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遊夏2020

    這日本將軍做過日本駐美武官。甚至和很多美國政界軍界的人是好朋友。日本軍政界裡面。有過留美經歷的人包括山本五十六在內都反對和美國開戰。並不是他們愛好和平。而是他們知道日本和美國在軍事和經濟以及戰爭資源上的巨大差距。但在美華人看來,這些比較清醒的日本人就是和平愛好者了。所以美國電影在拍攝這些人的時候。對這部分人有很大程度上的美化和同情。可是從華人的角度來說,我們並不應該完全遵從美國電影的主題。你要知道那位硫磺島守將之前在中國戰場上對於中國軍民的所作所為。你就覺得他也是惡貫滿盈最該萬死之人。總之對於華人來說。日本軍隊全是該下地獄的雜碎。

  • 2 # 白楊樹下談歷史

    美國大片《硫磺島來信》真實的描寫了二戰期間美日兩軍在搶奪硫磺島控制權,進行的一場殊死的搏鬥。在此之前,美海軍運用蛙跳戰術,解決該島周邊的其他島嶼,使其成為孤島。面對聲勢浩大的對手,守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作為本劇的主人公日方指揮官慄林中道,該如何面對劣勢排兵佈陣?

    一、為了本土的安全,增加兵力,選派得力戰將。

    在過去,它還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島。但此刻,作為日本本土的門戶,它的得失變得舉足輕重,於是日方不斷加強該島的守備。尤其是在馬里亞納群島失守以後,守軍由千餘人迅速激增為23000人,同時,火炮、高射炮、輕重機槍等裝備不斷地增加。目的就一個,要將這個小島的每一個可以利用的地方都派上用處,組成一張密密的火力網,重重把守,嚴陣以待。

    由於在以往的戰役中,日海空軍主力遭到毀滅性打擊,沒有海空軍支援,只能在陸地進行抵抗。因此,選派一個得力的指揮員是防守該島的關鍵所在。日本大本營的高層一致想到了一個人,他就是慄林中道大將。

    慄林是一名出色的職業軍人,戰術家,曾經擔任過天皇警衛部隊的指揮官。他在著名的哈佛大學學習過,曾任駐紐約及加拿大武官,並專門研究美軍事,是日陸軍中少有的熟悉美軍特點的高階將領。讓一個“美國通”擔任守備的主官,可見日方大本營也是費了很大的心思。

    二、經驗豐富,冷靜善戰的慄林大將決定揚長避短。

    在缺乏海空軍支援的情況下,抵擋美軍的攻勢,簡直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但是這個堅毅頑固的職業軍人偏偏要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首先,他上任以後,仔細研究了島上折缽山、元山兩個山地的有利地形,決定將島上兩個機場作為主要防禦地帶,選擇了以地下坑道陣地為主,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巖洞相結合的縱深防禦工事。

    其次,將作為主戰場的折缽山,幾乎掏空成了一個空殼。外面看起來並無異常,但其中卻佈滿九層通道。大量機槍、迫擊炮、反坦克炮隱藏在坑道內,所有武器都經過精確的設定,不放過一個死角,不浪費一顆子彈,組成一個密不透風的火力網。而在海灘縱深也是陷阱重重,埋了大量地雷,攻擊部隊一旦登陸,立刻全面開花。他們卻可以根據地勢,進行機動防禦,讓對手完全摸不到頭腦,沒有主攻方向,無處下手。

    三、改變傳統戰術,強調“以一換十”。

    慄林認識到,儘管島上計程車兵增加了,但對手的總兵力,依然是日軍的3.5倍。另外,還有數以千計的軍艦、飛機,面對面的硬拼一定會以卵擊石,一敗塗地。他規定:士兵必須分散開,進行靈活的防禦,以誘敵、伏擊為主,所有的攻擊改為近距離射擊,等對方上鉤了再進行打擊。這些規定的推出,雖然犧牲了射界,但都是為了儘量減少日軍的損失,提高在猛烈攻擊之下的生存能力。

    每一名士兵的生命都成為防守下去的重要力量。在過去,“武士道”精神武裝計程車兵,在戰爭初期慣用的死拼戰法必須放棄,慄林要的是以最小的犧牲換得最大的破壞力。於是他下令:不允許自殺衝鋒,要靈活出擊,每個人的生命必須換來至少十條美國大兵的性命。

    結語

    孫武說的好:“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意思就是說: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並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從單純的戰術角度講,慄林很好的貫徹了這個思想。在以後的作戰中給美軍造成了極大困難,也使硫磺島戰役成為太平洋戰場最為嚴酷和殘忍、艱鉅的登陸戰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戰後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對當時世界各國造成了什麼影響,哪個國家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