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屬OR愚樂

    不是 沒有

    只是功高蓋主 難免說話做事方面有些多多少少霸道 不過 是覺得沒有要篡位的

    當時皇帝要殺他 是怕他謀反才殺的

  • 2 # 這樣行了吧

    鰲拜有沒有謀反之心,基本都註定了晚年的鰲拜遇上有能力的君主是必死的,除非他主動隱退,不然沒有哪個君主敢留他在身邊。以清朝對文字、史料記載的管控之嚴,對鰲拜是否有謀反之心恐怕很難得到歷史的真相。但即便是這種情況下,都對鰲拜的軍功是認可的,可見鰲拜當時的功勞有多大,所謂功高震主要自重,鰲拜不懂這一點,所以不管他有沒有謀反之心,他都會被針對的。

    很多人對鰲拜的印象都是來自於影視作品中,但是影視作品中從來沒有以鰲拜為主角來體現鰲拜軍功的。所以對鰲拜功高震主的感受不是很強烈,我查了鰲拜前半生幾個比較重要的戰役,這小子在戰場上可以說是真不含糊的。

    明軍在遼東失陷以後,毛文龍率領部分官兵退守皮島(今北韓椵島),清軍久攻不破,皮島明軍與關外寧錦一線的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騷擾和牽制後金的兵力,使後金腹背受敵。所以皮島的的明軍必須殲滅,當時的鰲拜還是一個普通軍官,清軍決定兵分兩路,一路正面佯攻,一路背後偷襲,鰲拜主動請纓背後偷襲,卻被明軍識破,後方防禦做的很好,清軍甚至中了埋伏,鰲拜率兵貼身肉搏,最終拿下了皮島,後來論功行賞,鰲拜被封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

    松錦會戰,鰲拜遭遇明軍騎兵,正面開打遭遇戰,鰲拜大敗明軍騎兵,鰲拜獲勝之後乘勝追擊,一直追到明軍步兵軍營,繼續下馬肉搏戰。又大敗明軍步兵。整個松錦會戰,鰲拜多次立功,多次被加封,松錦會戰結束鰲拜被封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物。松錦大捷奠定了清軍入關奪取全國統治權的基礎。

    清軍入關以後,鰲拜參與打擊李自成的大順軍,多次率兵充當先鋒,後來在打擊張獻忠的西北農民軍上也屢立戰功,打敗大西軍主力之後,鰲拜等又繼續深入,基本上肅清了四川一帶的農民軍。大西軍餘部在孫可望、李定國率領下退往雲貴地區,繼續抗清。擊破大西軍,鰲拜實居首功。

    在政治上,鰲拜是皇太極的追隨者,皇太極死後,鰲拜手握重兵,擁立豪格為新的接班人,抗衡多爾袞等人,最終福臨繼位以後,多爾袞攝政,黨同伐異,擅權自重。他首先打擊的就是他的爭位對手豪格及其擁護者。鰲拜本是豪格的堅定擁護者,又不阿附多爾袞,也遭到殘酷打擊。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鰲拜多次受到迫害,順治親政後,重新啟用鰲拜,並視為心腹。

    到康熙繼位時鰲拜的權力達到頂峰,試想這樣一個有功勞又有苦勞,還是從爺爺輩的時候就開始立功的人,放在任何一個君主身邊都不會放心吧?所以鰲拜後來以謀反被擒,不能說他真有謀反之心,也不能說他仍然衷心於新皇帝。這個已經沒有辦法確定了,但是他必須要死,這可能是每個皇帝都會做的事。不然自己肯定睡不著的。

  • 3 # 小南史

    鰲拜死於囚禁,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歷史上的鰲拜真的像電視演繹的那樣是個試圖篡位弒君的人,那他肯定是會在被捉審判之後立即被斬殺,而不是被囚禁致死。封建社會謀逆對於君王來說是十惡不赦的,只要你有這個動作,那必定是死的。

    康熙擒拿鰲拜之後,命議政王大臣等人審訊鰲拜,共定下30多條罪狀,處以革職、立斬的宣判,但是為什麼後來又只是囚禁呢?

    據說: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脫下衣物讓康熙看鰲拜曾經為康熙祖父皇太極,及整個大清朝所受的傷痕,終於使康熙改變想法,改為囚禁。

    在這裡就不列舉鰲拜的生平,但是我們都應該知道,順治駕崩,年僅8歲的康熙繼位,鰲拜同為四大輔政之一,鰲拜軍中有威望,手握兵權可以說和當初的多爾袞一個性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可以說是皇帝都在下面),只是沒有那麼多頭銜,這樣的一個人,在康熙成年之後依然活躍於政壇,對於一個有遠大理想抱負的君王來說,這個就是絆腳石,康熙能容忍?

    參考歷史上各個階段的權臣,在帝王長大之後沒有及時抽身的都沒有一個好下場就能明白,鰲拜會有這個下場是肯定的,至於說謀逆,因為需要,對於這樣一個大臣,除了謀逆之罪,其餘罪狀能制服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選到好的導師(比如專案多的,名氣大的)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