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知足常樂小十五

    先要用眼看,老青銅鏽色與器體合一,深淺一致,堅實均勻,自然。若鏽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鏽,刺眼,基本就可以確定是仿製的。

  • 2 # 玩寶物

    對市場上琳琅滿目、花樣百出的青銅仿品,相信很多收藏者都不知道如何應對,我透過長期的實驗,也總結出一些實用"招",僅供收藏者參考。

    1.鏽蝕辨偽。

    古代青銅器都經過漫長歲月的地下埋藏,由於受地下環境的影響,它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蝕。由於各個青銅器所處的環境不同,經歷的條件不同,所以腐蝕情況和程度也各有不同。

    古代青銅器出土的表相,第一層是綠鏽,也可能是綠漆古、黑漆古,(真正的黑漆古的黑,其色質是帶有活性的,此黑很容易擦落),有的綠鏽下面還有藍鏽,俗稱叫孔雀藍;第二層是紅鏽(俗稱“棗皮紅”,即氧化層);第三層是金、銀(上面往往還含有鉛的成分),有的這層是沒有的;第四層才是真正的青銅材質。也可能只有三層的。

    凡是真品器物的表象,是由層次感而形成的,屬於很老結的皮殼,還有表層有萎縮感、桔皮紋的特徵等,即使高仿品也難以達到這種程度,這就應該作為鑑定中的主要確認指標,但鑑定的結論不能單一而言。

    2.花紋款識。這是鑑別銅器的一個重點。

    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副紋飾凸顯,以細緻、簡樸與厚實為風格。

    周代才形成風格多樣化,尤其是主紋飾明顯高於副紋飾與底平面,也有的副紋飾略微低於底平面,而這樣的副紋飾,其邊沿沒有必要另加勾線,但主紋飾仍然明顯地高於副紋飾與底平面的。所以這個時期副紋飾的邊沿,一般都會高於底平面,不必再用勾線來分割副紋飾與底平面的,但後期趨向素樸。

    晚期戰、漢時代的青銅器的花紋清新活潑,會強調紋飾塊面分割的組合,但主、副紋飾與底平面是一樣平的。所以會出現勾線,以區別於副紋飾與底平面。凡是要用勾線來區分主、副紋飾與底平面的,倘若主、副紋飾與底平面,不明顯形成高、中、低三層的,包括使用簡單框線來分割圖案紋飾的,即為晚期的青銅器。

    至於款識,主要可從其字型加以辨別。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文字,通稱為銘文。這種文字叫大篆、也叫金文、俗稱為鐘鼎文。又分為凹下的陰文與凸出的陽文,就是通俗講的陰工與陽工之分。

    作為銘文的形式:一種是在器物上臨時急就刻成的,都是單刀刻成凹進去的陰文(一稱陰工),字跡往往容易被磨損,成了較為浮淺的陰刻銘文;一種是事先澆鑄在器物上成為凹進去的陰文(也稱陰工),字跡相對較深也易於辨識,但仍有字跡因為腐蝕,也會模糊不清的;再一種是陽文銘文(又稱陽工),就是澆鑄凸出來的文字,這種文字形式相對要少;另有一種既有陰工銘文,又有陽工銘文,這種陰、陽工混合銘文的形式極為少見,筆者也偶爾見諸於商代青銅器大鼎的資料,僅出現於更為罕見的水坑器物中,料定其是大型的祭祀活動所用。

    商代字型規整,筆勢遒勁大方;周朝早期沿襲波磔體;春秋時書體有肥體和瘦體;戰國金文字型大金不考究;秦朝統一了文字,通用小篆。

    3.剝落物的驗證。

    銅器上的鏽是多年生成的,一般比較堅硬,它們是銅質裡生成的,猶如礦藏一樣,是一層一層,一點點的長出來的,堅固緻密,不易剝落(有害鏽除外)。作偽的銅器要用銅鏽偽裝,而其表層也要經各種偽裝處理,但不管怎樣偽裝,假的決不能變成真的,觀察銅器的表層和鏽斑,是銅器辨偽的關鍵。

    傳統的做鏽,一般均採用“點土噴鏽”。因作法技術高超,一般作的很像。但有很多的弱點。因它不是多年腐蝕生成的鏽,實質並不結實,用硬物磕碰露出破綻。如果輕輕摳下一小塊,用硬物一碾便成碎末。這種鏽,還可觀察鏽底部,新銅平而光滑。剝落層可用火燒,真的火焰呈藍綠色,古銅鏽一般不易燃燒,鏽結晶在高溫下會發出炸裂的聲音,無異味。用樹脂或膠水製造的偽鏽在高溫下會熔化、燃燒,呈紅黑色,並且冒煙,能聞到各種膠水味兒或燒塑膠味兒等刺鼻的氣味。

    提供幾點供玩友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會唱歌的人可以學鋼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