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師明禮

    不是。

    懿旨,是皇帝后宮三後(太皇太后,皇太后或者皇后)釋出的命令。

    古人所謂嘉言懿行,懿的含義是女子美好的德行,所以後宮裡三後如果有旨意釋出,就稱之為懿旨。

    中國王朝時期,不同身份的人行文命令都有不同的格式,隨著不同的朝代也會有不同的名稱,基本上明清之後比較固定下來。

    聖旨:皇帝的命令。

    懿旨: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命令。

    令旨:多是太子的命令。(某些時期皇帝,三後,太子的命令均可稱為令旨)

    法旨:一些神仙或者宗教領袖釋出的命令。

    鈞旨:帝王將相的命令,他人均可稱為鈞旨。

    兩個公人帶王慶上前稟道:“奉老爺鈞旨, 王慶 拿到。”(《水滸傳》)當下郡王鈞旨分付都管。(《京本通俗小說》)奉著經略相公鈞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不要見半點肥的在上頭。(《水滸傳》)
  • 2 # 談古論金

    懿旨指的是皇太后或皇后的詔令或指令,所謂懿的本意指美好,常用來形容女性的美德,因此懿旨這個詞就用來指身份高貴的皇室女性下的命令。

    親王的旨意與皇貴妃、皇太子的旨意一樣,被稱為令旨,而不是懿旨。

    聖旨與令旨在公文中同時出現,比較耳熟能詳的就是朱元璋自立為吳王時期釋出的文告,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但是仍舊尊奉龍鳳政權,朱元璋集團釋出的公文開頭是:

    皇帝聖旨,吳王令旨。

    皇帝指龍鳳政權的皇帝小明王,吳王指自封親王(自從親王、郡王分設之後,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的朱元璋,一個是聖旨,一個是令旨,清清楚楚。

    聖旨與懿旨相比,在大多數正常的情況下當然是聖旨具有更大的權力內涵,但是如果在特殊的時期比如皇帝年幼,聖旨會以欽奉懿旨等抬頭頒佈,比如清末的遜位詔書。

    而親王令旨,除非是朱元璋這種實際獨立的集團所釋出的,通常其權力含金量要低得多。

  • 3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親王發令叫令旨,皇后或者皇太后、太皇太后發令才叫懿旨。

    “旨”的本義是美味的食物,後來演變出了意見的含義,不同人物的意見,也就是不同的旨。

    旨,凡天子諭告臣民曰詔旨,下承上曰奉旨。——《正字通》

    放到書面上,就是皇帝的聖旨,皇后的懿旨,太子和親王的令旨,各級官員的鈞旨等等。

    “懿”的意思是美好,後來發展為多指女性的德行美好,而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這幾位女性都可稱為國母,誰敢說她們沒有德行?肯定要高呼德行美好啊。她們發出的命令,也就被稱為懿旨。

    朕欽奉皇太后懿旨。——《清高宗實錄》

    至於皇太子和親王發令,則是令旨。

    令旨原本是指帝王命令的,宋朝以後則指太子和親王的命令,偶爾也有皇太后命令為令旨。

    僧辯既入,背泉而坐,曰:"鮑郎,卿有罪,令旨使我鏁卿,勿以故意見待。"——《梁書·王僧辯傳》(皇帝命令稱令旨)國朝所司承旨之別:乘輿稱聖旨,中宮稱教旨,儲闈稱令旨。——宋·岳珂《愧郯錄·聖旨教令之別》(太子命令稱令旨)我太祖為吳王時,凡用人行政見於牒文,則曰“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皇明通紀》(吳王朱元璋的命令稱令旨,皇帝指龍鳳政權皇帝韓林兒)癸卯,以皇太后命為令旨。——《金史·章宗紀一》(皇太后命令稱令旨)

    就權力含量而言,一般是皇帝的聖旨最重,但如果是後宮垂簾聽政的話,懿旨完全可以做到壓制聖旨。令旨則經常是聖旨的從屬,就算是朱元璋這種自封親王的實權人物,名義上也是要把聖旨擺在前面的。

  • 4 # 大美自然

    親王、王后、嬪妃、太子下的命令叫“令旨”而不叫“懿旨”。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下的命令叫“懿旨”,“懿”常形容女性美貌美德,因此高貴的皇室女性下的命令叫“懿旨”。皇帝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叫“聖旨”。聖旨是封建王朝的最高旨意,是朝廷政令的唯一合法依據,有著最高裁判權,是皇權的代表。懿旨和令旨是在朝廷突變和皇位空置後,皇太后、皇后、親王以懿旨或令旨發號命令,當聖旨恢復後聖旨為第一了,懿旨和令旨就不起作用了,主要是在特殊時期起替補作用。當然歷史上也有皇太后和皇帝不和的情況,皇太后壓制皇帝,在這種情況下,懿旨的作用在宮廷中就起到大用了,不過在朝廷釋出命令還是以聖旨釋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象棋怎麼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