的。

    而我們在自己租住的房子裡也很開心,把房間收拾的乾乾淨淨。特別舒服。

    所以囉嗦了半天,就是想跟大家說,如果有條件,儘量不要三代同堂。即使沒條件,也租房單住。首先從個人衛生要求上,就不一樣。吃飯要求上也不一樣。也免得生活過得不夠舒心。為了老人,也為了我們自己過得舒心些。我們要做到距離產生美。

  • 7 # 湛江小小麥

    “婚後是否和父母同住”這個問題,是很多情侶在步入婚姻時,面臨的世紀難題之一。

    和父母同住,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可能會讓家庭關係矛盾重重,因此,也讓很多人望而生畏。

    而做為步入中年的我們,面臨著給父母養老的責任和撫育子女的壓力,三代同居就成了很多家庭的不二選擇。

    於是問題不再是,“你願不願意”,而是“你要怎麼相處”。

    三代同居的生活下,如何讓三代人真正擁有幸福感呢?

    今天,我想認真聊聊這個話題。

    01三代同居,大勢所趨。

    年初的時候,4樓的黃伯加入了“隔代育兒”的大軍。

    黃伯原來在事業單位是個中層,部門裡年輕人居多,他深知年輕人打拼不容易,心疼嫁到外地的女兒,一心想幫女兒減輕點經濟負擔。退休後,和老伴商量,一起去幫女兒帶孩子。

    外孫上小學一年級了,女兒女婿是雙職工,正點上下班沒法接送孩子,女婿父母又早逝,孩子只能送託管中心。外孫挑食不愛吃飯,一個學期下來,個頭和體重都不見長,女兒正犯愁呢,黃伯自告奮勇,女兒女婿喜出望外。

    可是好景不長,五一還沒到,黃伯和老伴藉口家裡房子要裝電梯,打道回府了。

    前兩天,小區裡碰到黃伯,問起他什麼時候再去女兒那,黃伯嘆了口氣,說道“人老了,就得認老,年輕人有他們的想法,我們跟不上,還是在家呆得自在。”

    原來黃伯有心事了,他自嘲是不領工資的“男保姆”,把自己一點餘力都花在給孩子分憂上,但卻並不討喜。女兒女婿埋怨孩子被老人寵溺,變得任性自私。

    他主動請纓為女兒分憂,在女兒眼裡卻是有過無功。平日委屈、寄人籬下、失去自由的感覺超過了含飴弄孫之樂,他只得回到自己的家透口氣。

    他也沒法撒手不管兒孫,只能在心情緩和一段時間後,再迎難而上。但內心仍滿心憂慮,不知道三代人同一屋簷下,能住多久。

    如今,生存壓力很大,買房可能舉全家之力,帶孩子也是。多數的夫妻有了孩子之後,就要面臨“誰來帶娃”的難題。

    1) 妻子選擇當全職媽媽;這背後的結果是妻子職業發展的停滯,和丈夫養家壓力的增大。

    3)借力老人來帶娃,是多數人無奈的選擇。

    老人帶孩子是很普遍的現象,三代同居已經成為社會化問題。

    02 隔代育兒,槽點滿滿。

    三代同居,會遇到生活習慣上的差異等難題,但最大的問題無疑是隔代育兒。

    在看待老人帶孩子問題上,大家似乎都形成了共識,老人教育方式落伍,是“科學育兒”的天敵。

    理由大概有這幾個:

    1) 無原則的愛。

    孩子的天真無邪,讓老人們愛不釋手。孩子一哭,老人們就失去原則,無論對錯,千依百順。

    孩子容易養成任性的性格,無節制吃零食、無節制看電視、需要餵飯等各種不良生活習慣。

    老人溺愛、包辦太多會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動手能力,獨立性差等不良性格。

    2)隔輩親,遠父母。

    老人在養孩子的過程中很享受孩子對自己的依賴感,不明智的老人還會挑撥子女和孫輩的關係,一心就想把孫輩攏在身邊,父母管教孩子因為不親則不服,造成了“隔輩親,遠父母”的尷尬局面。

    3) 精力有限,跟不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老人身體再棒,也追不上孩子成長的腳步,尤其是孩子每天上躥下跳,老人看護孩子體力和精力都顯乏力。因此老人帶出去的孩子,常常都坐在推車裡,或者抱在懷裡。限制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孩子的互動性少,屬於安撫型教育。

