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005731420457

    葉嘉瑩先生將詩分成三個層次,我們一起來看吳伯簫先生的《燈籠》是如何體現出詩的層次的。

    第一層次是感官的感受,我們看見的外界景物就是一種感官上的感受。

    小時候和長工一起去接祖父,手上拿著的是燈籠。到家已經二更時分,晚飯過後,燈籠還在院子裡亮著。這時,作者的感受是: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這是作者一輩子的思慕。

    我們是否有讓自己一輩子思慕的場景,例如,靜謐的夜晚,如水的月光塗在安靜的小巷;溫暖的雨季,如油的春雨滴落在屋頂的瓦片上;夏季的傍晚,圓圓的夕陽將最後一縷餘暉灑在波光粼粼的流水中。

    《燈籠》體現出詩的第一層次是感官上的感受是:靜穆!

    第二個層次是感情的感動,就是你有非常真誠的一種感情。

    小時候上下學時,從母親親手遞給自己的特別預備預備小紗燈。作者自從遠離家鄉,在外面孤單的掙扎,慈母吩咐時溫柔的話,很久都沒有聽到了。作者每每想起都感到深深的悵惘。

    這種悵惘既有思念也有感動,發自內心的對於母親接送自己上下學時,認真給我遞紗燈的情景,所以作者說自己還清清楚楚記得這盞特意為我預備的燈籠的樣子。

    由燈籠引發的對母親真誠的思念,作者因為感動而悵惘。

    第三層次,葉嘉瑩先生認為就是感發的聯想。

    作者的思路已經全面開啟:

    “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虛驚的時候,忽然發現星天下紅燈高照,總會以去村不遠而默默高興起來的吧。”

    想到“唐明皇在東宮結繪彩為高五十尺的燈樓,遍懸珠玉金銀而風至鏘然的那種盛事。”

    “想起來,族姊遠嫁,大送大迎,曾聽過徹夜的鼓吹,看滿街的燈火……垂珠聯瓏的朱門卻早已褪色了。”

    “用硃紅在紗燈上描宋體字,從前很引起過自己的喜悅。”

    這些聯想從個人到國家,從身邊的親人到歷史上的人物,逐層抒發自己的情感,展示出自己由燈籠而生髮的深刻的感悟。

    然後在結尾處陡然一揚,引出歷史上保家衛國的名將,進而表達出自己想要的報效祖國的志願。於是個人情感昇華到家國情懷,表達自己願意為國家鞍前馬後,衝鋒陷陣!甘願做那燈籠下的馬前卒,因為這燈籠不僅是作者小時候感受的燈籠,更是作者在黑暗中孤單掙扎後所發現的前途和光明。由此情感也轉而悲壯激越。

    作者希望自己也能成為“燈籠”,能照亮祖國照亮華人,可是一盞兩盞燈籠怎麼夠?應該是一團一團的火把,你是一盞燈,我是一把火,我們都凝聚在一起就是一把可以燎原的烈火,為了照亮祖國,我願意燃燒我整個的生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九門和盜墓筆記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