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飄刀
-
2 # 微笑
清朝雖是滿族人建立的政權,但卻一直奉行明治,視孔孟儒學為文化正統,歷代君主都一直厲行勤治,可以說清十二帝有庸主卻無昏君,歷代君主都非常重視人才,善納諫,重注聽取群臣的建議,再加上文字獄的推行,使得群臣平時言談都頗為謹慎,很少有人敢以下犯上,辱罵君王,反觀明朝後幾代君王,不是寵信宦官 就是長期不上朝,置朝政於不顧,大臣納諫無路,無奈之下,才冒死進諫希望引起君主的注意。
-
3 # 折緣
道理很簡單,因為清朝完全沒有相權了呀。
所謂的“諫臣體系”更嚴謹一點來說,應該稱之為“監察制度”,這個制度的設立,並不是用來給言官諫臣們“彈劾皇帝”的;皇帝又不傻,專門搞一群人跟自己作對。無論是明代督察院和六科給事中,還是清朝的督察院,其本質工作,就是現代檢查體系裡的中紀委。
而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其監察制度可謂集大成者,清朝“參漢酌金”,在治理官員貪汙腐敗方面大下功夫,改革督察院、六科給事中,各個皇帝都用盡了心思,但言官衰落導致皇帝專制加強、監察官整體官官相護、皇帝的個人集權達到封建王朝中登峰造極的程度等各方面原因,使得監察制度並沒有起到實質的監察作用,最終讓清朝土崩瓦解。
清朝的督察院,言官體系,在監察方面更加完備,嚴格確立了監察機構的性質和職能,再也不是明代那種什麼具體事情不用管,但什麼都能噴一噴的存在。它是皇權的耳目,幫助皇帝切實地瞭解官員每天做了什麼。是不是很熟悉,跟明代錦衣衛的坐探是不是很相似?
它是整頓官僚隊伍的獨立國家機關,但問題是,這個獨立機關最高檢察權被皇帝本人牢牢掌握,皇帝絕對控制監察官員的監察行為,科道言官的考核、選舉、升官、黜陟、調轉都需要由皇帝親自定奪,由此可見皇帝對督察院以及各個下屬監察司的絕對操控權。同時確定了監察機關在工作過程中的監察物件和重大任務。
這一點就是清代言官跟明代言官最大的不同,明代督察院和六科一開始也是獨立部門,受皇帝直接轄制,老朱當初廢掉了丞相,全部中央衙門都歸他管,等於是幹著元首和總理的活計,累得要死。那時候,無論是部堂官,還是科道言官,誰敢罵老朱?老朱動輒起大案,一殺就是好幾萬人,早就殺得明初官員人心惶惶了。
但後來明代的皇帝顯然一個人幹不了兩個人的活計,所以有了內閣,內閣從皇帝秘書一步一步逐漸成為朝廷中樞,土木堡之變,文臣武勳手中拿到了兵權,逐漸將武將置於文臣之下,之後,又逐步將六部控制在了內閣之下,成為了內閣的下屬單位。
事實上,一開始的內閣對六部是沒有任何指揮權力的,他們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只有建議權,沒有插手政務實施的權力,六部依然還是被皇帝掌控,督察院六科也是一樣。
等到內閣完全掌握六部之後,督察院、六科也朝著內閣靠攏了,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吏部掌握著天下官員的升遷、考核,決定著所有中下級官員的命運,而督察院除了幾個大佬以外,品秩都不高,六科給事中就更低了,他們依然歸於吏的考核。
到了明中後期,內閣等於是掌控了大明外廷的所有文官部門,但文官們本身也不團結,內鬥也蠻 厲害了。這等於是說,皇帝雖然有權力直接處置言官,但言官們並不是孤身作戰,他們罵皇帝,後面有內閣大佬們支援,皇帝在處置這些言官時,是要充分考慮政治風險的,搞不好被內閣利用了怎麼辦?
而清代就不存在這種問題,因為清代是真沒有相權,清代的中樞,根本不太可能形成整齊劃一的文官派系,因為裡面還有滿洲軍功貴族集團,漢人士大夫集團,這兩個集團根本不可能站在一起搞皇帝啊。
所以清代的皇帝可以輕輕鬆鬆很久掌握了監察體系,保證沒有一個言官敢罵皇帝的。
回覆列表
明朝是士大夫欺負皇帝,動不動就大禮儀,遇到強勢點的皇帝,就用錦衣衛,東廠對付士大夫,弱勢的皇帝就是生悶氣,拿這些人沒法,所以明朝很多皇帝有比較奇怪的癖好,就是不喜歡上朝,聽這些人吵架。
至於清朝,士大夫這些都是奴才,奴才罵主子,結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