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歡公子
-
2 # 大秦魂的微博
中國從秦漢時代到清朝中期之前一直都是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當然,這裡指的是統一的時代),以天朝大國自居,朝廷裡也沒人會主張學外語,底下的百姓就更不大可能願意學外語了,唐朝的時候外國有大批的人來中國學習、經商,甚至做官,這時候主要是外華人學漢語,京師當時設有“四夷館”,專門負責接待外華人、翻譯外語書籍等事物。
元朝、明朝時候西方人開始了大航海時代,靠掠奪、殖民新大陸、非洲,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他們當時對遙遠的中國充滿了崇拜,許多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但是華人學習外語實在是談不上。
清朝中後期,西方列強科技超越中國,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接連戰敗,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國家統治岌岌可危,這時候開始有人宣揚要學習西洋學術、科技,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是當時翻譯外語發音都是用漢字表示,雖然在十九世紀初,就有英華人編撰了一部《中文字典》,用拉丁字母來表示漢字,但是也只是在傳教士之間流傳,基本上沒有幾個華人用此來學習英文。
晚清時代真正學英文的,除了貴族階級(比如光緒、溥儀他們的英文都很不錯)這種的有一對一的教師教的,多數都是留洋的。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基本上在純英語環境下學習,屬於先說後寫,完全沒有用過英文字母的人很難上手,沒有語言環境也是很難掌握的。
民國時期由於軍閥混戰、動盪不安,國家也沒有很好的推行出一套規範、成熟的漢語拼音方案,學習英文自然也沒有形成多大規模,直到1958年,新中國推出了《漢語拼音方案》以後,才為中英文互通創造了了良好的條件。
-
3 # 趣學海外
28歲就擔任北洋政府駐美公使的顧維鈞英語水平極好,好到什麼程度?13冊的《顧維鈞回憶錄》原文是英文,我們看到的500多萬字的中文版是翻譯而來。顧維鈞在其回憶錄裡講到小時候學英語的情形。因為不喜歡私塾的刻板沉悶,1898年,10歲的顧維鈞進入位於上海英租界的英華學院開始學習英文。
顧維鈞參加的英文班約有50名男生,老師是一位留美學生。這位老師的競爭性教學方法深得顧維鈞喜歡,他在書裡詳細記載了這一段經歷。
“教室裡除了每個學生各有一套桌椅外,老師的兩側各擺著兩條長凳。這四條長凳是給選出來的十二名拼字優秀生坐的。”老師宣佈完要拼讀的生字,只有回答優異的人才能坐到老師身邊的長凳上。而且,長凳上的位置也依據表現分出高下。“整個拼字過程令人興奮,比賽的氣氛十分濃厚。”
一週三節的英文課,一個學期下來,年齡最小的顧維鈞長期把持長凳的首位。這樣的拼讀比賽大大提高了顧維鈞的英文水平。
相比於同齡人顧維鈞,曾任北大校長的蔣夢麟學英語之路卻不順利。他在回憶錄裡寫到,“我為了找位英文好老師,曾經一再轉學,結果總使我大失所望。”十二歲時,在紹興的中西學堂,教蔣夢麟英文的中國老師“發音錯得一塌糊糊”。導致他後來花了很大精力才糾正過來。
過來,蔣夢麟又到了上海一家天主教學校學習英文,教他的是一位法國神父。過了一段時間,他才意識到,這位神父教他的,是法語口音的英文。
再後來,蔣夢麟又轉學到另一家教會學校,校長是個木匠出身的美國傳教士。他回憶到,“我以為在這所教會學校裡,至少可以學好英文。”結果,因為對這位校長言語的極度不滿,蔣夢麟學英語之路又有一次遭遇失望。
儘管學英語的遭遇大不相同,有趣的是,顧維鈞和蔣夢麟最終都赴美留學,還成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友。最終,兩人也都成長為他們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
回覆列表
鴉片戰爭後,滿清被迫開國門。為了富國強兵,拯救大清,慈禧和恭親王奕忻派兒童到歐美留學深造,開辦京師大學堂,請外國老師,教導滿清貴族少年學英文。古人沒那麼愚蠢,學英語的手段一樣,何況百年前的英語比現在簡單,有根基的,輕輕鬆鬆就掌握了英語。
早在明朝末年,明朝士大夫為了學習西方技術,就和傳教士合作,翻譯了幾何學。傳教士為了在中國傳教,不怕困難學習漢語,然後編寫中英辭典,傳授英語給華人。
英語不過是門工具,沒那麼困難,只要你願意,肯定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