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老闆的樂高華中大倉
-
2 # 科普大世界
鱘魚是一種比較奇特的魚類,不只是它的體表沒有魚鱗,還有就是這種魚類大多是海河巡遊型,就是既能在比較鹹的海水裡邊生存,也能在河流湖泊等的淡水中生存,很多鱘魚都是成年時在海中生存,產卵時則迴游到江河湖泊中產卵,所以不好定義這種魚類是海魚還是淡水魚,不過也有不少只生活在淡水水域中的鱘魚。
中國比較知名的鱘魚有長江鱘與中華鱘,很多人都把這兩種魚當做一種魚類,其實它們不是一種魚。
長江鱘又名達氏鱘,俗稱“沙臘子”,屬於淡水定居性魚類,是中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主要分佈於金沙江下游和長江上游,在長江上游的嘉陵江等各大支流中也有分佈,但近些年來已經比較少見。
近日(11月21日)重慶市江津區一位釣魚愛好者在賈壩沱長江邊釣到一條從未見過的長達兩米多的大魚,圍觀者有人稱其為“沙臘子”,上報後長航公安江津派出所民警和江津漁政部門人員趕到現場,認出該魚是長江鱘,該魚經測量後認定長2.18米,胸圍0.75米,重百餘斤,漁政人員稱這麼大的長江鱘出現在長江重慶段極為罕見,也說明了近些年來長江漁業資源已經有所恢復。
長江鱘是一種原始而古老的硬魚類,恐龍時代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了,至今已經有1.5億年曆史,最大體長可長1.5米,體重超50公斤,目前這種魚類非常稀少,因此為野生動物基金會列為十大瀕危動物之一。
中華鱘則是一種海河迴遊型魚類,體形和長江鱘很相似,但個頭比長江鱘大得多,常見個體為50-300公斤,最大個體可達600公斤,體長平均約1.6米,最長達2.3米,被稱為“長江魚王”。
中華鱘的存在歷史和長江鱘一樣悠久,成年魚類主要生活在東海等北半球太平洋西岸的淺海域中,繁殖時期會沿長江溯流而上,到金沙江一帶繁殖,迴遊距離長達3000公里,但是葛洲壩和三峽等水利工程的修建,阻礙了這種魚的迴遊產卵路線,導致長江沿線如今幾乎已經看不到中華鱘的存在。
不過中國也早己開展了中華鱘的養殖育種工作,如今中華鱘的人工養殖技術已比較成熟,如今年10月底,媒體稱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在宜昌黃柏河基地成功對一對中華鱘實施了人工催產繁殖,獲得受精卵27萬餘粒,獲得優質子二代中華鱘苗種約12萬尾,人工繁殖出卵量、出苗量均為歷次以來最多的一次,算是該物種養殖方面比較喜人的訊息。
回覆列表
長江鱘與中華鱘不是一種魚。
長江鱘又名達氏鱘,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為淡水定居性魚類,是中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已有1.5億年的歷史,體重最重可達40公斤,體長最長可達1.5米。由於長江鱘目前已非常稀少,被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列為“十大瀕臨滅絕物種水生動物”之一。長江鱘是長江獨有魚種,與中華鱘一樣,成長於中國的長江干支流及沿江大型湖泊和近海,每年9~10月洄游到上江上游產卵。
中華鱘,屬鱘形目、鱘科、鱘屬的一種。中華鱘為白堊紀殘留至今最為古老的現生魚類之一,在全世界20餘種鱘科魚類中分佈緯度最低,體型最大,生長最快,為中國特有種,因具有許多原始性狀成了介於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之間的中間型別,在學術研究上具有重要價值。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是古老的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中華鱘被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古稱也叫大臘子。
中華鱘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現今僅在中國長江流域尚有分佈,其他江河中均已絕跡,具有很高的科研、藥用和觀賞價值。
夏秋兩季,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迴游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擊,才回到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 cm左右,又攜帶他們旅居外海。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長,養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鄉的習慣。正是由於這種執著的迴歸、尋根的習性,所以人們稱它為“中華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