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精神心理呂醫生
-
2 # 飛揚心理王老師
這是個行為心理學的問題,就是透過行為了解人的心理狀況。
並排坐和麵對面坐的區別是什麼?對了,主要是眼睛的對視。面對面坐就要看對方的眼睛,不然掃來掃去不禮貌,不說話有點尷尬,老盯著對方看也尷尬。
並排坐就可以避免上述很多尷尬,這時候眼光可以自由些,不用眼光對視,可以自由交流等等。
一般來說,關係稍遠的朋友,喜歡面對面坐,這樣保持了一定距離。面對面也顯得尊重對方。但為了避免上述的缺點,一定要準備好話題,不要冷場。另外要準備好眼光的落點,不要遊移和太多直視。
關係稍近一些的朋友,喜歡並排坐,這樣的距離近一些,想有點親密動作的,伸手就來,不像對面坐那樣還隔著桌子,有經驗的過來人,都懂的。
-
3 # 客家寶
習慣並排坐,不喜歡面對面坐,說白了,就是一種自卑又敏感性格。
首先,說說喜歡並排坐。
一般這種人,性格都是比較孤獨,缺乏愛,渴望愛。
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往往需要一些外在的接觸,來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望,如擁抱;
並排坐,相當於一種另類的身體接觸,正是這種人所渴望的。
再說說不喜歡面對面坐的心理。
面對面坐,可以很直接地察覺對方的表情,舉止,同樣的,自己也被人觀察者。
自己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眼神、動作,都赤裸裸得暴露在別人的眼球之下,他們並不喜歡這種感覺。
正如上面所述,這類人,敏感又自卑,需要別人的認同,同時擔心被別人所不喜。
所以,這類人,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需要為自己保留部分陰影,來隱藏自己的不自信。
他們不習慣光明正大地曝光在燈光之下。哪怕平時收穫再多的掌聲和鮮花,他們的內心,依舊是那個自卑的小孩。
他們小心翼翼得維護著自己在人前的形象,希望自己是美好的,被大眾所喜歡的,不希望自己的陰影被別人所洞悉。
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人無完人!
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個不願長大的彼得潘。
我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坦誠得向別人展示自己的不完美,能接受你的缺點的人,才能更好地欣賞你的優點。
回覆列表
您說的“習慣並排坐,不喜歡面對面坐是什麼心理”,其實說白了還是人際交往中的安全距離的問題。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人際交往距離的概念。美華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把人際交往中的距離分為四種,即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親密距離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其近範圍在約15釐米之內,其遠範圍是15釐米~44釐米之間,只限於在情感上聯絡高度密切的人之間使用。個人距離是人際間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已較少直接的身體接觸,其近範圍為46~76釐米之間,遠範圍是76~122釐米,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基本上都在一米以外。不同的情境下,與不同的人保持不同的人際距離,是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和本能反應。
此外,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通俗理解:假如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此時人的意識幾乎全被飢餓所佔據,所有能量都被用來獲取食物。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人生的全部意義就是吃,其它什麼都不重要。只有當人從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時,才可能出現更高階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基於以上理論,針對您所講的:習慣並排坐,不喜歡面對面坐,主要還是基於安全感和人際交往距離的考慮,面對面而坐,有一種把自己置身於被別人監視、審判的位置,會觸發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此外面對面坐,彼此之間目光對視,超越了彼此人際交往距離,也觸發內心的不安全感,因為人們都有趨利避害,尋求舒適的傾向,所以自然會選擇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