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庸69493607
-
2 # 沉思的托克維爾
因為商鞅的不近人情已經極端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他對老百姓的蔑視讓百姓即使從變法中獲益,也不願贊他分毫。實事求是的講,商鞅雖然行事殘忍,變法激進,得罪的人不計其數,但也卻有不少人因此受益,尤其是此前毫無地位的貧困百姓。
商鞅推行的軍爵制讓普通百姓也有了升官發財的機會。在商鞅之前,貴族永遠是貴族,平民永遠是平民,平民永世不得翻身。實行軍爵制後,平民百姓,只要有了戰功,就可以出將入相,吃上酒肉,享盡榮華富貴,著實給了不少人鯉魚躍龍門的機會。
所以變法開始時很多百姓還反對,後面成效出現後,就逐漸支援了。於是很多百姓主動到商鞅面前誇讚變法變得好。結果商鞅不但不領情,還說他們是亂民,反而將他們流放邊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說變法好話了。
到這,商鞅既得罪了舊貴族和商人,又得罪了本應是變法受益者的窮苦農民,此時的商鞅,與獨夫也沒啥兩樣了,這樣的獨夫,死的時候可能有人憐憫嗎?
商鞅這麼做,我們現代人可能難以理解,但是讀讀《商君書》就都懂了,商鞅這人,極度蔑視百姓,他變法的目的也是增強君主的權勢,富國強兵只不過是手段而已,至於老百姓,不過是實現君主慾望的工具,跟拉車的牲畜沒啥兩樣,而牲畜怎麼能妄議朝政呢?商鞅一開始就瞧不起老百姓,並表現的淋漓盡致,這種視百姓為牲畜的人,就算百姓間接受了益,也怎麼會說他好呢?
畢竟,人終究不是牲畜,除了吃飯,還是要點尊嚴的。
-
3 # AITg9374
商鞅,是先秦法家代表之一,不是法家思想的完整涵義。但歷史任務是有階段性的。
法家是社會十進位制(一元初始,二氣陰陽,三足鼎成,四相更疊,五行生剋,六六大順,七雄爭勝,胡說八道,九九歸一)發展到九段之七時,(7/9)時,社會的一種推進動力,商鞅實踐的只是法家思想的前半段,一個工程的建設總是會比一個工程師的設想慢,從宣傳,講解,到實現十幾年幾十年都不一定完整,但中間有點變故,可能人就死了,法家前期尤其冷漠,而對一個國家,這個階段在時間上跨度較大,法家階段性目標和早期的冷漠,觸犯了秦國中小領主舊貴族的利益,商鞅得罪了太子的老師,太子繼位後,舊貴族對秦國的激進變法,怨聲載道,而且秦國法家耕戰思想的前段開荒耕,銅鐵農具開肯的農田,已經達到一個階段性邊緣。法家政策階段進入新階段。
商鞅早期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過激把自己推到的懸崖。
階段性困難,藍圖瓶頸,早期的得罪的人。和商鞅的獻祭心態。使商鞅改革停滯,但商鞅思想的前半段,已經在秦國文化中種下。為李斯,韓非子,尉繚子的第二階段(9/10)打下了基礎。秦國法家對應社會十進位制的7,8,9三階,商鞅思想比實踐走的更超前,而其人的實踐對應在第7段。思想比實踐走的快,實踐比思想更艱難,商鞅變法,耕戰之中偏於耕,為秦國農業生產力的解放提高打下了豎實的根基,使秦國在之後能招聘更多人才,養更多工匠,更早進階手工業,與發達的齊楚燕韓趙魏這些先發列強抗橫,楚國申不害在楚國和魏國實踐了更早的法家版本,而屈原,申不害,都失敗了,魏國在申不害改革中任用龐涓,橫掃諸國強橫一時。
但社會是有階段的,法家也是有適應階段的。商鞅變法已達第一階段的強弩之末。秦國的改革需要休養生息,秦國的軍事失敗,暴露了秦國後勤運輸的落後。秦國在呂不韋改革中,興造鄭國渠。
秦國太子老師被罰是人性不周,這使商鞅失勢,商鞅之後秦國物質基礎漸豐,吸引了六國戰亂中的大量人才開啟了呂不韋中興。
呂不韋中興滿足了農業改革實現後一代人的享樂主義也快速的坑死了嬴政的前代。
-
4 # 羅馬俱樂部520
商秧,本是魏國公子,原稱衛秧,從魏國逃亡到秦國,秦孝公任命他為丞相,把商地分封給他,號稱"商君"。商君治理秦國,法令貫徹,公正而沒有偏私,行罰不避讓有地位的人,行賞不偏向關係親近的人。法令執行到太子頭上,對太子師傅處以刻面割鼻之刑。法令實施一年之後,掉在地上的東西無人去拾, 民眾都不取非法的東西,兵力非常強大,諸侯都感到害怕。 但是商君刻薄少恩,只不過是用強力壓服而已。
秦孝公用商鞭推行法令十八年,重病將死,想把君位傳給商君,他推辭不肯接受。秦孝公死後,秦惠王繼承君位,執政不久,商君要求回到自己的封地。(當時有禪讓之風)
有人對惠王說:"大臣權勢過重會危害到國家,身邊的人過分親近會危害到自己。現在秦國的男女老少都只說商君的法令,沒有誰說是大王的法令,這樣商君就成了君主。大王反而成為臣子了。 況且商君本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辦法對付。”商君從封地回到首都,惠王對他處以五馬分屍的酷刑,秦國民眾沒有誰可憐他。(出自《秦策一》)
以上是戰國策中商秧的一個簡略傳,你瞭解當時的秦國,才能明白為何秦惠王車裂商秧,而秦國百姓不同情他。商秧以重法酷刑治理秦國,上至太子皆不能免,平民又如何能免?施法又“刻薄寡恩”。惠王車裂商秧,秦人誰人能憐他,誰又敢憐他!
