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下狼頭
-
2 # 司徒小雄
首先要給能力一個定位,一種能力是隻會不會操作,另一種能力是指能不能操作。
首先從會不會操作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的能力體現,不僅僅是看他在順境中如何意氣風發,更重要的是看他在逆境中能否乘風破浪。不難發現,李家在起兵反隋的前夜表現的很優柔寡斷,這說明李淵並沒有準確預判局勢的能力。李淵能得天下,表面上看是逆境,但透過實質基本沒有遇到像樣的國運之戰。
另外,上述情況或許會因為歷史記錄問題出現偏差,但是無論如何玄武門之變死了兩個兒子,自己成為太上皇達九年直到老死的結果來看,李淵缺乏對複雜局面的預見性,沒有及早的規避風險,玄武門事變之後沒有應急預案,只能任其發展。從這件事來說,李淵的能力並不搶眼,是個平凡的人都可以做的不比他差。
從能不能做的這一方面來說,李淵以前是唐國公,守著太原,是有名有實的封疆大吏。後貴為唐朝開國國君,其手上掌握著其他人做夢都夢不到的資源,因此他想要做個啥子,很多情況都是一句話的事情,因此從這方面來說李淵的能力很強。
這個現代社會一樣,很多很多的人都會做,都知道怎麼做,但是做不了。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不代表你能把事情做成。而李淵恰好相反,他不知道怎麼回事,但是他能做成。這就是命運。
-
3 # 浩賢2
歷史上真實的李淵是隋朝皇親國戚·是權貴·有資產,有四世三公之名。但比同是四世三公的袁紹來講,李淵諸多方面都比其高強的多。《隋唐演義》中就算有對李家王朝的偏重浮渲,實際袁紹公所表現的虛榮·惰落·憂柔寡斷等弱智表現來講,實在叫人哂噓呼!
李淵身在太原,確能洞蔡天下之風雲。以一個政治家的慧眼,雄霸天下的心態,高瞻遠矚,運疇唯握,侍機而發。
一·公元617年,隋末農民爆動風起雲湧,隋朝·岌岌可危。李淵手握重兵,不是無力鎮壓爆動,而是積極備糧屯兵。審時度勢,眼見時機成熟,毅然舉旗叛隋,發兵直取關中,戰領京都。
二·立腳漸穩·廢恭帝,綜理朝政。618年,李淵視時機已到,水到渠成,毅然決定自稱帝,定國號唐·定京城長安,既而統一全國。
三·依隋舊制·新立從上至下的行政制度·新修律令·施政惠民,實現天下本平,百姓樂業。封功臣任賢才,為唐之後興作好基石鋪墊。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李淵確是一個有能力的開國帝王,更是一位享譽古今的政治家·軍事家。玄午門事發後,傳位於李世民更是明智之舉,本人認為非明君所能做到的。謝邀。
回覆列表
唐高祖李淵(566年1月13日—635年),字叔德,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
隋代末年,農民起義遍及各地,使隋朝的統治力量大為削弱,一些貴族和地方官吏也乘機起兵割據。駐守在軍事重鎮太原的李淵家族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胸懷大志的李淵深知自己無力鎮壓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又恐遭到隋煬帝的猜忌,在兒子李世民的建議下,於公元617年起兵反隋。他手下有很多能征善戰、賢能多才的將領,加之部隊紀律嚴明,因此很快壯大起來。
李淵起兵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並於7月率師南下。
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
半年之後,李淵起義軍佔領了當時的都城長安,在關中站穩了腳跟。
李淵入長安後,立煬帝孫代王侑為天子(恭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又以楊侑名義自加假黃鉞(黃鉞:以黃金為飾,古代帝王所用,後世用為儀仗,以黃鉞借給大臣,即代表皇帝行使征伐之權的意思)、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綜理朝政。
次年(公元618年)5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唐統一了全國。
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訂律令格式,頒佈均田制及租庸調製,重建府兵制,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課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礎。
可見李淵並非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