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怎樣看待孟浩然出仕入仕的矛盾思想行為?
古代讀書人的夢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真正的隱士並不多。出仕與歸隱大約有兩種情況
像陶淵明一類的人也未必不想做官,大多數是因為理想和現實有一定的距離,不甘於同流合汙或者捲入是非等原因,放棄了理想,去做了隱士。
但是還有一種人,天下不太平,反而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態度而入仕,這一類“任者”如為了實現政治理想仍然不肯退隱,比如每次改朝換代總有前朝的官員擔任新朝廷的官職,不能說他們都是叛徒,否則清朝就不應該有漢族的官。
1、隱士孟浩然
孟浩然這個人看似矛盾,但是看看他的時代就明白為什麼。早先孟浩然一直隱居在湖北鹿門山,有詩為證:
孟浩然的《夜歸鹿門歌》
看上去像兩首絕句,不過這是一首八句的換韻古體詩。孟浩然早期隱居時就是這種放曠悠然的心態,遠離世事紛爭。李白還特意寫過一首詩讚美孟浩然:
2、求仕的孟浩然
有些人認為陶淵明是自私的,東晉滅亡後好友顏延之能夠在劉宋朝廷做官,出自累世東晉大族的謝靈運能夠在新政府做官,偏偏陶淵明不願意,一定要家裡人跟著他過苦日子,是因為大節不虧呢,還是因為不想忍辱負重、不想受到束縛呢,這就不好說了。隱士生活過了四十年的孟浩然為什麼忽然又熱衷於功名了呢?
第一個猜測
讀書人總歸是有理想的,孟浩然四十多歲沒有任何事業,他是不是也會有一些反省,人生苦短,或許是孟浩然發現一事無成,心中的熱火忽然有一天被點燃了,我要去作官。這是寫給張九齡希望其引薦的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第二個猜測
一個人可以沒有事業,但是不能讓父母兒女溫飽都成問題,因此陶淵明也要當幾天官掙些工資。從孟浩然的生活來說,一樣要面臨贍養家庭的問題,孟浩然一直到四十幾歲不參加科舉,他靠什麼生活?據歷史記載,孟浩然中年以後,“家貧親老”、“慈親羸老”,不得不找點飯轍。
古人作官是為了治國平天下,孟浩然這個歲數出來是想通了嗎?估計沒有那麼崇高的心靈雞湯了,可能是經濟狀況不太好。
第三個猜測
孟浩然689—740)年輕時,正好碰到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晚年,武則天去世時孟浩然16歲,然後就是韋后弄權,接著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這一年孟浩然24歲。
看見了這麼多血雨腥風的孟浩然更願意做一個與世無爭的隱士,至少不會捲入朝廷鬥爭中,丟掉了身家性命。就這麼過了十幾年過去了,沒想到唐玄宗竟然開創了開元盛世,古人說:
作為讀書人,天下太平,自己卻“貧且賤焉,恥也”。“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也是聖者的至理名言,孟浩然觀察了十多年,確認““天下有道”,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出來作官也是讀書人的本分。因此他在自己的詩中寫到: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可惜的詩孟浩然卻屢戰屢敗,成為唐朝大詩人中著名的“白衣”。幸運的是他經歷的整個唐朝最富足的幾十年。在孟浩然去世14年後,安史之亂爆發,他的小迷弟李白卷入皇位之爭,差點丟了性命。而大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回到孟浩然的時代。
問題:怎樣看待孟浩然出仕入仕的矛盾思想行為?
古代讀書人的夢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真正的隱士並不多。出仕與歸隱大約有兩種情況
一、隱者像陶淵明一類的人也未必不想做官,大多數是因為理想和現實有一定的距離,不甘於同流合汙或者捲入是非等原因,放棄了理想,去做了隱士。
二、任者但是還有一種人,天下不太平,反而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態度而入仕,這一類“任者”如為了實現政治理想仍然不肯退隱,比如每次改朝換代總有前朝的官員擔任新朝廷的官職,不能說他們都是叛徒,否則清朝就不應該有漢族的官。
三、孟浩然的仕隱心路歷程1、隱士孟浩然
孟浩然這個人看似矛盾,但是看看他的時代就明白為什麼。早先孟浩然一直隱居在湖北鹿門山,有詩為證:
孟浩然的《夜歸鹿門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看上去像兩首絕句,不過這是一首八句的換韻古體詩。孟浩然早期隱居時就是這種放曠悠然的心態,遠離世事紛爭。李白還特意寫過一首詩讚美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2、求仕的孟浩然
有些人認為陶淵明是自私的,東晉滅亡後好友顏延之能夠在劉宋朝廷做官,出自累世東晉大族的謝靈運能夠在新政府做官,偏偏陶淵明不願意,一定要家裡人跟著他過苦日子,是因為大節不虧呢,還是因為不想忍辱負重、不想受到束縛呢,這就不好說了。隱士生活過了四十年的孟浩然為什麼忽然又熱衷於功名了呢?
第一個猜測
讀書人總歸是有理想的,孟浩然四十多歲沒有任何事業,他是不是也會有一些反省,人生苦短,或許是孟浩然發現一事無成,心中的熱火忽然有一天被點燃了,我要去作官。這是寫給張九齡希望其引薦的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第二個猜測
一個人可以沒有事業,但是不能讓父母兒女溫飽都成問題,因此陶淵明也要當幾天官掙些工資。從孟浩然的生活來說,一樣要面臨贍養家庭的問題,孟浩然一直到四十幾歲不參加科舉,他靠什麼生活?據歷史記載,孟浩然中年以後,“家貧親老”、“慈親羸老”,不得不找點飯轍。
古人作官是為了治國平天下,孟浩然這個歲數出來是想通了嗎?估計沒有那麼崇高的心靈雞湯了,可能是經濟狀況不太好。
第三個猜測
孟浩然689—740)年輕時,正好碰到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晚年,武則天去世時孟浩然16歲,然後就是韋后弄權,接著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這一年孟浩然24歲。
看見了這麼多血雨腥風的孟浩然更願意做一個與世無爭的隱士,至少不會捲入朝廷鬥爭中,丟掉了身家性命。就這麼過了十幾年過去了,沒想到唐玄宗竟然開創了開元盛世,古人說: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作為讀書人,天下太平,自己卻“貧且賤焉,恥也”。“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也是聖者的至理名言,孟浩然觀察了十多年,確認““天下有道”,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出來作官也是讀書人的本分。因此他在自己的詩中寫到: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結語可惜的詩孟浩然卻屢戰屢敗,成為唐朝大詩人中著名的“白衣”。幸運的是他經歷的整個唐朝最富足的幾十年。在孟浩然去世14年後,安史之亂爆發,他的小迷弟李白卷入皇位之爭,差點丟了性命。而大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回到孟浩然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