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梁69853253

    謝謝邀請!仁者慈也,悲憫之心,拔眾之苦,給人以樂。佛教中與不殺生,不惱害眾生不殺戒相應;義者忠也,大度,心量大,肯幫助別人,不佔小便宜,與佛教中不偷盜戒相應;禮,禮節,合乎常禮之道,言行舉止,心裡想的合日常規範,敬以待人,誠以待人,以人為尊,不過多非分之想,與佛教中不淫戒相應;智者,覺也,對世間事,能理觀,理察,清楚明白,不迷惑顛倒,待人接物處世,正知正見,與佛教中的不飲酒戒相應;信者,不妄也,誠也,不虛偽也,不講粗言爛語,不惡口罵人,不挑撥是非,不說華麗之詞,不講虛假話,不做虛假廣告等,平易近人,是做人的根本,與佛教中不妄語戒相應。守五德與五戒便成人矣!

  • 2 # 真知是什麼

    仁義禮智信,是作為人,必有的行為。!!!

    連這幾樣,都不講究了?也就不能稱為人了。

    只能叫 畜牲 或魔鬼 撒旦了!?。。

  • 3 # 好玩的國學

    仁義禮智信是華人最核心的價值觀。

    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學說,他的著眼點和立足點都是人,也就是說,儒家學說是教人如何做人,做君子做聖賢的學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儒家學說就是人學,就是倫理學,就是教人如何成聖的學說。

    所以,從儒家的創始人孔子開始,就為人制定了理想人格,就是我們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和聖人,孟子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而理想人格到底要包含那些品德呢?

    孔子認為,人最美好的品質和最應該有的品質就是仁,仁就是愛人,這是做人的基礎,也是儒家學說的基礎。儒家希望在仁者愛人的基礎上,每個人都要孝,然後再愛其他的人,構建一個溫情脈脈的大同世界。

    孔子還強調義。如果說仁是人的主觀情感的話,而義則是對人的外界外在的規範。因為,義是宜的意思,就是應該做的事情。義對我們的要求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正義的事情我們必須去做,而不正義的事情,我們絕對不能做。這也是孟子的思想的核心。

    第三是禮。孔子認為,仁是親親,而禮是尊尊,也就說社會的等級規範。因為在階級社會,必須有規範,這樣社會才能和諧有序。這三條是孔子關於人的倫理學的核心。

    在孔子之後,儒家的第二號人物亞聖孟子,在他的性善論的論證過程中,提出了仁義禮智根植於心的理論,就在孔子的基礎上,為後來的儒家的人生的五常,加上了第四條,智。

    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在這裡,孟子所說的智,其實就是是非曲直和善惡的判斷之心。如此,後來的儒家五常,有了第四個。

    西漢的大哲學家董仲舒,對孔孟的先秦哲學進行了理論上的改造,從而也讓先秦儒家思想,越來越遠離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儒家哲學。董仲舒特別重視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別強調信,就是誠的意思。這個誠,並非說人要老實,而是一種心與外界合一的狀態。

    綜上,仁義禮智信是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也是華人的理想的道德境界。

  • 4 # n是名n

    “三綱五常”,“三綱”是三種“人地”系統,而“五常”是單獨表“天”的。

    仁、義、禮、智、信,是“天”的五個屬性:

    “仁”是平等性,一視同仁。

    “義”是盡義性,天道有常。

    “禮”,在天為“理”,在人為“禮”,是為感悟“天道”而設定的,行止規範。內在是“禮”,外在表現為“儀”,點滴指向於某個“義”,目的就是讓人透過現範體會背後的“義”,而合於天道。

    “智”,在天為“志”,在人為“智”,天會以一種“天志”來表達它的判斷,而人是透過判斷去體現“智”的,當我們修養到天人合一時,也會是一種秒判的直覺。

    “信”,就是所謂實事求是,老天騙不了人,通誠的人也不騙人,也不會受自己的騙。

    “天道五常”,做到可不簡單,“天人合一”哦。

    而且這五條,只要其中一條實實在在的做到了,那其它四條也會一併做到,不可能做到這個做不到那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豬產前不吃食,用頭孢噻呋鈉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