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楓希

    這段話的意思是:“周文王、周武王之道,並未失傳,而是散落在民間。賢能的人瞭解記住大的方面,不賢的人瞭解記住小的方面,無處不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師何處不能學呢?又為什麼要有固定的老師呢?”

    文章講的是孔子之學何處而來的問題。子貢說,孔子承襲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並沒有固定的老師給他傳授。

    這實際上是說,孔子自認肩負著上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並把它發揚光大的責任,不需要什麼人專門傳授。表明了孔子“不恥下問”、“學無常師”的學習過程。

    我們從中可以學到的道理就是:學習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無論把誰當做老師,我們都能從他的身上學到很多道理,因此,我們要善於向不同的人學習,不恥下問,才能不斷豐富自己。

  • 2 # 自得其樂小神仙

    道藏於世間萬物之中,萬事萬物皆有可學之處。

    不拘於形式,不拘於地位,不拘於權威,這就是文武之道,以一顆謙遜之心,遊弋於世間。

  • 3 # 節度使95

    從來沒想過會有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這麼差的人,居然把“文武之道”解釋為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道原本我覺得《論語》第十九章的內容太淺,打算放過的,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第十九子張篇,是弟子們張夫子之道。聖人之道為人道之治之用,篇內共25章述弟子們後續自我發展中對聖人之道的理解。題主所問為第22章,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仲尼有什麼學問?”子貢答:“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怎麼會沒學問呢?那為什麼有常隨夫子就教的人?”

    “文武之道”是論管理,《論語》從第十二顏淵篇開始,明顯都在說公禮治世、隨附著說修賢的持守準則。管理之道一文一武、一張一弛全在於人,識人用人是關鍵。夫子教自持和識人,抓的是管理的關鍵。從個人到集團、國家的管理都是通的,決策判斷的思維相通,這叫“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如果你不能理解聖人之道的全部內涵,也能挑適用自己生活的內容來對照運用。

    子張篇第22至25章,明著是子貢在駁斥詆譭夫子的人,其實是告訴我們聖人之道該用在何處。告誡諸位:你若是不識其大者,也別做詆譭聖人的小人,“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自量也!”

    補充說明一下夫子對周朝的態度,免得再有人胡說八道說夫子崇周朝。

    一、注意18.11周有八士,8.20武王有亂臣十人、孔子補充說九人而已,八九十不是人!且8.20中“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矣已”,周事殷了嗎?是不是取代殷朝了?這是反語諷刺,周朝何德之有?

    二、八佾篇言禍亂人道不能忍:注意3.21宰我說“周人以慄,使民戰慄”、周朝毀人道之序,夫子聽了只是說“成事不說”,說明宰我說得對。

    3.14“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鬱郁乎文”參見5.22“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而裁之”言狂妄貌,在夫子用來是貶義詞;監,太監,斷人根,斷人道傳承的根;從,同“縱”,發放;這句話的意思是周朝斷了夏商朝人道人祖的傳承,很狂妄,我要剔除周朝的影響。接下來的3.15“子入太廟,每事問”是察到周朝的傳承之變,補充說明3.14,不然你以為這章寫這是為什麼?3.16夫子言“古之道”那是說人祖先王公禮公制,17,18,19緊接著說明了。

    《論語》中凡稱讚治世,必言堯舜禹,沒有周朝什麼事。人道是仁道,6.30堯舜雖然不是聖那也是仁;泰伯篇言至德為中庸,最後四章連篇贊堯舜禹,8.19“其有文章”堯為人道大道之治,8.21“禹,吾無間然矣”;12.22愛人知人所以“舉直錯諸枉”言舜、湯;15.5無為而治的是舜;15.11顏淵問為邦,行夏時、乘殷輅是用人道人治,但“服周之冕”是降服取代周朝祭祀的物件!

    讀書,要注意全篇價值觀的連續,古文也是這麼讀的!還能想一出是一出的解釋呀?“文武之道”不關周朝啥事,夫子也不崇周朝,雖然被周朝顛覆了人道,但是天下本是有人道的“丘不與易也!”復人道復人祖先王大治,是夫子的理想,併為之踐行。

    我從這章中學到了什麼,管理的關鍵在人,知人善任是決策管理的關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女人的心思你別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