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森林151252635

    “世上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佔交"。此語句出自《增廣賢文》,其意思是世界上的好語各種書籍都說盡了,天下有名的山大多數都讓僧侶佔去了。

    至於隱喻並沒有什麼玄乎妙機,只是一種啟蒙通俗語句。按本人淺解:人們要想增加知識,提高學問水平,就多參閱世上好書。

    天下名山僧佔多。僧者,即世外高人,尋求世外名山,隱世修煉,而俗人者,以求自己的品位有所提高,也就多找名山尋求僧侶世外高人的指點。取其精華。揚名立萬。

  • 2 # 關山聽風

    “ 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這一句肯定是有隱喻的。

    此語出《增廣賢文》。《增廣賢文》作為為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們的增補與修訂,留傳至今。

    作為一種勸世文,每收入一句話都有其用意,不是隨隨便便地放進去,何況經歷了兩個朝代及無數文人之手。因此,這句話肯定是勸人在人生中的努力方向。

    要理解這句話的隱喻,就得弄清這句話是從哪裡來的。

    “世間好語佛說盡”之意為佛教的教義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是人間最善良的情懷。此句出自佛經《大智度論》卷二:“諸世善語,皆出佛法;善說無失,無過佛語。”

    “天下名山僧佔多”之意是為了讓佛法長存世間,歷代高僧大多將道場建在風水寶地上。因此,歷史悠久的一些寺院,都建在風水很好的名山之中。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漢明帝闢地建白馬寺,自此,佛僧、佛寺、佛教便有如燎原之勢,與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儒教成了三大宗教,是中國歷史上不管是官方還百姓的重要信仰。佛教因其具有清淨修行,教化眾生的特點,再加上有歷史上有很多帝王重視,在中國的各大名山都修建了佛寺,成為民間崇拜物件。

    這裡還需要說明的是,原來那些山根本沒有什麼名氣,因為有了高僧大德,人們才慕名而來,遂變成人們嚮往的“名山”。正如唐代劉禹錫在《陋室銘》所說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因此,我認為“ 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的隱喻是:要想自己成為有才幹能說會的才俊,就得多讀書,從書本中汲取營養;要想自己能佔據有利的地位,就要注重自身的修行,靠自己的德行來贏得社會地位和人們的尊重。

  • 3 # 闊海6013

    從上古時期開始的石刻石雕、竹簡、直至紙質書本的誕生,所記載的人與事物,無不是用各個歷史時期,最精練,最華美的語言文字來描述的。好書者,讀一本好書,無異於是用心靈,在與書本作者對話!

    寫書,本身就是作者在書本上,進行的一種訴與說,這種訴說,便是書寫描述;透過書寫藝術和描述手法,把人與事物,以語言文字形式,進行匯聚,加工,提煉,以文章的形式,串綴顯示在書本中,再流傳於世間;於是書本就成了人類語言的匯萃之所,同時又把人類的語言之美,提升到了極致!

    佛教流傳久遠,其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分佈甚廣,傳教,佈施之僧,足跡遍及許多國家和地區,不少名山也就成了,佛教弟子僧者棲身,修身,誦經,佈道,傳經之所!

    佛教弟子佔居之山,是以佛家獨具的慧眼,根據山獨特的地理位置、風貌,以及山的環境與靈秀等因素來選擇的。故佛教弟子所佔之山,皆為名山,名山也因僧佔而更聞名天下了!

    與其說是隱喻,倒不如說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事兒!

  • 4 #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意為世間修身勵志語、歌功頌德語、憤世嫉俗語、相思幽怨語、歌山頌水語、無可奈何語等等,生活中想要表達各種心情、境遇、思想等的語言盡記述在相關的書籍中。如有關修身的《論語》中述寫的最多,還有《三字經》《弟子規》等,若想感知山川大江之美可讀浪漫派詩人李白的作品。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後,它與儒、道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發展。佛家講求悟禪,須靜心修悟方可領會其真諦,所以常以林壑秀美、山高木盛、風清水潔之地為修心佳所,它以幽、靜為首選,所以許多名山中均修有寺院。

    “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應與“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及在靜幽處潛心研修某領域,方可獲得真知、取得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三角形插紙鶴,怎樣才能做的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