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海笑笑浮世生
-
2 # 0o春花秋月o0
驅除韃虜首功是韓山童和劉福通的紅巾軍,朱元璋高築牆、廣集糧,緩稱王,躲在南方和元軍發生的戰爭不多。等他走上歷史舞臺時已經是痛打落水狗時期了。至於吳三桂,一個反覆無常的漢奸走狗,有幾人支援他。
-
3 # 歷史折返
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朝代更迭,總是充滿了它的社會必然性,它標誌著一種新生力量的興起,以及腐朽沒落統治的滅亡。朱元璋的驅除韃虜和吳三桂的驅除韃虜有著本質的區別。朱元璋的大明王朝代表了新生力量的興起,至少在起義之初,他代表了廣大失去土地的農民階級渴望生存的願望。而吳三桂反清只是一己私利作祟的結果。因此說,吳三桂的驅除韃虜必定會以失敗而告終。我們從雙方起兵的歷史時機,以及雙方起兵的政治立場,來論述一下朱元璋大明王朝成功的原因,以及吳三桂反清失敗的教訓。
我們從雙方起兵的歷史時機來看。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發生在元朝末期,當時的元朝統治者腐朽沒落,江山社稷風雨飄搖,廣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些無法生存的百姓只好扯旗造反,各地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席捲全國。面對眾多農民起義軍的圍攻,元統治者雖然進行了垂死掙扎,但終究積重難返,被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大都,元朝宣告滅亡。
我們再來看一下吳三桂起兵反清的歷史時機。清政府成立後,降將吳三桂作為有功人員鎮守雲南,稱霸一方。後由於康熙皇帝削蕃原因,於1673年在雲南起兵反清。1673年的時候,清兵已經入關將近二十年(清兵1644年入關),國家基本穩定,且清軍戰鬥力正處在非常旺盛階段。1673年康熙皇帝十九歲,年富力強,整個大清國上上下下充滿了無限的活力。而吳三桂作為一個邊疆地區的藩王,根本無法與大清抗衡,最終失敗是必然的。
我們再從雙方起兵的政治立場上來分析一下,各自成功失敗的原因。
朱元璋起兵之初,腐朽沒落的元朝統治者對漢人採取的殘酷統治已經到了非人的地步,奴役廣大漢族人民,許多漢民成為元朝貴族的奴隸。從肉體到精神上受到嚴重摧殘。最起碼的生存都受到嚴重的挑戰。因此,朱元璋農民起義軍驅除韃虜的口號一經提出,馬上受到廣大受奴役百姓的強烈支援。起義隊伍日益壯大,攻城奪寨勢如破竹。我們說,戰爭中的雙方,誰獲得了百姓的支援,誰獲得了民心,他就會所向披靡,取得最後的勝利。朱元璋正是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援,最終得以消滅元朝統治者。
我們瞭解了朱元璋農民起義軍的政治立場,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吳三桂起兵反清的立場觀點。吳三桂最初作為大明王朝的邊關總兵,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時候,曾一度準備投降李自成,後由於家眷被李自成所部迫害,進而又投降清軍。讓出山海關防線,使得清軍順利進關。最讓人不能釋懷的是吳三桂竟然親手殺害了南明皇帝朱由榔。這樣一個背信棄義的人,怎麼能夠獲得民心的支援。他提出的驅除韃虜,反清復明,誰又能追隨其左右。雖然吳三桂一度威脅了大清的統治,但是失去民心的他,最終失敗也是必然。
從上述兩個方面,我們充分論述了朱元璋領導農民起義成功的歷史必然性,以及吳三桂反清的歷史教訓。俗話說得好,誰擁有了民心,誰獲得了百姓的支援,誰將是那最後的勝利者。民心不可違!
回覆列表
先說說朱元璋。首先他是窮人出身,一步步當上了一方老大之後,採取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因為當時元朝政府有個特點就是在當時遍地義軍的大環境下,誰稱帝就打誰,不稱帝你再強大也不打。加上他的地理位置還可以,前面有其他的義軍頂著,元軍主力夠不到他…後來打敗了陳友諒就基本上贏了。而且,當時的元朝搞了個什麼一二三四等人,把人數最多的漢人列為四等人,而且拒絕漢化,不得人心。
再說吳三桂,他原本是明朝遼東軍的將領,後來投靠了清朝打開了山海關,然後一路從北打到南,關鍵最後還把南明永曆帝給弄死了。後來他又反清復明,原因是清朝要削藩,觸碰到他的利益,而且你把明朝的皇帝弄死了又說反清復明,誰信你?最重要的一點甲申國難時的那些年真正肯反清的人都被殺了,當時他反清復明的時候新一代的人對明朝已經沒有什麼認同感和感情。但就是這樣一開始還是勢如破竹,打到了黃河邊上,後來失敗一是因為裹足不前給了清軍喘息時間,二是沒有聯合廣東和福建的兩個藩王導致被各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