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潯陽鹹魚

    在《後漢書·東夷列傳》中記載了“邪馬臺國”,按照范曄的描述:

    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自武帝滅北韓,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其大倭王居邪馬臺國。

    可見在漢代,日本(倭國)尚未統一,大大小小有一百多個國家,對於漢朝來說,將其統稱為“倭國”。在漢武帝時期,其中有三十多個國家向漢朝納貢,其中邪馬臺國的國王稱為“大倭王”。

    這個“邪馬臺”明顯是一個音譯詞,在范曄所在的南朝宋時,就是寫作“邪馬臺”,而在更早的東晉時期,陳壽在《三國志》中則是寫作“邪馬堆”,到了唐朝時,章懷太子李賢則寫成“邪摩堆”。

    光榮遊戲《三國志13》中使用“邪馬臺”,只不過是採用了范曄時期的譯名而已。

    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東漢至東晉,這段“東漢魏晉時期”的倭國與中國的外交歷史。

    在東漢帝國,光武帝末(57年),倭國最南端的倭奴國就曾向東漢政府朝貢,光武帝劉秀就賜給倭奴國王金印。這枚金印於公元1784年,在九州的福岡出土,現存日本福岡市博物館。

    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又有一個倭國國王帥升向漢朝貢獻一百六十名奴隸。

    在漢桓帝、漢靈帝時期(大約是168年左右),倭國發生戰爭,各國混戰,其中一個名叫“卑彌呼”的巫女被擁立為王,她建立的國家,被稱呼為“女王國”。

    同樣的,按照范曄的記載,同為倭人的還有拘奴國、侏儒國、至裸國、黑齒國等,同樣的,這種有特色描述的國名,更像是漢人為了便於口述理解而冠名的。

    在范曄所在的南朝宋時期,就有傳聞說:當年秦始皇派遣術士徐福帶著數千童男童女入海,去尋找蓬萊仙島求長生不老藥,而徐福自知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的神仙,自己無功而返肯定會被定罪誅殺,於是他帶著這些人居住在海外的夷洲及澶洲,世代繁衍,到漢代時已有數萬家。徐福所帶去的這群人的後裔有時候會乘船抵達會稽郡,登陸後做生意。

    按照後世史家推測,夷洲自然是如今的臺灣島,澶洲則考慮是琉球等島嶼。

    《後漢書·東夷列傳》:又有夷洲及澶洲。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數萬家。人民時至會稽市。會稽東冶縣人有入海行遭風,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絕遠,不可往來。

    可見:在南朝時的傳說中,徐福定居的是夷洲及澶洲,與倭人無關。但是到了唐朝之後,隨著日本人派遣唐使至中國學習,兩國交往頻繁,日本人對徐福的傳說也非常感興趣,所以為了追求對華人的認同感,便自稱徐福的後人,當然也不排除移民至日本的華人自稱徐福後裔的可能性。總而言之,此後日本人為徐福後人的傳說逐漸被認同,甚至到了現代,日本本地也修建了大量的徐福遺蹟來供奉。

    言歸正傳。

    在東漢滅亡,三國鼎立之時,景初二年(238年),倭國女王卑彌呼派官員難升米、都巿牛利等人渡海登岸,向曹魏帝國朝貢,送來奴隸四男六女,班布二匹二丈。

    魏明帝曹叡下詔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並賞賜大量的財物,以示褒獎。

    正始元年(240年),曹魏帝國派遣建中校尉梯儁等人前往倭國宣告詔書,將禮物送去。卑彌呼非常高興,又回信感謝魏帝曹芳。

    大概是嚐到了甜頭,正始四年(243年),卑彌呼又派官員伊聲耆、掖邪狗等八人向魏國朝貢更多禮物,再次獲得封賞。掖邪狗等人獲得“率善中郎將”稱號。

    正始六年(245年),魏帝曹芳下詔賜給難升米黃幢。

    正始八年(247年),帶方郡太守王頎上任,倭女王卑彌呼與狗奴國男王卑彌弓呼發生戰爭,並派人向曹魏帝國訴求,太守王頎派塞曹掾史張政等人攜帶詔書,和難升米一同前往倭國勸告,在這段時間裡,卑彌呼逝世,有男子立為國王,但是國中不服,內亂繼續,最終大家擁立卑彌呼家族中的女兒,十三歲的壹與繼位,這段內亂才宣告結束。

    壹與再派遣掖邪狗等二十人護送張政等人回國,並向曹魏帝國贈送禮物致謝。

    曹魏帝國禪代給晉國後,泰始二年(266年)十一月,倭國也向晉武帝司馬炎朝貢。

    以上為漢、魏、晉與倭國的交往記載,大致情況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被性騷擾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