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綜合徵” ( 成人幼稚病)
專家介紹,“成人幼稚病”這類心理障礙,男女都有,並沒有明顯的區別,這與家庭教育環境密切相關。比如,父母過分滿足孩子的需要,忽略其應承擔的責任;此外,父母中的一方在婚姻關係中不能得到滿足和慰藉,如父親長期在外,母親感到孤獨和空虛,與孩子結成過度緊密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母親需要一個永遠長不大、不會離開她的孩子,孩子無意識地接受了這種角色。最後,因為錯過了與父母分離、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鍵時期,即使父母發現問題,想將孩子推出家門推向社會,往往也為時過晚。
現在不少年輕人,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裡備受呵護。有的甚至10多歲了,還和父母一起睡覺,而且父母也大多數呈強勢。雖然結婚了,但心理上總是沒有斷奶,柔弱的翅膀也就不會飛翔。由於他們拒絕成長,因此就出現了許多婚姻問題,他們的責任感差,依賴性強,心理脆弱,優柔寡斷,以自我為中心,小家子氣等。這不僅難以承擔家庭責任,還使他們不會處理婚姻矛盾。
專家說,“成人幼稚病”對患者的人際關係產生重大影響,這種病症難以用藥物治癒,唯一的辦法是接受心理治療。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和人生觀不是單靠說教就能改變的,應由心理專家來進行專業的長期的干預治療,要迫使他們面對現實,剛開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況會越來越好
對於行事幼稚、拒絕長大、“想永遠扮演孩子而拒絕扮演父母”的人,心理學家也將其稱為“彼得·潘綜合徵”。彼得·潘是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巴里筆下的童話人物,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裡,永遠也不想長大。這類人雖已進入成年,但心理上還保持了很多孩子的特點:他們愛玩、情緒化、任性,難以自我剋制;在生活方面,較依賴他人;對於工作和家庭等成人責任,他們往往採取逃避的態度,如頻繁更換工作,遲遲不願結婚,不願成為父母;他們還表現出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不會主動關心他人,卻把他人對自己的關心視為理所當然。
“彼得·潘綜合徵” ( 成人幼稚病)
專家介紹,“成人幼稚病”這類心理障礙,男女都有,並沒有明顯的區別,這與家庭教育環境密切相關。比如,父母過分滿足孩子的需要,忽略其應承擔的責任;此外,父母中的一方在婚姻關係中不能得到滿足和慰藉,如父親長期在外,母親感到孤獨和空虛,與孩子結成過度緊密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母親需要一個永遠長不大、不會離開她的孩子,孩子無意識地接受了這種角色。最後,因為錯過了與父母分離、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鍵時期,即使父母發現問題,想將孩子推出家門推向社會,往往也為時過晚。
現在不少年輕人,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裡備受呵護。有的甚至10多歲了,還和父母一起睡覺,而且父母也大多數呈強勢。雖然結婚了,但心理上總是沒有斷奶,柔弱的翅膀也就不會飛翔。由於他們拒絕成長,因此就出現了許多婚姻問題,他們的責任感差,依賴性強,心理脆弱,優柔寡斷,以自我為中心,小家子氣等。這不僅難以承擔家庭責任,還使他們不會處理婚姻矛盾。
專家說,“成人幼稚病”對患者的人際關係產生重大影響,這種病症難以用藥物治癒,唯一的辦法是接受心理治療。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和人生觀不是單靠說教就能改變的,應由心理專家來進行專業的長期的干預治療,要迫使他們面對現實,剛開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況會越來越好
對於行事幼稚、拒絕長大、“想永遠扮演孩子而拒絕扮演父母”的人,心理學家也將其稱為“彼得·潘綜合徵”。彼得·潘是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巴里筆下的童話人物,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裡,永遠也不想長大。這類人雖已進入成年,但心理上還保持了很多孩子的特點:他們愛玩、情緒化、任性,難以自我剋制;在生活方面,較依賴他人;對於工作和家庭等成人責任,他們往往採取逃避的態度,如頻繁更換工作,遲遲不願結婚,不願成為父母;他們還表現出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不會主動關心他人,卻把他人對自己的關心視為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