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代號三角洲

    丁汝昌之所以犧牲,可謂悲壯。兵敗絕非器不如人,更重要的是清政府的指揮不當、患得患失協調不利,加之封建文人士可殺不可辱的思想,服鴉片自殺,雖敗猶榮,揭開了視死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救亡圖存的棉紗,根本上講,歸咎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軟弱渙散。

  • 2 # 薩沙

    現在就是兩種說法:

    第一,丁汝昌是被自己的大炮震塌了飛橋,跌落受傷。

    第二,丁汝昌是被敵人大炮擊中,中炮受傷。

    第一種說法,是主流說法。

    有很多人這麼回憶。

    比如北洋艦隊洋員泰萊在其編著的《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中,有著明確的記載。

    當時丁汝昌應該在有裝甲防護的司令部中指揮,但他卻站在沒有防禦的飛橋上。

    而此時,定遠號艦長劉步蟾,突然開炮。

    巨炮就在飛橋之下,竟然將飛橋震塌,丁汝昌和泰萊都跌落負傷。泰萊還昏迷過去。

    曾任北洋政府海軍部總務廳副官兼編纂科科長池仲祐在其編著的《海軍實紀律·述戰篇》,記載也差不多。

    對於丁汝昌身上有炮傷,池仲祐解釋的很清楚。丁汝昌是跌落受傷以後,水兵將他扶著試圖入倉躲避,此時日軍還擊開炮,一發炮彈擊中附近,打死了幾個水兵,丁汝昌也負傷。

    但跌落傷是重傷,直到海戰結束丁汝昌也沒有恢復。

    這個觀點,有多名當事人的回憶證明。

    時任“定遠”艦總管輪的陳兆鏘所記中日戰役情形的記載,“我本良心而言,至於督船旗號為敵炮擊落,亦菲事實,聞為本艦炮火震斷。該時清軍各船為敵衝擊星散,督船無有升旗歸隊。”

    第二,就是被敵人炮火擊中受傷。

    這是丁汝昌自己交給李鴻章的報告:“昌上望臺督戰,為倭船排炮將‘定遠’號望臺打壞”。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認為丁汝昌身上確實有炮火的燒傷,應該是被擊中。

    總之,無論是以上哪種,事實證明丁汝昌是失職的。

    作為艦隊指揮官,丁汝昌必須有效保護自己,全程指揮。

    然而,丁汝昌開戰就受傷,卻又沒有提前制定接替人,結果就是劉步蟾勉強代替指揮,但艦隊已經混亂,各自為戰。

    可以說,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基本就是胡打一通,類似於街頭群毆那種。

    相反,日本聯合艦隊卻能根據佔據的變化及時變陣。

    事實上,日軍剛開始也出現混亂,甚至被北洋水師誤打誤撞的幾乎切斷了艦隊陣容。

    但聯合艦隊迅速調整過來,針對北洋水師弱點猛打猛攻,大獲全勝。

    很多人將丁汝昌說成 最失敗的觀戰者,這個說法並沒有大的問題。

  • 3 # 史研

    黃航海戰的那一天,海面的天氣頓時非常的安靜,有許多艦船從中緩緩出現,一場大戰不可避免的,即將要爆發了。這次大戰主要的國家就是日本和中國,日本的軍艦比較非常先進。而中國新買了一些船艦,但是都比較老舊,速度不快。

    中國海軍的首領丁汝昌就在其中,本來不想要打這一場戰爭的,因為他知道中國的實力實在是還不夠,海軍艦隊剛剛經歷,很多方面都沒有完善。雖然他的對手是小日本,但是不可忽略日本的實力,最後真的到了迫不得已,一定要開戰了。

    中國的艦隊緩緩的向日本軍隊走去,日本軍隊也慢慢的靠過來。等到了合適的位置,這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炮程都不是特別的遠,只能達到一定近度才能夠發射到。

    丁汝昌駕駛著他的定遠艦,迅速讓手下人擺好整形,但是日本沒有給予許多的時間,所以中國艦隊最後成了人字形。戰爭已經開始了,可是中國的艦隊卻亂成一團,因為當時丁汝昌還沒有指揮好,所以中國的艦隊只有各自為戰。

    戰爭弄得非常激烈,你一炮打過來,他一炮也打過來,但是日本的射程比較遠,而且中國的炮有點發射緩慢,雖然雙方都有點混亂,可是結果卻以日本勝利告終。

    丁汝昌所在的艦,因為不小心被日本一炮轟了一下,把艦船炸出了一個口子。船還沒有到沉下去的地步,但是丁汝昌卻受了傷。當時丁汝昌就在船上看著遠方交戰情況,想著該怎麼辦處理好這場戰爭,可是突然一個炮彈射了過來,打到了船上,雖然沒有危及了生命,但是還是受傷了。

    最後中國海軍在中日戰爭中失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醫的寒熱指的是溫度嗎,乾溼指的是水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