    03隔代育兒,不乏好處。

    儘管隔代育兒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不可否認,也有很多好處。

    1)舐犢之情,安全可靠。

    因為血親關係,年輕父母可以放心將孩子託管給老人,不用擔心拐騙、虐兒。老人帶自己的親孫,除了盡心盡力,經濟支援也絕不含糊,孩子享受的待遇遠遠超過保姆所能給予的。

    2)時間充裕,老有所為。

    老人退休後,有充足的時間,比起年輕父母帶孩子,更無後顧之憂。此外撫養孫兒帶來的樂趣,也會讓他們實現從退休中的轉換,繼續老有所為。

    3)隔代親暱,老有所樂。

    三代同居生活下,孩子和老人相親相愛,讓老人獲得了身心的愉悅感,有利於老人們的身體健康。

    沒人願意苛責父母,但在生活中難免情緒化,而沉浸在情緒中的我們,就無法客觀地看待隔代育兒的優缺點。

    04趨利避害是理想化的狀態,我們能做的是讓利大於弊。

    前幾天,在小區遇到一個媽媽吐槽老人,她是一個懷上二胎的媽媽,帶著大寶在小區溜達,吐槽的關鍵詞是:壓抑,不滿。

    她說,婆婆煮菜總是區別對待,晚上老公回來的時候婆婆總是煮很多菜,而中午就只有剩菜簡單對付一下。

    跟老公抱怨,老公顯得左右為難。抱怨的多,但一直沒有改善,心裡就滋生出了很多怨氣。

    於是,我問她:“既然這麼不開心,你可以和你老公搬出去住啊。”

    她回答:“我也想啊,可是我婆婆之前答應給我們買一套房子,現在又不出錢了,我們沒地方住啊。”

    我說:“既然你婆婆不買菜,你中午可以自己買點愛吃的菜啊。”

    她回答:“我沒上班,也沒啥錢啊。”

    我問她:“你們在公婆家吃住,有給他們生活費嗎?”

    她搖了搖頭。

    ……

    我默默地把心裡想懟她的話嚥了回去。

    《奇葩說》裡有一期,家產200億、坐擁明斯克航母的富二代戚帥在節目裡吐槽,說父親的高度掌控欲讓他活得沒有幸福感。

    高曉鬆犀利地點評道:“做為一個男人,要有一以貫之的世界觀,不能要自由的時候,把西方那套拿出來;要錢的時候,把東方那套拿出來。”

    這句話真是戳中了無數年輕人的痛點。因為自己的利益和方便,用兩個兜揣著不一樣的法則來生活。

    一邊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供養,一邊痛苦萬分地吐槽父母的禁錮。

    正如蔡康永的疑問:“你都已經嘗過獨立生活的快樂了,為什麼還要回來在父親的籠罩之下?”

    身為成人,做每一個選擇,都要看到隨之而來的利弊,並且為選擇承擔代價。

    而且,我們要明白,沒有一個選擇是隻有好處的。

    趨利避害只是理想化的狀態,我們能做到的是求同存異,讓利大於弊。

    沒人願意苛責父母,但在錯誤的思維方式下,難免會一葉障目,看不見父母帶給我們的好。

    05在“求同存異”的原則指導下,建立和老人間的和諧關係。

    1) 不要過多煩惱;

    沒必要和其他家庭攀比,擔心自己沒有親自照顧孩子,孩子會不優秀。每個孩子成長軌跡不同,結合自己的家庭情況,最大限度地創造出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2)不要高估自己的育兒能力;

    育兒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年輕父母缺少育兒經驗,應該多維度進行學習。書本上的經驗很多是間接經驗,而老人的經驗很多是直接經驗。二者結合,靈活運用,才能實現育兒的最優化效果。

    3)尊重老人的智慧,建立良性溝通方式。

    要正視老人的傳統智慧和經驗,不要盲目地推翻。當在育兒方面遇到矛盾時,要多溝通,少爭吵。因勢利導,通過聊天或者打比喻等迂迴形式把先進的育兒觀念傳遞給老人。

    4)“白加黑”的雙贏模式;

    老人帶孩子不等於年輕父母可以當甩手掌櫃,要主動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

    白天職場工作壓力大,不一定要事事親力親為,老人白天帶娃,管吃管接送。

    年輕父母晚上管睡管教育。下班後多陪孩子,用年輕人特有的活力和新奇思維吸引孩子,去引導塑造孩子。

    5)給孩子“感恩”和“孝親的榜樣教育”;

    養兒方知父母恩。一代父母養育一代子女。三代同居生活,會讓孩子親眼看到自己如何和長輩相處的,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學會感恩和孝親。

    劃重點:

    1)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永遠是第一責任人,不要把養育上的問題都歸結於老人的教育。

    2)時代和觀念不同,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思維代替年老父母來思考。

    3)在教育上的分歧,應該由年輕父母來主導,在求同存異的思維下,和老人及時溝通,迂迴影響老人的育兒舊觀念。

    4)發揮兩代人的育兒優勢,共同營造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受益,實現育兒的“雙贏”。

    三代同居只是階段性的,我們既要珍惜與孩子親近的這幾年,也要珍視與老人相處的這些年。

    這段三代同居的時光,一定是我們生命中最豐盈的時光。

    我們要努力去實現的是,孩子的童年幸福,父母的老年幸福,還有我們的中年幸福。

    我們能給父母最好的愛,是“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柚媽愛叨叨 :

