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唐盛世16888

    3D印表機場景搭建,pS建圖,手工繪圖以及雲計算對圖幀串聯色彩渲染,科學院士指導,不談原理,只是玄幻片!一味地強調和刻意放進很多大場景,壓縮劇情。

  • 2 # 我煩不魚

    原理很多,有很多隻是細節,但卻很關鍵

    1.從故事的開頭,太陽的老化會吞沒地球軌道,對應的原理是恆星從主序星向紅巨星轉變的程序,這一事件將在50億年後發生

    恆星依靠其內部的熱核聚變反應而產生能量。核聚變的結果,是把每四個氫原子核結合成一個氦原子核,並釋放出大量的原子能,形成輻射壓。處於主星序階段的恆星,核聚變主要在它的中心(核心)部分發生,輻射壓與它自身收縮的引力相平衡,恆星內部氫的燃燒消耗極快,中心形成氦核並且不斷增大。隨著時間的延長,氦核周圍的氫越來越少 ,中心核產生的能量已經不足以維持其輻射,於是平衡被打破,引力佔了上風,有著氦核和氫外殼的恆星在引力作用下收縮坍塌,使其密度、壓強和溫度都急劇升高,氫的燃燒向氦核周圍的一個殼層裡推進。這以後恆星演化的過程是:核心收縮、外殼膨脹——燃燒殼層內部的氦核向內收縮並變熱,而其恆星外殼則向外膨脹並不斷變冷,表面溫度大大降低。這個過程僅僅持續數十萬年,這顆恆星在迅速膨脹中變為紅巨星。氦聚變最後的結局,是在中心形成一顆白矮星

    2.流浪地球計劃的第一步:推走月球,對應的原理是地月系是一個雙星系統而非月球做圓周運動,月球的引力會對之後的計劃造成干擾,甚至地球有撞上月球的可能性

    3.流浪地球計劃的第二步:用赤道的轉向發動機停止地球的自轉,對應的原理是潮汐鎖定,即實現地球始終只有一面面對太陽,這樣才能正確地加速,不然無法佈置行星發動機,特別地,這種潮汐鎖定實際上在天體裡面比較常見,比方說,太陽和水星之間,地球與月球之間,都會有這樣的潮汐鎖定現象,也正是這個現在使地球的自轉漸漸變慢,不過潮汐力與距離三次方成反比,地球自轉由於太陽的原因減慢的效應很微弱

    3.流浪地球計劃的第三步:行星發動機推離地球,這裡涉及到衛星變軌的原理,地球並非背向太陽,用推力平衡萬有引力,這樣消耗的能量太多了,仔細觀察細節會發現除了引力彈弓效應加速階段,地球始終沿地日連線的垂向加速,行星發動機始終一半面對太陽一半背對太陽,切向加速,在變軌(由低軌道升至高軌道)的過程中,引力勢能增加值遠遠大於動能減少值。也就是說,在變軌過程中,發動機消耗的能量E主要是為了增加人造衛星的引力勢能。據能量守恆關係,有 E + ΔEK = ΔEP,也就是說地球調整到高軌道是以動能的損失和發動機消耗能量為代價來增加其引力勢能,變軌之後,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軌道半徑增大

    4.流浪地球計劃的第四步:利用太陽與木星及引力彈弓效應對地球實現最後加速

    引力彈弓效應原理可類比完全彈性碰撞,以利用木星加速為例,地球與木星系統滿足動量守恆與能量守恆,理想情況下地球可以獲得木星的二倍速度,而木星處於太陽的高軌,這樣的加速是很可觀的

    m1v10+m2v20 = m1v1+m2v2——動量守恆1/2 m1v10^2 + 1/2 m2v20^2 = 1/2 m1v1^2+ 1/2m2v2^2——能量守恆易得:v1 = [(m1-m2)v10 + 2m2v20] / (m1+m2)v2 = [(m2-m1)v20 + 2m1v10] / (m1+m2)

    5.洛希極限

    洛希極限是指當行星與衛星距離近到一定程度時,潮汐作用就會使天體本身解體分散。這個使衛星解體的距離的極限值是由法國天文學家洛希首先求得的,因此稱為洛希極限。當天體和第二個天體的距離為洛希極限時,天體自身的重力和第二個天體造成的潮汐力相等。如果它們的距離少於洛希極限,天體就會傾向碎散,繼而成為第二個天體的星環,如著名的土星環。洛希極限與天體密度有關,這也是本作品的失誤之處之一,若以理想剛體計算,地球與木星間不存在洛希極限,洛希極限在木星內部,所以不存在電影所說的地球被撕碎的可能性

    6+.重核聚變,人工重力,外骨骼機甲等不再贅述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在不留胡是哪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