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夫也瘋狂
-
2 # 瀚海拾貝翁
夏至三庚(更)數頭伏,這裡說的是十天干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庚,而不是一夜五更天的更。
十二地支中,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與十天干兩者按順序排列,便組成了干支紀法。
因為十、十二的公倍數為60,所以便有60年為一甲子,週而復始之說。
天干地支古代主要用於紀日,還兼用來紀年、紀月、紀時辰。
夏至三庚數頭伏以紀日計。因十天可有一庚出現,若夏至後第一天見1庚,第11天見2庚,第21天見3庚,即是頭伏。以此類推,若夏至第9天見庚,…第29天數頭伏。
-
3 # 凡塵觀生活
“夏至三更便暑伏”的“三更”是什麼意思?有哪些歷史淵源?
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夏至”過後,數“庚”日,第三個“庚日”便是“初伏”。也就是“三伏”天的開始。
具體的解釋:句中“暑伏”的意思就是“暑天的頭伏”或者“暑天的初伏”。“初伏”就是天氣逐漸炎熱起來,宜伏不宜動的意思。“夏至”過後的第一個節氣就是“小暑”,署是熱天,“小署”就是天逐漸炎熱的意思。也就進入了熱天、伏天。由於“小暑”前邊是“夏至”,所以,“小暑”就是進入夏天以後,天氣逐漸炎熱。進入了“三伏天”。而“三伏”就是初伏、中伏、末伏。
那進入初伏的具體時間是什麼呢?這句話說的是“夏至”過後“三更”天。
“更”是什麼意思?這裡的“更”是通假字,同“庚”。
說到“署伏”,即“初伏”的具體時間便涉及到中國勞動人民很智慧的紀年法的歷史淵源。
歷史淵源:中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即,用10個天干、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
10個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個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中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即頭伏、“暑伏”。庚日是10個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寅、庚辰、庚末、庚亥。。。。。。共十二個。
因此,“夏至三更便暑伏”的意思就是:“夏至”過後,數“庚”日,第三個“庚日”便是“初伏”,也就是“三伏”天的開始。
2018年7月17日為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也就是入伏的時間。
-
4 # 山葉葉
提出的問題,不光字錯還有話也錯了。一般是這樣說的:“冬至逢壬數九,夏至三更數伏。”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應知道:古時是以六十個甲子(即天干十個,地支十二個組成的六十個甲子)作為年、月、日、時的記錄。即:甲子,乙丑,丙寅,丁卬,戊辰,己巳,庚午……如果今天是冬至,那麼,就按古歷記日的甲子數下去,數到了有壬的日子,就從那天開始數“一九”了。然後,九天以後又開始數“二九”,數九是九天一個九。現在我們又來說“數伏”,如果,今天是夏至,那麼,就按古歷記日的方式數下去,數到了有庚的日子而且數到第三個有庚的日子,就開始數頭伏了。數伏是十天為一伏……比如,今年的夏至日是:陽曆六月二十一日,古歷是五月初八日,初八這天是甲申日,那麼就從甲申數:甲申到乙酉、丙戍、丁亥……一直數到五月十四曰那天才遇到一個庚日,那天叫庚寅日,然後又數到五月廿十四那天叫庚子日,再後來又數到古歷的六月初五的那天叫庚戍日,這六月初五天正好數到了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那麼就從這一天定為頭伏的開始,這就叫夏至“三庚”數伏天。
回覆列表
夏至三更便暑伏的三更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句老人常說的俗語,應該題主寫錯了,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夏至三庚便暑伏”,有的地方也說成是“夏至三庚便入伏”。
而這句話中的庚也就是古人常用的干支計年、計月、計日、計時方式。所謂庚,指的是從甲子、乙丑而至癸亥,每隔60天是一個迴圈,一個庚是十天。
而“夏至三庚”就是指從夏至這天以後,第三個天干帶“庚”的日子。也就是說在立夏之後,第三個庚日就是初伏的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