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綠松石馬星520123888
-
2 # 鬱香墨
友問:如何理解“人不患貧患不均"這句話?個人覺得,這是一句來自“人與自然"一句哲言。其意思是,人一生下地並不窮,透過努力奮進與常人一樣的富有。但是,人有高與矮,指頭長與短之分。心有疑,遲,快,高,低等等之別,容易茲生攀比,嚮往,勤苦,貧富之嫉妒心裡作用,從而闡述了“人不患貧患不均”這一哲言。人不患貧患不均,具體表現如下:
心裡難滿,坑坑難填。這正是人與人的心裡素質的形成,也是患失患得的具體體現。例如:有的人透過勤勞特別富有,有的人勞累一輩子也還只是溫飽型家庭,還有的人由於傷,殘,病,痛迫使家庭經濟貧乏,生活困難等等,這就自然而然導致了生活中的高,中,低差異,從而形成患貧患不均的心裡。又例如:有的人為了在收入中向高處攀比,不失動起了歪腦筋,走邪道,妄想一夜成為暴發戶,居高臨下。這種人歷朝歷代都有,屢見不鮮。
鋸長板,補短板。鋸長板補短板,這正是國家為了防止人們“患貧患不均"心裡的一大舉措。例如:扶貧脫貧,減輕企業稅收壓力,開拓營生渠道,大建新農村等等,都是有利於減輕人們患貧患不均的心裡壓力。
平而難均,均而難平。這正是人類思想難於統一的分水嶺。歷史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從來沒有一般意義上的平均,也從來沒有一碗水端的很平。也就難於了卻患貧患不均的心願,最大限度只有縮小之差別,減輕人類心裡負擔。如果人們的生活水平都平均了,在當今來說不現實,也難於達到。
所以,患貧患不均是人生之中的必定思想和心裡因素,只有正確對待,正確理解和克服,才是唯一。
-
3 # 自然之議評
問:如何理解“人不患貧患不均”這句話?
答:
曾幾何時,對“平均主義”進行了大批特批,端掉了“大鍋飯”。
依我看,從一定角度來說,“平均主義”所反映的是人們的一種正常心態,“吃大鍋飯”則是反映“平均主義”的一種正常現象。
人們普遍反對貧富差距,尤其是懸殊的貧富差距;人們不僅反對,而且憎惡貧富差距!對此,我們總不能說大家都是錯誤的吧——如果將大多數人的態度都認定為是錯誤的,那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只肯定少數,而否定大多數!這其中性質有多嚴重,即使不說,大家心裡也清楚!
當下講究“共同富裕”,這是為什麼?因為少數人的極端富裕,必將或早或遲會遭到大多數人的抵制和反抗!所以,當下講究“共同富裕”就成為必然的了!而“共同富裕”是從另一層面或不同角度肯定至少是基本肯定了“平均主義”。
從人們的普遍實際心態來看,人們痛恨懸殊的貧富差距,與其接受懸殊的貧富差距,倒不如接受大家都是一樣的清貧——這種心態是完全正常的!
因此,人們不怕普遍的清貧,怕只怕社會利益(集中體現為經濟利益)在分配上出現、存在過度的甚至是極端的不均勻!
-
4 # 始寧郡主
從字面理解,人不怕窮,怕的是貧窮和富有的差距。這句話至少有三層意義。
一、從歷史角度出發。中國曆朝歷代發展到社會貧富差距特別大,階層分化嚴重時,農民起義最能喚起民眾,聚眾人心的名言是“均貧富”,所以歷史上農民窮怕了,唯一的願望是大家都能過上日子,起義打仗的目的就是一起有飯吃。
二、從傳統心裡開始。由於中國幾千年來,人們追求的是均富,所以許多華人心底裡有平均主義思想,加上十年浩劫時期對一窮二白的理解,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貧的踏實、坦蕩,貧的有理當家作主,根正苗紅,所以華人的劣根性裡有了寧願大家窮,不願一人富的心裡。
三、從社會發展理解。建立社會主義後,許多人認為社會主義就是“一大二公”,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普遍認為“貧窮就是社會主義”。偏面的理解,將割資本主義尾巴成了時髦。
這就是華人“不患貧,患不均”的思想根源和實踐結果。
這是我的理解,你們有什麼看法?
回覆列表
生活中,人們往往因利益發生爭執,這也是常見的現象。
人們不怕貧窮,怕別人比自己多。
社會怕均衡,這意味著失去動力和撕裂。
正是均衡與不均衡的博弈,推動著人類文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