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石花1819
-
2 # 浮海客
任何一種發展模式都需要隨時代變遷而調整,這沒什麼奇怪。“最幸福”只是比較而言,而且實際上是一種雞湯式的說法,聽聽就算了。
-
3 # 輕風無界
最幸福,說明生活福利最優越,太優越了就是享受的多,辛苦工作的少。西方這些年特別是歐洲每個國家為了國民的幸福,為了政治競選的票源,無節制的分放福利。導致付出創造的少,分享的多,就是收穫小於支出。如果這樣下去國家會被掏空,陷入經濟危機,必須要改革當前的社會制度。但這是動國民的乳酪,很艱難的問題。
-
4 # ruixuezhaofeng
芬蘭面積33.8萬平方公里,人口549萬(2016),當年實現GDP2367億美元,預期壽命81.3歲。
芬蘭族裔同質,芬蘭人占人口總數的93%,瑞典人佔5.4%。芬蘭語和瑞典語同為官方語言,其英語普及率高達63%,在科研及商務活動中廣泛使用。居民中89%是路德派教徒,東正教徒佔1%,宗教對芬蘭人社會生活影響不大。
1917年12月6日,芬蘭在俄十月革命後宣告獨立,年底,列寧領導的布林什維克政府率先予以承認,芬蘭人至今對他的“大度”心存感激,設有世界唯一永久性列寧博物館。
冷戰期間,芬蘭以中立地位拒絕“馬歇爾計劃”,在政治自主獨立的前提下與蘇聯保持睦鄰關係。1995年,芬蘭加入歐盟,2002年成為北歐唯一使用歐元的國家。
蘇聯解體曾讓芬蘭經濟“吃閃”,入盟和諾基亞為代表的移動通訊崛起讓它重振雄風,鼎盛時期,諾基亞貢獻國家GDP的4%和1/4的公司稅。新世紀第一個10年過後,芬蘭經濟再陷窘境,諾基亞龍頭地位不再;主導產業林木業不景氣,主要出口市場歐洲經濟不振;俄羅斯遭受制裁,三種狀況一起發生,致使經濟停滯,政府債務上升,勞動力成本高企,國際競爭力下降。
拋開經濟下行的結構性因素,芬蘭騰飛的奧秘及動因依然存在,教育的高品質和科研的高水準。教育是該國競爭力之所在,它在政府開支中僅次於社會福利,芬蘭中小學教育曾被聯合國認為全球最佳。其模式包括師資選材門檻高、待遇高,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沒有成績單,注重學生能力和創造力,現已嘗試廢除學科制,採用“主題教育”的新模式。在科研轉化為生產力方面,芬蘭模式包含三方面:高水平教育、充滿競爭機制的科研資金分配體系、優良的技術革新土壤,政府於1979年成立國家科技委員會,科研機構與企業商界在創新與科技應用上具有高度共識。從微觀上看,上下級待遇平等的北歐文化,給予一般技術員工股份以挽留人才,是創新型科技公司快速成長的成功因素。
聯合國《2018年世界幸福報告》芬蘭排名榜首。其物質基礎是覆蓋公民“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體系。芬蘭高福利始於二戰後,國民社保局逐漸從一家最初只發放養老金的機構,發展到今天發放養老金、失業金、醫療保險補貼、婦幼補貼、殘疾人補貼、住房補貼、學生補貼、外來移民融合補貼等社會福利的全能部門。2017年,該局發放的各項福利補貼總額為148億歐元,同比漲3.5%,按照預計,2019年政府財政收入為539億歐元,“大而全”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已成為沉重的政府負擔。與此相對應的是高稅收之下經濟增長乏力、人口老齡化嚴重、外來人口增加等諸多挑戰,到2019年3月13日,芬蘭主權債務已高達1053億歐元,人均負債1.9萬多歐元。
困局之下,政府於2017年元旦至2018年年底進行“基本收入試驗”與社會醫療改革,主要內容為對暫時失業者每個月補貼560歐元(約合4250元人民幣),以鼓勵和刺激失業者從事更多收入較低的工作或臨時性工作。今年3月8日,在部分試驗結果公佈一個月後,芬蘭總理因社會與醫療衛生改革失敗(“基本收入試驗”也無法提振就業,只是未見完整結果報告)而向總統遞交政府集體辭呈......
當下,芬蘭各政黨已達成共識,改革勢在必行,它需要勇氣、智慧,也需要協同合作與試點研究。
回覆列表
如果不是因為他經常改革,他憑什麼成為“最幸福”的芬蘭?你不會覺得他天生就是“最幸福”的吧?世界在不斷前進,前進就是一種改變,只不過是指好的改變(個人多半叫改變,社會的改變可以叫改革)。如果不前進,不改革,那麼總有一天會落後的,那時“最幸福”的芬蘭可能就是“最守舊”的芬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