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兒圓又圓

    1、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發動戰爭的因素是很多的,並不只為了領土。

    2、在隋朝就要統一高句麗,未能如願,但高句麗的國力已被削弱。

    3、李世民徵高句麗,一是因為高句麗不臣服,也是因為新羅為了和新羅通商。

    4、百濟和高句麗兩國聯合對抗唐朝,而新羅則一看是子想臣服。

  • 2 # 谷老師

    唐朝初年,北韓半島存在三個國家,即北部橫跨鴨綠江兩岸的高句麗。南部的新羅,西南部的百濟。

    唐朝對北韓半島的政策是聯合南部的新羅,打擊北部的高句麗和西南的百濟。

    公元662年,唐軍與日本和百濟的聯軍在白江口展開決戰,唐軍全殲了日本和百濟的聯軍,並順勢滅了百濟。668年,唐軍用滅了高句麗,把幾十萬高句麗居民遷到了今山東省。唐軍繼續南下,與新羅發生衝突,唐軍接連失敗。新羅趁機北進,佔領原高句麗的部分領土,雙方形成對峙局面。

  • 3 # 春秋硯

    660年,在新羅的求援下,唐高宗派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十萬大軍渡海作戰,攻滅百濟。

    此時,已經立國七百年的高句麗,內部多年饑荒,外部強敵壓境。666年末,唐朝從南北兩個方向對其發起攻擊,經過兩年奮戰,高句麗國滅。在此期間,大唐與新羅是盟友關係。唐滅百濟後,設立熊津都督府;攻滅高句麗後,設定安東都護府,治所平壤,由薛仁貴率唐軍鎮守。北韓半島的戰爭剛剛平息,大唐的西部又燃起了戰火,絲綢之路沿線受到了吐蕃的攻擊。670年,吐蕃攻滅大唐羽翼下的吐谷渾,侵入西域,于闐、龜茲、換城失陷,安西四鎮都落入吐蕃之手。吐蕃對於大唐的威脅是心腹之患,在唐蕃的戰史中,長安都曾被攻陷過。唐高宗招回薜仁貴、主持對吐蕃的作戰。但在大非川被吐蕃大敗,唐軍全軍覆沒。隨著兵力不斷地被抽回國內,唐軍在北韓的兵力不足。新羅國王發現這是擴張勢力的天賜良機,於是,一方面支援前高句麗將領叛亂,將戰火燒到了遼東,另一方面親自舉兵,進攻大唐在百濟設立的熊津都督府,正式與唐朝翻臉。與吐蕃作戰失敗的薛仁貴又被火速調回熊津都督府,但所帶的兵力有限,後勤供應又跟不上,新羅佔據天時、地利、人和。672年,唐軍被迫撤離,百濟故地全部落入新羅之手。

    此時大唐的西部,與吐蕃的戰爭形成拉鋸。673年,唐朝恢復了安西四鎮;678年,又被吐蕃奪回;679年,安西四鎮再被收復,687年,武則天被迫放棄;此後唐軍二次主動進攻,都遭敗績;直到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復收西域,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

    可見,西部的紛爭佔據了唐朝大部分的戰爭資源。期間,高句麗的故地,舊貴族發起了叛亂,新羅在背後積極支援,唐軍用了三年才徹底將其平定。673年,唐暫時收復安西四鎮,唐高宗令劉仁軌、李謹行討伐新羅。劉仁軌攻破新羅重鎮七重城後,又接到回國備戰吐蕃的命令。675年,李謹行繼續帶兵南進,打了不少勝仗。直到有爭議的買肖城之戰,雙方的史書各自記載取得了自己的勝利。其後不久,李謹行又出現在了與吐蕃的戰鬥中,並因功獲得獎勵。由此也可看出,與吐蕃的戰爭真的很緊張,在北韓半島統兵過的大將契苾何力、薛仁貴、高侃、李謹行都被調往西北,更說明了這一點。經過幾年的較量,新羅國王認識到與唐朝長期對峙,一旦唐朝緩過手來,後果堪慮。趁著唐朝與吐蕃激戰正酣,主動服軟,派使臣向唐高宗謝罪,願為大唐藩屬。而唐朝方面,主要精力放在與吐蕃的戰爭上,武則天和不少大臣力勸高宗講和,以避免雙線作戰。還有,此時的遼東,民力凋敝,糧草都需從內地運輸,千里運糧,對任何國家都是重負,需要大量的民夫和運輸工具,隋朝就因此而亡。

    畢竟吐蕃才是心腹之患,於是唐朝默認了新羅對大同江以南地區的控制權。將安東都護府撤至遼東,唐朝與新羅間的戰爭結束。

    綜上所述,唐朝聯合新羅攻滅百濟、高句麗後,在兩地建立政權,並沒有吞併新羅的企圖。新羅在戰爭中沒得到想要的好處,借大唐控制力減弱之機,擴張地盤。此時,大唐滅新羅有了契機,但不巧的是,吐蕃崛起,唐朝的戰略重心西移。歷史給了新羅機會,最後雙方達成妥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低外儲和高外債的國家,在美元升值時,是受傷最大的國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