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峰徐來89

    那就說明商朝氣數還沒完全用盡,這時武王若去伐紂,功效甚微,結果不明顯一句老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向背,對戰爭的走向,至為關鍵。等到,商紂王繼續倒行逆施,實行暴政,民怨四起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討伐的最佳時機。

    待到這時,武王一呼百應,諸侯群起而攻之,這樣就能事半功倍,討伐商紂,水到渠成。

    姜子牙正是看到了這個時機,所以勸誡武王要相時而動,等待最佳戰機。

  • 2 # 華華寫寫

    哀莫過於心死。怨聲載道至少還說明百姓在關心著這個國家,還期待著國家能有好轉。當已經毫無怨言的時候,說明徹底絕望了。當百姓對國家徹底絕望,這個時候國家就離滅亡不遠了。攻而滅之輕而易舉。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怨聲載道,說明商民尚對商王抱有幻想和期待!仍是忠心於大王的,只是大王的政策傷害了他們,但還末傷害到極端,因為商朝百姓還有餘力和忠心去"怨聲載道"!而且此時商朝上層還有統治力量,還能將統治維持下去。(此時伐商,代價很大);

    待商朝上下離心,內外離德,百姓被傷害到了極端,己無餘力去抱怨了。並且下層對商王己失望、傷心透頂,己對大王不再寄以希望。而統治階級內部也分崩離析!對統治能否維持下去感到悲觀!(此時伐之,可謂時機己到,一擊可致其以死命!代價適合,收益極大!)

    因此,大賢姜尚才給武王這一以小搏大,小弱勝強的正確策略!(對於現代國家來說可自惕的是:勿擾民,勿傷民心,舉動利民,必安民,民安,天下安!)

  • 4 # 欲雲談史論今

    這一傳說,出自於《呂氏春秋·慎大覽·貴因》。

    周武王時期,周人已決定正式反商,因此派出密探,隨時監控商王國動向。某天,探子突然回報:“殷商大概要出現混亂了!”周武王趕緊追回:“怎麼回事?”探子回答:“現在的商王室,饞慝之人遠勝忠良之人。”所謂饞慝之人遠勝忠良之人,是說商紂王重用飛廉、惡來、費仲等等諂臣,而遠離膠鬲、商容等等賢臣。一朝之中諂臣勝賢臣,朝政陷入混亂是必然的。然而,此時未必是伐商的最佳時機。所以,周武王失望地說:“還沒到極點啊!”

    又過了一段時間,周人探子又一次回報:“殷商混亂加劇了!”周武王關切地問道:“到了什麼程度?”探子回答:“賢德大臣都出逃了!”自從黎國被周人佔領後,周人成功地搶佔了“天下之脊”——長治,讓周人從此得以俯瞰商王都,佔盡了地利優勢。同時,山東半島的東夷人大規模叛亂,不但讓商王室損失慘重,還顧此失彼,無法再收復黎國。為此,商王朝大臣多次進諫,結果商紂王惱羞成怒,殺死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商王國的太師、少師頓覺形勢絕望,被迫逃亡周國。但是,大臣們出逃,只能說明商王國上層政治鬥爭異常激烈;如果這種鬥爭沒影響到下層百姓,百姓還支援商王室,那就還不能輕妄動。所以,周武王還是重複那句老話:“還沒到極點啊!”

    孟津觀兵後兩年,探子第三次回到周國,鄭重其事地說:“商國已經混亂之極了!”周武王又問:“到什麼地步了?”探子答道:“百姓現在都不敢說怨恨不滿的話了!”商紂王以殘酷手段統治天下,不但政治對手紛紛被殺,連百姓有所不滿都要嚴厲處罰,使得百姓都不敢開口抱怨——而百姓都被迫沉默寡言,就是整個社會即將崩潰的關鍵訊號!

    周武王立刻找姜尚商議,姜尚也激動起來:“邪惡壓倒君子,為暴亂;賢明之士出走,為崩潰;百姓都不敢誹謗怨恨,為壓迫太甚!商囯混亂已到極點,無以復加了!”被迫沉默寡言的商國百姓,已被商紂王壓制到了極點,現在就等著有人去把他們心中的怒火點燃!

    朝中失去了大臣支援,底層失去百姓們的擁護,商紂王已眾叛親離,徹底淪為孤家寡人。在這樣的情形下,周武王終於決定,正式伐商!

    《呂氏春秋》中記載下的這一故事,很可能不是史實,但也不會是空穴來風。對比商周之際的歷史現狀,其實是有其淵源的。任何一個社會,如果百姓還能發出抱怨聲,說明人們對這個社會還有抱有希望;但是,如果到了百姓連抱怨聲都不敢發出之時,那麼說明這個社會本身就存在極大的問題了。後世周厲王時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道理也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難忘昨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