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洋洋媽媽講孕期

    出自清·袁枚《絕命詞》絕命詞

    清 袁枚

    賦性生來本野流 手提竹杖過通州

    飯籃向曉迎殘月 歌板臨風唱晚秋

    兩腳踢翻塵世路 一肩擔盡古今愁

    如今不受嗟來食 村犬何須吠不修

    還有文天祥、郭愛等人的絕命詞。

  • 2 # 我愛吃燜子

    一、南唐後主李煜的絕命詞是——《虞美人》  二、附原文如下: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註釋】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後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了:了結,完結。  砌:臺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  應猶:一作“依然”。  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簡析】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透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資訊,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三、作者簡介: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 3 # 小光看世界

    絕命詞 清 袁枚 賦性生來本野流 手提竹杖過通州 飯籃向曉迎殘月 歌板臨風唱晚秋 兩腳踢翻塵世路 一肩擔盡古今愁 如今不受嗟來食 村犬何須吠不修

  • 4 # 深巷影貓

    方孝孺朝代:明代方孝孺(1357-1402年),浙江寧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舍,艾青,巴金,魯迅,郭沫若寫的哪些作品進入了中學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