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問題”的教學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生對封閉的、不封閉的植樹問題,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一端栽樹另一端不栽等植樹問題型別很難分清,導致做題時經常出錯。
為了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到校園尋找植樹問題的生活原型,由於校園裡這類生活原型非常多,學生很容易找,比如上樓梯、校園外側四周的防護欄、教室桌椅的排放、學生排隊等問題都是各種植樹問題的生活原型。
實踐活動課應該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索與發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給學生出示現成的答案,而是為學生創設探索的機會、設計探索的資源和提供探索的幫助。透過課前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初步掌握植樹問題的簡單數量關係,為課堂延伸帶來教學幫助。
在備課過程中,我看教材上呈現的例題是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當實踐活動內容在教室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時,是不利於課堂教學發展的,因此我對植樹問題的例題進行了大膽調整。把全長100米的距離改成了全長20米,雖然距離縮短了,但學生動手實踐的空間卻增大了,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表象,這樣學生親身感受的效果將會更好。
課堂上透過必要的方法及步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透過自己的一系列活動發現規律,從而掌握了知識,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進行了知識的延伸,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一定的基礎。
植樹問題,學生比較喜歡,因此在目標價值的定位上、在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上、我都給了學生實踐的空間。我並沒有把會做植樹問題作為單一的學習目標,而是把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作為更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和發展,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感悟也有深切的體驗。用植樹問題的思想同化生活中其他具有植樹問題特徵的現象,拓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達到對知識以及數學思想和方法的遷移。
在學習方式的選擇上,我採取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他們自己動手畫圖,自己去探究植樹問題的基本特點。讓學生經歷合理猜測——畫圖驗證——尋求規律——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構建一個初具規模的建模思想。在這個過程中,透過具體的措施讓學生不斷體驗、感悟數學思想和學習方法,經歷科學解決問題的歷程。
透過此課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會好的學習方法是多麼的重要,讓學生歷經愉快的探索過程,數學的課堂也會如此美妙。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環節時,我力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本著“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從而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進行知識的延伸。能將枯燥乏味的教材內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有價值、適合學生髮展的數學學習過程,也將是我們課堂不斷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
我在上完這節課後有以下思考:
1、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植樹問題是數學中一個獨立的單元,其內容和生活聯絡非常密切。這一課我們不僅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生領悟研究複雜問題可以從簡單問題入手。因此我設計了一道數字較大的問題,讓學生透過畫圖來解決,在畫圖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沒法解決。從而啟發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數字小的來畫一畫。從而讓學生領悟解決複雜問題要先想簡單的。而且,可以在這種與平常不一樣的活動中,獲得真實感知和學習經驗,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在探究過程中感受數學 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數學活動必須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整節課,每一環節我都設計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學生在不斷的操作和交流中,經歷了觀察、發現和感受的全過程;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獲得了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本節課上的非常順利,效果也不錯。但總覺得有些程式化,在引導學生思考和操作的過程中,對學生規定的有些死。如果在探究兩種栽樹方法的規律時,再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植樹問題”的教學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生對封閉的、不封閉的植樹問題,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一端栽樹另一端不栽等植樹問題型別很難分清,導致做題時經常出錯。
為了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到校園尋找植樹問題的生活原型,由於校園裡這類生活原型非常多,學生很容易找,比如上樓梯、校園外側四周的防護欄、教室桌椅的排放、學生排隊等問題都是各種植樹問題的生活原型。
實踐活動課應該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索與發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給學生出示現成的答案,而是為學生創設探索的機會、設計探索的資源和提供探索的幫助。透過課前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初步掌握植樹問題的簡單數量關係,為課堂延伸帶來教學幫助。
在備課過程中,我看教材上呈現的例題是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當實踐活動內容在教室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時,是不利於課堂教學發展的,因此我對植樹問題的例題進行了大膽調整。把全長100米的距離改成了全長20米,雖然距離縮短了,但學生動手實踐的空間卻增大了,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表象,這樣學生親身感受的效果將會更好。
課堂上透過必要的方法及步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透過自己的一系列活動發現規律,從而掌握了知識,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進行了知識的延伸,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一定的基礎。
植樹問題,學生比較喜歡,因此在目標價值的定位上、在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上、我都給了學生實踐的空間。我並沒有把會做植樹問題作為單一的學習目標,而是把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作為更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和發展,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感悟也有深切的體驗。用植樹問題的思想同化生活中其他具有植樹問題特徵的現象,拓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達到對知識以及數學思想和方法的遷移。
在學習方式的選擇上,我採取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他們自己動手畫圖,自己去探究植樹問題的基本特點。讓學生經歷合理猜測——畫圖驗證——尋求規律——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構建一個初具規模的建模思想。在這個過程中,透過具體的措施讓學生不斷體驗、感悟數學思想和學習方法,經歷科學解決問題的歷程。
透過此課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會好的學習方法是多麼的重要,讓學生歷經愉快的探索過程,數學的課堂也會如此美妙。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環節時,我力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本著“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從而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進行知識的延伸。能將枯燥乏味的教材內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有價值、適合學生髮展的數學學習過程,也將是我們課堂不斷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
我在上完這節課後有以下思考:
1、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植樹問題是數學中一個獨立的單元,其內容和生活聯絡非常密切。這一課我們不僅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生領悟研究複雜問題可以從簡單問題入手。因此我設計了一道數字較大的問題,讓學生透過畫圖來解決,在畫圖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沒法解決。從而啟發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數字小的來畫一畫。從而讓學生領悟解決複雜問題要先想簡單的。而且,可以在這種與平常不一樣的活動中,獲得真實感知和學習經驗,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在探究過程中感受數學 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數學活動必須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整節課,每一環節我都設計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學生在不斷的操作和交流中,經歷了觀察、發現和感受的全過程;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獲得了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本節課上的非常順利,效果也不錯。但總覺得有些程式化,在引導學生思考和操作的過程中,對學生規定的有些死。如果在探究兩種栽樹方法的規律時,再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會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