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法內參
-
2 # 遠航學書
首先,“書寫性”在這裡只是針對書法的,當然在大多數華人的眼中也只是針對書法的,人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大。任何藝術都有所謂的“書寫性”,只是在書法線條粗細、長短等的對比中,它發揮到了極致。我們在談論書法中的“書寫性”時,要抱著求同存異的態度去對待,在開放中保守,不能一棍打死,畢竟書法今時不同往日,在通往藝術的康莊大道上扔掉了太多,體現它價值的時代已經來臨。書寫性體現在書法中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站在欣賞者的立場,還是創作者的方位,書寫性在筆墨的時空轉換中存在。
書寫性,它的意義更多的體現在“性”上,在這裡,它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效能,性質;一個是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現。第一層含義是書寫的效能,即更多的偏向於書法技巧方面,邱振中老師說“書寫性指的是視覺作品中筆觸的運動感與連續性,”這種感覺在草書中體現的尤為明顯,線條輕微的變化,不斷打亂,重組的空間排布,看似凌亂實則有序的章法都在筆下奏出美的旋律。中國書法是世界上的徒手線的極致,無論是在速度、節拍,還是質地變化等方面。而在草書的臨摹或創作中書寫性是十分明顯的,需要你去用心感受字帖中的每一個細節,在臨摹時如果不追求細節,你會發現你的作品看似連貫,卻不耐看,如果小心謹慎,一筆一劃,又會歸於死板;即使你手頭功夫很好也不可能寫出完全一樣的作品,至少你臨摹的作品中無形摻雜了你自己的筆意於其中,這就好像永遠也不會再出現天下第一行書是一個道理。相對於臨摹,創作更難,你需要更大的勇氣去打破你的慣性思維,讓字動起來,舞起來。不管怎麼說,書法中筆觸的運動感和連續性都需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而你體會到的東西正是我說的第一層書寫性的含義。
而第二層則是在第一層的基礎之上,更高一級的,精神上的享受。即你在書寫的過程之中要自然的一筆一筆的書寫,不要刻意的臨摹或創作,也不要拖泥帶水的牽連筆畫,就好像人們對於漢隸和唐隸的感覺一樣,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氣象,不能因為個人的喜愛而有所偏頗,在眾人的印象中漢隸是恢弘大氣的,唐隸是板滯臃腫的,所以都對唐隸持一種鄙夷的態度,殊不知唐代同樣也是很恢弘大氣的,正如王澍所說:“漢唐隸法,體貌不同,要皆以沉勁為本,唯沉勁健古,為不失漢人遺意,結體弗論也,不能沉勁,無論為漢,為唐卻是外道。”第二層書寫性的含義是建立在第一層書寫的技巧上的,只有熟能生巧才能達到自然書寫不做作,在這層之中人的因素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忘我你才能自然的書寫,這種自然書寫性在創作中體現的更加明顯,不做作的作品與做作的作品一眼就能看出來,自然創作出來的作品能體現出這個人的心理,情感,修養,學識,當這一切都隨著你的忘我會不知不覺的進入到你的作品中去。這時你可能會有疑問,按照我這個邏輯,那古代館閣體,臺閣體之類的作品是不是也都屬於書寫性的書法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看當時的作者在書寫時出於一種什麼樣的環境,如果是應制書法,則可能書寫性沒有那麼強烈,嚴謹有餘而魄力不足,相反在一種相對輕鬆的環境下書寫的館閣體,臺閣體可能就書寫性強烈一些,只是變化少,至少你不能排斥,就像顏真卿的自書告身一樣隨意卻不失法度,相比現代的只重視形式或費勁心思揣摩評委的口味,捕捉展覽的風向標的人強的多。
回覆列表
謝謝悟空官方邀請!題目中提到的是書法作品的書寫性,那就指具備一定創作能力的階段了,而不是初學階段。在我看來,首先,書寫性來自於對技法的熟練掌握,對所學書體的特點和筆法有精確的掌控和駕馭能力,這主要靠平時的訓練和積累,由量變到質變。其次,熟悉所書寫的內容。對書寫內容的熟悉程度,能夠影響到書寫的節奏和氣息,這一點在寫行草書時表現得更加明顯,最好書寫能夠背誦的文章、詩詞,不會因對內容的陌生而停頓,影響書寫的氣息和節奏,一氣貫之才是一件好的作品。 再次,創作時少些經營做作的東西,這包括字法和章法的處理上,不要一味求新求怪,形式內容感覺明顯在做作,在擺弄,在炫技,即成下品。最好順其自然,保持好的狀態,正常發揮。“心手雙暢”自然妙筆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