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開時節思春秋
-
2 # 高原神鷹119
諡號最終是文官決定的,比如在狄青問題上,文官們先騙皇帝防範狄青,當狄青和皇帝見面解除誤會,皇帝想收回外放衛青的聖旨,文官直接把皇帝趕回宮,又騙想再見皇帝陳詞的狄青說,皇帝已經疑心他了,狄青任節度使,文官又反覆發些無關緊要的聖旨,逼死衛青,好貪汙軍餉。這樣縱容文官把持朝政迫害忠良貪汙腐敗的皇帝,文官自然要給個好封號。
-
3 # LM鋒
北宋仁宗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大權由明肅和劉氏聽政。國運不甚連發生二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在慶曆三年(1043)重用范仲淹變法新政。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年名詞。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決中止。對其一生曰為人君,止於仁。中國幾千年文明變法改決莫過秦朝孝公重任商秧,秦國在短短二十年於強盛。歷朝變法決定於帝王決心.恆心。要不國家因變法產生後因是可怕的。現今大賢治國。變法強國一定可以實現。
-
4 # 不讓沙子進入眼睛
歷史上,重文輕武在宋朝開始,一幫狗屁不通的文官高高在上,總想壓武將一頭,這就是趙太祖給子孫後代捱打跑路埋下了種子,經濟文化的發展如果沒有軍事實力保駕護航,最終都是灰飛煙滅,
-
5 # 雲捲雲舒152754837
相對於抗敵御邊的武將和浴血邊關的軍民來說,仁宗的廟號是有些言過其實……但相對於政治清明的社會形勢,封建社會難能可貴的發達經濟,繁榮的文化和仁宗朝對整個北宋社會的貢獻來說,其廟號並不為過!
對諡法沒有什麼研究,說一點感想吧。
在諡法上,先帝下葬前由禮官議諡,嗣皇帝定諡。因此,一個皇帝的廟號、諡號是由禮官和繼任皇帝議定的,他們會根據先帝生前事蹟及品德,給予一個評定性的稱號以示表彰,此所謂“蓋棺定諡,先典成式,激揚清濁,治道明範。”
仁,是儒家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因此,在尊崇儒家的封建王朝時代, 皇帝自然以稱“仁君”、施“仁政”為榮。但是,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皇帝要治理好天下,光靠“仁政”難以見效,推行改革則觸及利益,追求武功則失去仁義。因此,皇帝想求“仁”(當世功)得“仁”(身後名),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所以,帝王被冠之以“仁宗”廟號,一直到了北宋趙禎時才第一個真正出現。
“仁”的廟號,開國皇帝主要靠武力、篡位、禪讓建國,肯定不用惦記了,當然他們可能更喜歡高祖太祖太宗之類的稱號;王朝後期的皇帝,那是想都不用想了,沒有什麼“惡諡”傍身已經是他們的幸運;只有處於王朝中期,社會相對安定時的皇帝才有機會獲得。
中國王朝歷史上,獲得“仁宗”廟號的皇帝,僅有六位,分別是:宋仁宗趙禎、夏仁宗李仁孝、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明仁宗朱高熾、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還有一個另類的是漢仁宗季漢後主劉禪,這是被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族的前趙開國皇帝劉淵追諡的。
下面,來分別說說這六位仁宗皇帝是否名符其實:
宋仁宗趙禎:他是北宋第四位皇帝。開創“仁宗盛治”的趙禎,寬容仁慈,節儉樸素,善於納諫,嘗試變革,經濟繁榮,科技和文化也得到空前的發展。除了因為沒有子嗣的問題和略有些沉迷女色外,絕對是文人士大夫眼裡的道德聖君。符合度90%。為什麼“仁宗”廟號會第一次出現在宋代?這與宋代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有很大關係。從後面的朝代來看,也是隻有“重文”才有可能獲得“仁宗”廟號。因此,李元昊、儂智高相繼叛宋,而狄青平叛後回京擔任樞密使四年,諫官多次對狄青發難,導致最後抑鬱而終,不會影響到對趙禎的“蓋棺論定”。
夏仁宗李仁孝:不得不佩服他的老子夏崇宗李乾順呀,提前以廟號為名了。李仁孝是西夏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政策多數重文輕武,文化臻於鼎盛,也導致軍備開始廢弛,戰鬥力減弱,國家於仁宗末年開始走下坡。但總的來說,他統治期間為西夏的盛世。符合度70%。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他是元朝的第四任皇帝。元朝在中原實行的絕非“仁政”。不過這位皇帝能被稱為“仁宗”,大概是因為他恢復了科舉制,推行以儒治國,讓大量漢族文人士大夫得到機會參政,相比較他的祖輩在開疆拓土中的征服行為算得上是“仁”。符合度60%。明仁宗朱高熾: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在位不到一年的朱高熾,為人寬厚,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從他開始,明朝的文官集團逐漸在朝堂上佔據主導,而他推行的符合儒家治國理念的政策大多被兒子明宣宗繼承下來,兩父子在位的這段時期也被稱為 “仁宣之治”。符合度90%。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清朝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他的統治時期正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他在位25年,也努力過,但魄力不足,未能消除清朝面臨的隱患。但他結束了文字獄,提倡封建禮教。謂之為仁宗,大概是平常的言行舉止符合儒家倡導的“仁”的標準。符合度50%。漢仁宗季漢後主劉禪:符合度30%,還是“後主”更適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