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行者天下行

    朱升在明朝的名聲並不大,在當代中國卻如雷貫耳。列位看官可能有些納悶,此話當真?稍有一點年齡的人,可能記得,當年毛澤東所說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就是從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演化而來的。由於他的推崇,朱升聲譽鵲起。人們也許會問:朱升究竟何許人也?朱升是元末明初一名大知識分子—一代文宗,徽州休寧人。徽州又稱新安,他就有了這樣一些桂冠:“休寧理學九賢”之一,“新安理學名儒”。這位經學大師所作《諸經旁註》(包括《論語孟子旁註》、《大學中庸旁註》、,《詩經旁註》等),被譽為“辭約義精”。元末,被江南行省舉薦為進士,隨後出任池州學正,整頓學校成效卓著,大江南北學者聞風趨附,雲集池州,盛況空前。眼見時局日趨動亂,淡泊名利的他,辭去官職,隱居於歙縣石門,沉潛於學問。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率軍攻下徽州。這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東面有張士誠,西面有陳友諒,南面有方國珍,要想在此站穩腳跟,並不容易。朱元璋接受大將鄧愈的推薦,微服私訪朱升,向他求教應對之策。朱升的對策十分簡單明瞭,僅僅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的形勢下,成就宏圖大業的最佳戰略方針。所謂“高築牆”,就是攻城略地之後,必須穩固防守,建立根據地。所謂“廣積糧”,就是在根據地籌集糧食等戰略物資,從長計議。所謂“緩稱王”,是最為深謀遠慮的一招,與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的較量,勝負未定之前,千萬不可自封為王,以免成為眾矢之的。遙想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之時,孫權寫信給曹操,慫恿他廢掉漢獻帝,自己稱帝,曹操一眼就看穿了孫權的陰謀:這小子想把老子放在爐火上烤啊!朱元璋當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對朱升的建議佩服得五體投地,留他在指揮部當軍師,運籌帷幄。朱升出謀劃策,為大明王朝的建立,貢獻自己的學識,很多制度和檔案多出於他手,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與眷顧,恩寵僅次於李善長、劉基,其他文臣無法與之比肩。官運亨通聲譽隆盛的朱升,為什麼在明朝建立的第二年,就突然辭官歸隱了呢?原因可能很多。比如說,當時他已經年逾七旬,而且多病,是到了告老還鄉的時候了。又比如說,他對功名仕途一向看得很淡,元末就辭官歸隱過,明初再次歸隱,不足為奇。明朝剛一建立,他寫的《梅谷隱居序》,對朋友在梅谷隱居不勝羨慕之至:我又老又笨,在官場每天目送來往的車塵,無法和你一起享受同遊的樂趣。榮歸之時,一定和你盤桓於梅谷,共同把玩疏影暗香的奇趣。這是文人雅士常有的的志趣,多數是說說而已,當不得真。朱升之所以在洪武二年急急忙忙地急流勇退,完全是出於政治考慮—明哲保身的自謀策略。正如一位詩人祝賀朱升歸隱的詩句所說:“掀天事業乾坤內,開國功勳宇宙間。明哲保身歸隱後,翰林聲價勝封王。”長期在朱元璋身旁朝夕相處,朱升對此人的秉性有了透徹的瞭解,一言以蔽之:猜忌刻薄。成為皇帝以後,更加變本加厲,繼續共事,必無好下場。但是這種擔心又不能作為辭官歸隱的理由,直白地講出來。洪武二年三月,朱升向皇帝請求“歸隱山林”時,皇帝朱元璋為了挽留他,表示要給他更高的官銜,朱升婉言謝絕。兩人之間有一場有趣的對話。朱升說:之所以不敢接受更高的官銜,是因為我的兒子福份淺薄,不敢叨受天恩。朱元璋問:你有幾個兒子?你不接受更高的官銜也就算了,為何不讓你的兒子來輔佐我呢?朱升哭著回答:臣只有一個兒子,名叫朱同,“事君之忠有餘,保身之哲不足”,因此不希望他做官,恐怕他日不得老死家鄉。朱元璋面露不悅之色,說道:呵,這是什麼話!我和你雖有君臣之分,卻情同父子,有什麼嫌,有什麼疑,顧慮到這一步?朱升坦白地回答:並非臣的過慮,但願陛下哀憐老臣,免臣的兒子死罪,賜以完軀,就是萬幸。朱元璋被聲淚俱下的朱升感動了,決定賞賜朱升父子“免死鐵券”。此類賜給開國元勳的“免死鐵券”,有一種大體統一的格式:先是肯定此人的功勞,然後說“論功行賞,朕無以報爾”,“茲與爾誓,除逆謀不宥,其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皇帝賞賜的“免死鐵券”真的可以“免死”嗎?不見得。朱升在洪武三年病逝,可謂壽終正寢。他的兒子並沒有享受到“子免一死”的恩寵,已經擔任禮部侍郎的朱同,被捲入“胡惟庸黨案”,以莫須有的罪名判處死刑。朱元璋特別開恩—“賜自縊”,給了他一個完屍,已經皇恩浩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學做皮蛋,蛋黃成功,蛋清一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