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雨似箭

    要更好的讀懂巜文選》,首先必須要了解“文選”。《文選》由舊題梁昭明太子蕭統編著,故又名《昭明文選》。“文選”自序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文學作品為主,故不選經、子、史之文。《文選》的編者,《梁書.昭明太子傳》、巜隋書.經籍志》等舊籍均明著為昭明太子蕭統。但唐時日僧遍照金剛所撰《文鏡秘府論》的(南卷.集論)稱(梁昭明太子蕭統與劉孝綽等撰集《文選》。要怎樣讀懂《文選》?首先把全文通讀一遍,對於生字,生詞,作出勾畫,弄不懂的地方,結合詳細譯註的《文選》版本,買一本《昭明文選譯註》循序就好讀懂了。要讀懂句子中的關鍵的表意詞語,透過詞語展現的畫面,進入意境,這是讀懂巜文選》的根本所在。

  • 2 # 韓海軍易學課堂

    《梁書.昭明太子傳》各種版本的,都可以先從《古文觀止》學起,一本工具書《辭源》,另一本是《說文解字》,有這兩本就夠了,或者《漢語大字典》這本工具書,有工具書了,慢慢啃!

  • 3 # 歌樂舊畔

    《文選》是中國第一部詩文選集,不僅優選並儲存了大量優秀的詩文作品,同時也推動了這些作品的經典化和普及化。經典化和普及化字面上似乎是兩個互相對立的概念,但對於文學作品而言,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文學作品普及的範圍越廣,即意味著經典化的程度越高,經典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透過普及化而實現的。《文選》以及其他的文學作品選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充當了文字與讀者之間相互溝通的中介,使得經典化與普及化彼此促進,實現最佳傳播效果。   《文選》在唐代得到了世人的廣泛重視。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有三個方面。一是曹憲、李善、“五臣”、陸善經等人對《文選》的音訓和註解,不但在《文選》原文之外形成了一個內容更豐富的文字,而且因為更便於理解,進一步促進了《文選》的閱讀與流傳。二是殷璠《河嶽英靈集》、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等唐人編選的唐詩選,均以《文選》為參照和標準,這些詩選集的目的和作用與《文選》一樣,也是對原詩在優選、儲存基礎上的更廣流傳。三是當時文人對《文選》的廣泛閱讀與仿作,大幅度促成了相關作品的流傳和再生。第一、第二方面的成就集中明顯,易於被大家所理解,第三方面則因為相對較為分散,不太容易被大家所關注。實際上,唐代文人從“續兒誦《文選》”(杜甫《簡雲安嚴明府詩》)、“誦《楚詞》《文選》之言”(劉秩《選舉論》)開始,再深入到“熟精《文選》理”(杜甫《宗武生日》),對《文選》所載錄的詩文作品,從表現內容到寫作理路都有比較透徹的領會琢磨,並進而湧現了類似李白“前後三擬《文選》”的寫作熱潮。雖然《文選》得到文人的重視與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有很大的關係,但在他們精讀深思了《文選》中的作品後,實際所體味到的感受遠遠超出了應付詩賦考試所需要的臨場方法與技術,而是詩文寫作從構思到運辭的整體水平的提高,所以朱熹說:“李太白終始學《選》詩,所以好。杜子美詩好者亦多是效《選》詩。”(《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論文下》“詩”)有學者認為唐代著名的詩人如“初唐四傑”、李白、杜甫、韓愈等都與《文選》有關(林英德《〈文選〉與唐人詩歌創作》),甚至可以說,是《文選》中的作品提供了唐代詩人的第一劑營養,中國詩歌創作高潮的到來,離不了《文選》。這是《文選》第一次被經典化、普及之後,所實現的第一次功能大釋放。   到了宋代,最遲在宋仁宗慶曆年間,經義取士取代了詩賦取士,加之歐陽修對“險怪奇澀”文風的打擊以及蘇東坡對《文選》的攻詆,《文選》的地位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理學家真德秀編纂的《文章正宗》等反而有後來居上、取代《文選》之勢。再到明代,科舉以八股取士,以前後七子為代表的復古思潮興盛,《文選》所反映的先秦漢魏晉文學又一次進入了文人們關注的領域。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了晚清,張之洞《書目答問》所附《國朝著述諸家姓名略》就說:“國朝漢學、小學、駢文家皆深《選》學。”近代,由於新文化運動提出了“選學妖孽,桐城謬種”的口號,《文選》的命運遭到了空前的扼制,結束了其綿延一千多年的經典地位。在唐之後這將近一千年間,雖然研治《文選》的學者依然大有人在,但其幾乎成為人人必讀之書的局面已經不再。唐之後的詩歌創作總體上沒有能夠出現唐代那樣的繁榮景象,恐怕也與《文選》流傳不夠廣泛有不小的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訓練出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