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八驕子,光芒

    我認為可行,當年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都暢通無阻,何況在現實四通八達的石板路上?而且製造起來省工省力。原料都是木材為主。用技術精湛的木匠工就能製作(當然需要原始圖紙〉。最好用於旅遊業,既可以駝載東西,還可以吸引遊客參觀。如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義吸遊,旅遊業會大特火一番的。

  • 2 # 明離子

    說到木牛流馬,大家一定覺得這就是一“永動機”啊,原理說不通,所以一定是《三國演義》杜撰出來的。

    但實際上“木牛流馬”是實實在在存在過的,而且被寫入正史《三國志》的。

    在建興九年到十二年,諸葛亮北伐中,木牛流馬被廣泛用在蜀漢的糧草押運,每個木牛流馬可以載重四百斤糧食,每日行駛數十里。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記載: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可見,諸葛亮具有對該神奇物件的發明專利。

    關於對木牛流馬的使用,《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其實木牛流馬,就是諸葛亮用了軸承等原理製作的省力輪行運輸工具。

    其實就是比現在的木輪車更精巧一些,但卻仍然還是人力車範疇之內的運輸工具。

    其實和我持有這個觀點的還有很多人,比如北宋的陳師道留有一段文字:

    “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

    高承寫的《事物紀原》中說的更明確了:

    “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

    意思就是說木牛其實就是有前轅的獨輪車,而流馬是沒有前轅的獨推小車。

    這麼一解釋,木牛流馬的仙氣兒立馬就沒了是不?

  • 3 # 講歷史的倉鼠洋

    我認為是可行的。但是其功效和效率應該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大。同時在現實中其效用和使用範圍應該不會很大。

    首先,《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記史類小說具有一定的藝術色彩在體中。而其中對於木牛流馬這種工具的效用具有誇大的藝術手法,故而其效用就有待考證;

    其次,現今社會是機械化時代,大部分地區已經實現機械化,只有少部分山區或貧困地區和還沒有實現機械化的地區。而相比於機械化工具的效率來說,木牛流馬就顯得微不足道;故使用範圍將大大縮減,因會多用於道路坎坷不變的山區,和經濟落後的貧困地區。

    而在《三國演義》中木牛流馬是為解決因道路坎坷坎坷,運輸軍糧困難所建造的,多用於戰爭時期運輸軍糧。同時他也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制勝法寶之一,為保障漢軍糧食運輸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只是諸葛亮以後此工具的製作失傳,讓人感到惋惜。

    為還原歷史,更好的認識歷史,所以人們根據史料的記載對木牛流馬進行了復原。其中2010年四川木牛流馬:9月7日,四川廣元木匠何多現展示花了5個多月造出的“木牛流馬”。何多現2010年3月開始製作,8月初完成。“木牛流馬”長2.08米,高1.4米,自重230斤,腹中可載420-450斤大米,後肢可以前後屈膝,以手推或牽為動力,可以行走在鄉間小路,還可爬坡上行。

    2011年12月4日,湖南省益陽市南縣職業中專學校語文老師黃佑軍展示了他的“木牛流馬”,他認為:木牛流馬是一種“撐杆驅動的輪式車”,即在輪式車的雙轅上裝上長短撐杆。

    而隨著人們的復原,一個新的問題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那就“木牛流馬”是不是真的象書中所描述那樣可以不吃不喝還能走。如果能那就會打破科學上的能量守恆定律的。因為如果“木牛流馬”要行走,必定會消耗能量,當時肯定像現在這麼多的能源物質,為其提供動能,它又不吃不喝,它從那裡得到能量?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如果想要造出像小說上說的,那種木牛流馬,就必定會打破現今對能量守恆的認識。同樣的如果造出的那種木牛流馬,也必將為現代物理科學開闢新的研究方向。

    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很多謎團,就像這個謎團一樣,未到解開之時,我們有誰能說小說裡說的那種木牛流馬是錯的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李宗偉退役,羽壇再無“林李大戰”你有什麼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