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白老師談健康

    秦皮 

    【處方名】 秦皮 北秦皮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清肝明目。常用於: ①熱毒 瀉痢,血痢之證; ②肝經鬱熱等證。

    【用法與用量】 內服: 入湯劑3~12g; 或入丸劑。外 用: 煎水洗。

    【新用途】

    慢性支氣管炎: 秦皮製成1:1濃度的噴霧液,用氣霧發 生器射入氣霧室,每次吸入30分鐘,每日1次,每次2ml; 或製成浸膏片 (每片含浸膏0.3g),每日3次,每次2片內 服。均以10日為1療程。

  • 2 # 基層醫生陳老師

    秦皮屬於中藥裡的清熱燥溼藥,性味苦、澀、寒;歸肝、膽、大腸經。主要功效為:清熱燥溼,收澀止痢,止帶,明目。

    臨床應用:

    1、用於下焦溼熱引起的痢疾、帶下病等。由於該藥苦寒而澀,既能清熱燥溼,又能收斂固澀,為臨床止痢止帶之常用藥。

    在治療溼熱痢疾時,常與白頭翁、黃連等合用,代表方劑為白頭翁湯,出自中醫經典名著《傷寒論》。

    在治療溼熱證引起的帶下黃濁臭穢時,常與黃柏、椿皮等清熱燥溼藥配伍使用。

    2、因該藥苦寒入肝,能瀉肝火而明目退翳,故也可用於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目生翳膜,可單用煎水洗眼,也可和菊花等明目之品同用。

    古籍摘要

    《本草綱目》:“梣皮,色清氣寒,味苦性澀,乃是厥陰肝經、少陽膽經藥也。故治目病、驚癇,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帶,取其收澀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澀而有補也。”

    @頤養中醫保健養生溫馨提示:因秦皮性味苦寒,過量服用易損脾胃,故脾胃虛寒者忌用。

    用法及用量建議:水煎服,用10—15g;外用煎洗患處,適量。

  • 3 # 藥師子漁

    秦皮是一味常用的清熱燥溼藥,分佈在中國遼寧、吉林、河北、河南、內蒙古、陝西、山西、四川等地,常生長於山坡、疏林、溝旁。

    1.秦皮的性狀鑑別特點

    秦皮的枝皮呈捲筒狀或槽狀。

    顏色

    外表麵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間呈斑狀,平坦或稍有粗糙,並有灰白色圓點狀皮孔及細斜皺紋,有的具分枝痕。內表面黃白色或棕色,平滑。

    質地

    質硬而脆,斷面纖維性,黃白色。

    幹皮為長條狀塊片,外表麵灰棕色,具龜裂狀溝紋及紅棕色圓形或橫長的皮孔。

    若用本品加熱水浸泡,其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見碧藍色熒光。

    2.秦皮的功效作用

    《本草匯言》中載:“秦皮,味苦性澀而堅,能收斂走散之精氣。”

    中醫認為,秦皮藥性苦、澀,寒。歸肝、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溼,收澀止痢,止帶,明目的功效。

    在臨床上常用其治療溼熱瀉痢,赤白帶下,肝熱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等症狀。常用量為6~12克。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寒者忌用秦皮。

    總的來說,秦皮用於治眼科,退翳膜,收淚出;用於治婦科,定五崩,止血帶;用於治大方科(專門治療成年人疾病的科室,大體相當於現在的內科。),止虛痢,斂遺精;用於治小兒科,安驚癇,退變蒸發熱。

    3.秦皮的臨床配伍

    秦皮臨床用於治療溼熱瀉痢、帶下,常配白頭翁、黃連、黃柏等藥同用;

    治溼熱下注之帶下,可配牡丹皮、當歸;

    治肝熱目赤腫痛、目生豁膜,可單用秦皮煎水洗眼,亦可配桅子、淡竹葉水煎服;

    治肝經風熱、目赤生豁,可與秦芫、防風等配伍。

    秦皮的藥理研究

    經藥理學研究表明秦皮具有以下的藥理作用:

    秦皮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秦皮乙素對卡他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也有抑制作用;

    秦皮乙素、秦皮苷、秦皮素均有明顯的抗炎鎮痛作用。

    此外,秦皮還具有利尿、促進尿酸排洩、抗氧化、抗腫瘤、保護血管、保肝等作用。

    更多中醫藥知識,請關注作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牛奶可以增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