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獅
-
2 # 號角催人紅旗飄
紅樓夢裡王夫人說:好好的爺們兒都讓你挑唆壞了!這個爺就是滿人在北京的社會稱謂三輩爺太爺,老爺,少爺。陌生人難論備份就平輩稱某爺,或按排行幾爺!至於北京的爺是被同化的體現,爺們兒只出現在清中後期,以前都是某先生某漢子漢們相稱!
-
3 # 勇戰王聊歷史
在封建社會,大臣們那裡敢跟皇族論資排輩啊!爺,只是尊稱,不是認他們當爺爺。滿清皇族就是主子,就是爺,就是全天下百姓的爺。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順治帝尊稱外華人湯若望為"瑪法"的事。
瑪法是滿語,意思是尊敬的老爺爺。湯若望給孝莊的侄女,未來的順治帝的皇后,治過病。孝莊因此,噴湯若望為義父。
同時,湯若望對順治很照顧,在朝政上支援順治。因此,順治稱呼湯若望為“瑪法”。也是因為這個稱呼,很多人說,順治認湯若望為爺爺!
我覺得順治從來沒有認湯若望為爺爺。“瑪法”只是尊稱。就如同,我們見了上年紀的人稱呼爺爺奶奶一樣。這根本不能作為證據,證明我們認那位老年人為爺爺或者奶奶了。
同樣,“爺”這個詞,在北京話裡,是對人的一種尊稱。古代官員見了王公貴族尊稱一聲爺,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以前的北京城,你去飯館吃飯,跑堂的會歡迎你說,“爺,您裡邊請”。走的時候,還會說“爺,您慢走”“爺,您回頭再來”。你也不會真的以為自己吃了頓飯,就撿了一個“孫子”!
張廷玉等大臣對於皇親貴胄稱呼一聲“爺”,屬於禮貌性用語,表示尊敬。現在,我們進入新社會了,覺得叫一聲爺,有點低三下四。在古代,叫“爺”就跟現在稱呼對方“先生”“小姐”一樣。(小姐,一詞,涉及特殊行業,也不能用了。)
而且,叫一聲“爺”,也是為了顯示親近。一個時代,一個規矩。古人見了官員還要磕頭下跪,叫一聲“爺”是很正常的。
在清朝時期稱某人為“爺”,不過是一種平常的慣稱、尊稱罷了。根本就不存在某些歷史達人提出的什麼“滿漢不平等”的之說。
漢人與漢人之間、漢人與滿人之間、滿人與滿人之間,滿人與漢人之間,凡是見到跟自己身份差不多,或者高於自己身份的人,都要尊稱一聲爺。哪怕是市井小民之間,見面打招呼,大老遠一瞅見對方過來,也要上去施個禮,叫一聲“XX爺,您吉祥,怎麼今個兒這麼閒在.....”。
但你放心,如果某人“成色”比你低,也就是說身份不如你,跟你不在一條水平線上,你便不必稱呼他為“爺”,而是直接稱呼名字、或者外號、或者小名。例如你的身份是一位官紳,在大街上遇到一個熟面孔,而這個人此時的身份是個賣小吃或者其它不入流的職業。雙方一見面,這人肯定要給您鞠個躬,然後喊一聲“爺”。而你只需喊他名字就行,什麼張三李四蛤蟆六,隨便你怎麼喊。你若喊他“爺”,那是抬舉他,他自己都不好意思答應。
您如果看過老舍先生的《茶館》,從頭到尾全是“爺”,什麼松二爺、常四爺、馬五爺,稍微有點身份的,穿長衫大褂的,基本上都是爺。那抽鴉片的唐鐵嘴也穿大褂,可沒人喊他“爺”,因為這人身份不配,連碗茶錢都付不起,喝口人家的剩茶還要把茶葉根兒吃肚子裡,這種人直接稱呼賤名就行,他需管你叫“爺”。
張廷玉等大臣喊康熙的兒子們叫“爺”,這是在轍在理的。先別論歲數大小,這些可都是帝王家的“少爺”,誰讓人家爸爸是天子的,皇帝是真龍天子,人家的兒子再混賬也是龍,總不能是泥鰍吧。張廷玉等人雖然身為朝廷大員,哪怕是位列一品,但也是愛新覺羅氏家族的臣子,是奴才。奴才見了主子,你不喊“爺”喊什麼?你敢喊名字試試,嚇死你也不敢。
這便是最佳答案,毫不存在什麼滿漢不平等一說,那樣說就真有點上綱上線了。在如今的京津兩地,依舊有管人叫“爺”的傳統。例如都是好哥們,上了點歲數,見面有時候要喊一聲“嘿、張爺”,“嘿、李爺”.....。天津還有個習俗,習慣把快成年或者剛成年的小青年喊“二爺”。這些不過是一種禮節文化罷了,所以大可不必懷疑什麼滿人欺壓漢人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