    記得生完孩子的時候,問過一個朋友關於選擇如何帶娃的問題。她給我的回答至今記憶猶新,她說:“不論你做哪一種選擇,前面一定都是困難重重。”

    原來我們已經到了一地雞毛的階段,我們的煩惱不是來自於和不和老人同住,而是來自於生活本身對於我們的考驗。一個人帶娃、和老人一起帶娃,都一定免不了各種酸甜苦辣。

    而我們真正應該做到的是,不論生活給我們發一副什麼樣的牌,都努力把手中的牌打好。

    相信自己有面對人生各種難題的勇氣,有解決各種難題的能力,這才是我們中年人生豁然開朗的祕訣。

    換一種生活環境,未必會幸福。換一種心態,一定會不一樣。共勉!

  • 8 # 鄉村老孟

    不是你接受不接受的問題,而是在目前的情況下,有很多的家庭都是處於這樣的狀態中,特別是低收入的家庭更是如此,這種現象也許在一定的時間內仍然無法改變得了很多。

    其實,凡事都有利、弊,人際間本來就是這樣的了。很多三代同堂一家居住的人也不是過得很好嗎?而同樣很多分開居住的小家庭也並不見得順順利利,更有不少的人把自己的小孩交由父母帶,而自己卻過上所謂的“二人世界”生活,難道這樣做就真正是分開居住的好處嗎?父母已經辛苦了大半輩子了,反過來讓父母過二人世界不是更好嗎?其實講到底,其實所謂分開居住的好處根本就在於自己可以拽包袱。

    我個人認為三代同堂有三代同堂的好處,分開居住有分開居住的好處,三代人同居的關鍵就是要如何處理好兩代人融合相處的關係問題;而且是否能夠分開居住,更大的問題還要看是否具備這樣的經濟能力和條件的,否則只有得個想字,不如切切實實多考慮一下如何處理好兩代人相處的關係,主要也就是所謂的“婆媳關係”還來得更加實際。

  • 9 # 舒會2

    我認識的人,媳婦很善良,老的很強勢,什麼都要他做主當家,媳婦每天都是五點多起床做吃的,還要煮豬的,天亮了就要出去做活,都是忙到晚上十點。他的兒子就在外面打工,如果一個把月回去老的就要說他,把時間耽擱了要少找錢,各二三個月回去一次,他就不反對,可是走了,他的媳婦就沒好日子過,婆婆媽一天就要她交代給了好多錢給你。他兒子找的錢都是交給老頭,老頭也不給他算他在外面要花錢,他也不管他在外面休息沒得,只管算天數,他們把媳婦逼得很慘!他媳婦就不喜歡說話,老的就愛挑唆他兒子,他們一是認為媳婦貪了錢,老頭算錯了一步,他就威脅他兒子,和媳婦,他說乾脆把家分了,他認為這樣說媳婦就不貪錢了,媳婦說要得分家,因為一天受氣不說,錢在他手裡,吃不到一個水果,連雞蛋也不讓吃,穿不到一件新衣服!最後分家過後,他沒拿一分錢給媳婦,買肥料就是出去找點錢來買的。他老的才知道自己上當了!最後找的錢就沒交給他們了!分了一個月媳婦又看他們可憐,還是給他們把飯煮起叫他們吃,幾年時間媳婦在家帶娃,養點豬,男的找錢回來,最後修房子,之前他們侄兒修房,他們就去給他們搬運,他大兒修房也去搬運,最後他住在一起的家,他不理,就讓他媳婦一個人搬運,最後修房的時,工人說吃二頓飯,老頭不同意要他們吃三頓飯,讓媳婦最冷的時五點起床煮飯,他們就讓媳婦苦,最後修起了,媳婦的頭髮頭頂全部白完,他們還是不放過她!他就愛挑唆他兒子,他兒子把她媳婦養的幾個雞全部打死了!他媳婦大哭一場,幾個雞剩的蛋多數就是娃兒老的吃了的。絕望之下媳婦走了!她知道如果在那個家庭活下去很難!她出去跟男的打下手,最後各幾年又買了房,又叫老的去住,從那一天起媳婦又是災難,他們不換鞋子,不沖廁所,媳婦說他們不聽,媳婦只有把自己當他們的丫鬟,伺候他們算了!老的還不滿意,還要給他兒子說他們沒發忍那個女人了!不想說了!還有很多後文!

  • 10 # 新人鑫兒求關注

    沒有能力工作沒生活收入,實在沒辦法就得在一起,我是單身,願意在一起,年齡越大就越孤單,所有的朋友不孤單,生活美滿幸福,不缺錢權,一帆風順,開心每一天,小日子真好完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一直不說分手、也不聯絡、發信息也不回!我說我在等個迴應、可以分手.他不刪除也不拉黑?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