-
5 # 一個人的歷史
秦惠王車裂商鞅百姓不憐,這是有原因的,因為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秦人人人知法,但不是人人知道有商君。可以說,秦國的普通老百姓,沒有幾個人知道商鞅是誰,這恰恰是商鞅變法,所想達到的最終目的,人人以法為是從。透過商鞅變法,秦國達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大治,百姓得到了好處,只要好好種地,開墾農田,為國而戰,就可以有爵有賞,但是他們感念的是秦法之恩,而非商鞅的個人之情。憐憫通常是對弱者而言,商鞅作為一個法者,他並不祈求百姓對他的憐憫,他只求秦法能萬世相傳,證明自己法家治國的理念。在百姓眼中,商鞅不過是一個企圖造反而被處以極刑的人,大家知道商鞅是個大官,僅此而已,沒有什麼憐憫不憐憫的,百姓們只是看客,他們又一次意識到秦法之威,任何觸犯秦法的人都會被嚴懲不貸,這就足夠了,這也正是商鞅所期待的。
-
6 # 貓眼觀史
這道題不用扯犢子了,直接上乾貨!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改革,雖說是一種治國方略,改變國家政策的重新選擇,但同時也是一種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這也是很多改革變法受阻的真正原因。
商鞅招車裂而百姓不憐?我就直接挑重點說。就是變法裡面施行的政策。
①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裡有“廢井田、開阡陌”這個政策,這個政策固然好,使得更多的土地得以開發,農民也有田種,那麼問題來了後來新開發的土地又陸續轉向私有。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農民關係有矛盾肯定最後就怪到商鞅頭上了。
②“重農抑商、獎勵耕織”這個意思是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因棄本求末,或遊手好閒而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問題也來了,意味著你不能改行了,如果你原本就種地的就得一直種地,經商的則可以轉業。這樣種地多少都有點不樂意了啊!
《史記》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④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居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如果親人犯罪我是告還是不告?這個放到現在大家都不樂意,雖說舉報有獎,但這尊重了大家,你也可以不舉報然而商鞅變法就不行,不但如此,那個年代住旅店都還要憑證,我都懷疑商鞅是穿越的(這一決定也坑了他自己)。
⑤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商鞅開創的“燔詩書”的高壓政策,不僅極端壓制和控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中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這樣秦人都處於一個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有的甚至崩潰了。
綜上所述,也就能明白商鞅被車裂而百姓一點都不覺得可憐了,但是不能因為這個而抹殺了商鞅變法的成就。
-
7 # 饕餮5177v
商鞅,衛華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衛鞅原本任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座病重時向魏惠王舉薦衛鞅為國相,但魏惠王並沒有採納。後衛鞅逃至秦國,得秦孝公重用,全力支援衛鞅變法,企圖變法圖強,改變秦國此時弱勢的地位。
關於商鞅變法的幾個方面,其一 ,令民為什伍,實行連坐法。把老百姓給組織了起來。十家一什,五家一伍,一家犯罪,五家十家都受到牽連,這就叫做連坐。由此可見秦法到底有多嚴峻 百姓心中肯定是頗有微詞的,但卻不得不遵守。其二,廢井田制,廢分封,這種法律的實行,實在大大有利於農民,但卻令土地貴族不高興了,但在秦孝公的極力推動之下,貴族們也只能就著苦水往下嚥。
我們都知道徙木立信的故事,這是商鞅為了在百姓裡建立誠信,信服自己。而在秦法的實行過程中,為了確立秦法的威嚴,在太子嬴稷犯事之後,考慮到他年幼,而對他的老師進行了處罰,割了鼻子。而商鞅為了秦法的實施,殺雞儆猴,極力決定處罰太子。這對以前"邢不上大夫"的傳統是一個巨大的衝擊,也對秦律的奠定了威嚴。此外,當時孟白兩大家族,私鬥觸犯了秦法,商鞅依秦法決然斬首了三百餘人,可以說商鞅變法也是經過屍山血海的。
而在秦孝公死後,太子嬴稷繼位,公子虔為首的貴族告發商鞅造反,商鞅得得到訊息逃離並組織了兵力反抗,但最終被殺害,並處以車裂之邢。
商鞅變法得罪了貴族,對百姓也有利有弊,秦法過於嚴厲,稍有不慎可能人頭落地,但長期來講,秦人適應了秦法,自然也會遵紀守法了。何況商鞅還落下了造反的罪名,這對任何一個秦人都是不可原諒的。因此百姓不憐是情有可原的,但後世的我們看來秦國百姓如何"不識時務",僅僅所處的時空不同罷了。
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這是對商君最好的描述,他一生為了秦法,為了證明以法治國才是最正確的碌碌一生。他雖身死,法可永存。
-
8 # 火火怪怪
念商君
受人憐憫絕非強者之形;
為了理想,也為了民生;
一個強大的帝國,一部功業的完成;
百姓已然覺醒,人民正在執行;
變法怎能沒有犧牲?大道豈可不成!
百年歲月,頻起刀兵,誰來將這災難蕩平?
人雖西去,秦法未停;此後強秦即生;
七國一統,禮樂復興;天下停止紛爭;
嗚呼!商君,君之變法,千古留名!
回覆列表
一個主張以暴力治民的人百姓能忴他嗎?百姓的智商不是想象那麼低,困為薄情寡義的法家人物從來都不受人民待見並都沒有好下場,商鞅如此,韓非,李斯一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