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RAN映像

    通讀《我們現在如何做父親》,並查詢大量有關此“父母無恩論”的正反論點。在我看來,很多人誤解了先生的本意。魯迅的原意是“父母生下子女是性交繁殖的結果,生育不能算作恩。培養子女的過程也是為自己以後老去做個預防投資”。

    魯迅講得真好,一刀刺中了五千年中國不治之瘤。

    我認為這個話題是應該值得所有華人深思的一個倫理問題。

    “父母親對孩子的基本生養算得上是恩情?”

    “孩子必須為了這份養育之恩就對父母的指令全盤照收嗎?”

    現代全球華人都應該“讀點魯迅”,為什麼呢?因為魯迅先生是在熱真地拿起手術刀剖析華人的精神癌症。當今人類還在家庭關係中沉淪悲苦時,魯迅先生早在上世紀就做出了一刀見血的結論——“父母對子女本就沒有恩”。

    千百年來,“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的“綱常”論延續到《弟子規》,就成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道德綁架。

    “爸爸媽媽給了你生命,撫養你長大,你怎麼能不照他說的辦呢?”

    嗚呼哀哉,儒學影響下的華人完全被儒學綁架。

    其實,“父母無恩論”早在東漢末年就已經被一代大儒孔融提出了(沒錯,就是那個會“讓梨”的孔融,他還是孔子的嫡世孫)。因為他提出的這一理論不為當世所容,於是就被奸雄曹操誅殺。

    可見,在當時儒家思想盛行之下,人們對“父母有恩”論的追捧之最。

    現代中國的人們依舊在儒學的影響下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包括父子關係、夫妻關係等。大多數人們牢牢地守著“父母之命,莫敢不從”的思想,父母也堅持著“養兒教女,天經地義”的觀念,這就是中國傳統道德情形。

    “從前就是,便是對的麼”,又要提到魯迅先生書中的一句。跪久了就站不起來,被束縛著幾千年,精神上就習慣了禁錮。

    父母對於子女不能用“恩”來形容

    人們總喜歡把一方對另一方的幫助看作是“恩”,要求另一方回報。其實,父母子女的關係不就是“施恩圖報”的關係嗎?父母生下孩子,給了孩子生命也給他帶來了被傷害的機會,這就平等了,生育沒有恩。父母培養孩子,也都是為了“養兒防老”,甚至額外的要求孩子一定要“混得更好”,這樣父母才有面子有錢花,這就等同於定期投資高額回報。“你養我老,我養你小”,很公平,就別一口一個“恩”的彰顯自己偉大了,況且喜歡對子女動不動就講“恩”的父母也偉大不了,成日裡惶恐孩子將來不記得自己付出的那點金錢。

    那麼,子女還要在父母老後進行贍養呢?因為愛,而不是“恩”。我愛你,源於你愛我,而不是“有恩於我”,我願意為你付出。基本的教養算不上“恩”,是父母對子女的義務,如果你不想盡這份義務,當初可以選擇不生育,反之,既然選擇了生育,就要對下一代負起責任。

    捫心自問,某些父母你們不配當“父母”

    我常常在想,新聞報道里的貧困兒童生在破碎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多年未歸,有的是爺爺奶奶帶大,有的是吃百家飯活著,因為各種原因年幼離世。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算個哪門子的“恩”,生下來卻不對孩子負責,最後還能獲得一筆賠款。

    (張韶涵父母賭博欠債,要求女兒幫其還債,上訴法庭控告女兒)

    (毛曉彤父親認為女兒賺錢太容易,平時一個月幾萬不夠,索要贍養費一年5000萬)

    (梅豔芳媽媽和哥哥在其生前就爛賭,梅幫其還款,死後還被母親賣掉內褲等衣物換錢……)

    還有更多的孩子,生在完整但又十分貧困的家庭,年幼就要開始分擔勞務,甚至掙錢養家;父母離異,跟隨哪一方,或者寄人籬下,心裡有苦還無處訴說,最後精神壓抑;父母的過失給孩子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傷害,孩子終身要伴隨這種傷害活著……這些父母,你們憑什麼叫囂對孩子有“恩”?

    這些孩子沒有央求父母給他生命,相反是你們或有意或無意的的將他帶到這個人世間,讓他平白無故遭受苦難傷痛,最後還要一廂情願地惋惜一句“命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彝族歌曲約定歌詞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