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人生自古誰無死。不同人的死亡,分量不同,詩人之死尤其令人關注。曠世奇才、全能型詩人蘇軾更是如此。
至於蘇軾的絕筆詩,有人以為是《夢中作寄朱行中》。與蘇軾同時而稍晚的王直方在其詩話中曾有記載。比王直方又小一些的朱弁,持同樣態度,他的《風月堂詩話》卷下有更為詳細的記載:
“朱行中知廣州,東坡自海南歸,留廣甚久,其唱和詩亦多。坡還嶺北,聞行中在任,士大夫頗以廉潔少之。至毗陵,夢中得詩一首,寄行中雲:‘舜不作六器,誰能貴璵璠?哀哉楚狂士,抱璞號空山!’其末章雲:‘何如鄭子產,有禮國自閒。至今不貪寶,凜然照塵寰。’紙尾又題雲:‘夢中得此詩,自不曉其意。今寫以奉寄,夢中分明用此色紙也。’或言東坡絕筆於此詩,其愛行中也甚矣。不欲正言其事,聊假夢以諷之耳。其後行中果以此免,坡真知言哉。”
[常州東坡紀念館內蘇軾塑像,不過,感覺把蘇軾雕醜了。蘇軾卒於常州,臨終前氣色顯然不佳,但後世紀念雕像,沒必要強調其衰老疲弱的一面吧]
根據《三蘇年譜》(3011頁)和《蘇軾全集校注》(8冊5334頁)可知,蘇軾絕筆實為《與徑山維琳二首》其二:
譯作白話:“我遠謫蠻荒的嶺南海島都沒有死去,而今回到常州,竟然可能要死了,這不就是命嗎?”
而此前所作偈語《答徑山琳長老》,實為蘇軾絕筆詩。此詩作於宋徽宗即位的建中靖國元年(1101)的7月26日(農曆),兩日後,蘇軾溘然長逝。原詩如下:
“我跟您都出生於景祐三年丙子(1036),到如今都將近度過了三萬個日夜了。就算像印度高僧鳩摩羅什那樣能夠日誦千首偈語,但是又怎麼能夠追問如閃電般飛逝的歲月呢?人的最大的牽絆在人有肉身,如無肉身便無疾病痛苦。向來嘲笑鳩摩羅什,將要離世時,還妄想以神咒留住性命,結果徒勞無功。”
這首詩,表現出蘇軾達觀的一面。他受老莊影響甚深,安時處順,逆來順受(在今天變成了貶義詞),對生命的各種機遇,最終都能以擁抱的態度接受,甚至是享受,包括死亡。莊子齊生死的思想,讓蘇軾變得比僧人維琳要超脫許多。
而世人所熟知的《自題金山畫像》,雖非東坡臨終之作,卻是其對自身一生的總結,可視作其精神意義上的絕筆之作:
內心彷彿已然灰滅的木頭,身體儼如難以牽繫的小舟。如果要問你一生的功業幾何?答案便是在黃州、惠州和儋州了。
[瞭解三蘇父子生平,最可靠的學術專書《三蘇年譜》,撰者孔凡禮先生]
《莊子·齊物論》雲:“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蘇軾更進一步,寫自己心如成灰的枯木,行如難以收拾的破船,則見其身心俱疲,極度衰老憔悴。後面的自問自答,有些詼諧,自己曾為翰林學士承旨和禮部尚書等顯宦,皆不提及,單單記念被貶謫的三個蠻荒之所,有些自嘲的意味。
不過,後兩句所表達的,更多的則是憤憤不平了。蘇軾幼時便希望“有補於世”,“奮力有當世之志”。剛到二十歲,便與弟弟蘇轍一起高中進士,受到文壇領袖歐陽修和梅堯臣等大腕的賞識,也被宰執大臣韓琦等人看好,以為 “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結果,再三被貶斥,元豐二年的“烏臺詩案”期間,差點丟了小命。如今垂垂老矣,身心俱衰,豪情不再,壯志難酬。而時下,雖然已經被赦免,允許北歸,但政治前途未卜,身形又是如此衰疲,內心怎麼能平靜呢?
