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作家沙金成

    我的雜考之——寒食節

    從清明的前兩天(一說前一天)開始,到清明節當天(一說後一天),還有一個節日,叫寒食節。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緊緊 相連,而且有關活動也大同小異,所以人們常常將二者並稱,甚至混為一談。考諸史實,則可看出,寒食節的歷史要比清明節更長 一些,而且是由於有了前者才出現了後者。

    寒食節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其中較為被公認的是,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與晉文公火燒綿山的典故有關。晉文 公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名叫重耳。在他當公子時,受其繼母驪姬陷害,被迫在外流亡19年。這期間,重耳曾得一場重病。有人 說,要用人大腿上的肉與藥一起煎著吃才能治好。跟隨重耳逃難的一位名叫介之推的忠臣得知,便“割肱以奉”。重耳吃了,很快 就痊癒了。後來,重耳回國稱君,一一封賞隨其共患難者,可是卻把介之推遺忘了。《左轉》中記載:“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 言祿,祿亦弗及。”介之推不滿當時“上下相蒙”的官場,便與老母躲進深山,“遂隱而死”。關於介之推之死,民間傳說則不這 麼簡單,而更有傳奇色彩:介之推出走山西綿山後,晉文公才記起往事,內心十分不安,馬上派人其將其召回。可是綿山那麼大, 一時又找不到,於是有人獻計說,如果放火燒山,介之推一定“負母而出”。晉文公依計而行,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仍不見介之推 出現。再派人搜山,才發現他與老母已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上……晉文公非常痛惜,也很敬重介之推不爭功奪利的高貴品德,便命人 取那棵大樹之材做成木鞋,每天望著木鞋興嘆道:“悲乎足下!”(足下作為尊稱便由此而來)。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 每年到他火燒綿山那三天,全國禁菸禁火,一律冷食,以表追悼之情。

    後來,這種祭祀亡人的活動成為一種習俗,並進而發展成為固定的節日。漢代稱為“禁菸節”,過節時全國禁火。漢劉向《 別錄》有“寒食蹋蹴”的記述,與介之推死事無關。三國時,魏武帝曹操曾頒發《明罰令》說:“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 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 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也就是說,當時不生火,吃寒食,還只是山西地區的特殊風俗,而曹操覺得這是個陋俗,怕把山西寒冷 地區的老百姓給凍餓壞了,於是明令禁止,否則處半年有期徒刑。後來,晉朝取代了曹魏。因為“晉”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同名 ,而介子推的事又可以為統治階級服務,所以政府又鼓勵人們紀念介子推了,於是寒食照舊。到了唐代,唐玄宗李隆基下詔“寒食 上墳,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已成習俗”,應允許“永為常式”。從此,寒食節被正式確定下來。

    古時的寒食節的“寒食”,是很考究的。據晉代陸翽撰《鄴中記》附錄載,“寒食之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 仁煮作粥。”也有些地方用麵粉和棗泥作餅,捏成燕子模樣(俗稱“之推燕”),用楊柳條穿起來,插在門上。這在現代已不多見 了。

    2019.3.24晨

  • 2 # 劍膽琴心01

    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節日,一般為公曆的4月5日前後,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清明節是以掃墓祭祀、春遊踏青、植樹為主的重要節日。

    在上古時期,人們透過觀察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變化規律,制訂出二十四節氣,漢代時正式收入《太初曆》作為農事指導補充。其中之一的清明節經過歷史變遷,吸收了寒食節禁火、冷食的習俗,成為既是自然節氣,又是傳統節日的重要節日。

    而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晉國大臣介子推設定的節日,它來源於上古改火的舊習,遠古時期,人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到了春三月他們就要把上一年的火種全部熄滅,稱為“禁火”,然後再重新鑽木取火,稱為“改火”,在禁火和改火之間的這段時間,無火可用,人們要準備好充足的熟食,這就是最初的寒食節。寒食節在漢代很多地方要禁食一個月,由於期間以冷食度日,對人體健康不利,唐朝將其縮短為三天。

    宋元時期,隨著清明節地位的上升,逐漸取代了寒食節,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等風俗都被清明節所融合吸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激發一個人的求知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