更多蘇軾及中外文學作品解讀,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人生自古誰無死。不同人的死亡,分量不同,詩人之死尤其令人關注。曠世奇才、全能型詩人蘇軾更是如此。
至於蘇軾的絕筆詩,有人以為是《夢中作寄朱行中》。與蘇軾同時而稍晚的王直方在其詩話中曾有記載。比王直方又小一些的朱弁,持同樣態度,他的《風月堂詩話》卷下有更為詳細的記載:
“朱行中知廣州,東坡自海南歸,留廣甚久,其唱和詩亦多。坡還嶺北,聞行中在任,士大夫頗以廉潔少之。至毗陵,夢中得詩一首,寄行中雲:‘舜不作六器,誰能貴璵璠?哀哉楚狂士,抱璞號空山!’其末章雲:‘何如鄭子產,有禮國自閒。至今不貪寶,凜然照塵寰。’紙尾又題雲:‘夢中得此詩,自不曉其意。今寫以奉寄,夢中分明用此色紙也。’或言東坡絕筆於此詩,其愛行中也甚矣。不欲正言其事,聊假夢以諷之耳。其後行中果以此免,坡真知言哉。”
[常州東坡紀念館內蘇軾塑像,不過,感覺把蘇軾雕醜了。蘇軾卒於常州,臨終前氣色顯然不佳,但後世紀念雕像,沒必要強調其衰老疲弱的一面吧]
曾款待過自己的朋友朱服,被士人議論,以為其有貪腐嫌疑。基於自己的瞭解,蘇軾信任朱服為人,此詩實為替朋友抱不平之作。當然,蘇軾此詩,客觀上也有提醒警示朱服之作用。朱弁用“有人說”(或言),說明他自己也不很肯定此詩為蘇軾絕筆。根據《三蘇年譜》(3011頁)和《蘇軾全集校注》(8冊5334頁)可知,蘇軾絕筆實為《與徑山維琳二首》其二:
“某嶺海萬里不死,而歸宿田裡,有不起之憂,非命也耶?”譯作白話:“我遠謫蠻荒的嶺南海島都沒有死去,而今回到常州,竟然可能要死了,這不就是命嗎?”
而此前所作偈語《答徑山琳長老》,實為蘇軾絕筆詩。此詩作於宋徽宗即位的建中靖國元年(1101)的7月26日(農曆),兩日後,蘇軾溘然長逝。原詩如下:
“與君皆丙子,各已三萬日。一日一千偈,電往那容詰。大患緣有身,無身則無疾。平生笑羅什,神咒真浪出。”[蘇軾全集校注,蘇軾詩詞文最好的校注本]略作翻譯如下:“我跟您都出生於景祐三年丙子(1036),到如今都將近度過了三萬個日夜了。就算像印度高僧鳩摩羅什那樣能夠日誦千首偈語,但是又怎麼能夠追問如閃電般飛逝的歲月呢?人的最大的牽絆在人有肉身,如無肉身便無疾病痛苦。向來嘲笑鳩摩羅什,將要離世時,還妄想以神咒留住性命,結果徒勞無功。”
這首詩,表現出蘇軾達觀的一面。他受老莊影響甚深,安時處順,逆來順受(在今天變成了貶義詞),對生命的各種機遇,最終都能以擁抱的態度接受,甚至是享受,包括死亡。莊子齊生死的思想,讓蘇軾變得比僧人維琳要超脫許多。
而世人所熟知的《自題金山畫像》,雖非東坡臨終之作,卻是其對自身一生的總結,可視作其精神意義上的絕筆之作: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內心彷彿已然灰滅的木頭,身體儼如難以牽繫的小舟。如果要問你一生的功業幾何?答案便是在黃州、惠州和儋州了。
[瞭解三蘇父子生平,最可靠的學術專書《三蘇年譜》,撰者孔凡禮先生]
《莊子·齊物論》雲:“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蘇軾更進一步,寫自己心如成灰的枯木,行如難以收拾的破船,則見其身心俱疲,極度衰老憔悴。後面的自問自答,有些詼諧,自己曾為翰林學士承旨和禮部尚書等顯宦,皆不提及,單單記念被貶謫的三個蠻荒之所,有些自嘲的意味。
不過,後兩句所表達的,更多的則是憤憤不平了。蘇軾幼時便希望“有補於世”,“奮力有當世之志”。剛到二十歲,便與弟弟蘇轍一起高中進士,受到文壇領袖歐陽修和梅堯臣等大腕的賞識,也被宰執大臣韓琦等人看好,以為 “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結果,再三被貶斥,元豐二年的“烏臺詩案”期間,差點丟了小命。如今垂垂老矣,身心俱衰,豪情不再,壯志難酬。而時下,雖然已經被赦免,允許北歸,但政治前途未卜,身形又是如此衰疲,內心怎麼能平靜呢?
更多蘇軾及中外文學作品解讀,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