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2
回覆列表
  • 1 # 故紙匯

    "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這句話是有人說給項羽聽的,目的是讓項羽殺掉劉邦。

    劉邦第一個進入關中,滅掉了秦朝,按照楚懷王“先入關者為王”的約定,劉邦應該擁有秦國故地關中,成為新的秦王。但是蓋世英雄項羽不服氣,於是有人向他說這句話,慫恿項羽殺掉劉邦。

    首先說歷史背景: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以後,原來的山東六國貴族趁機起事,很多貴族恢復了原來的王號,比如齊王、楚王、趙王、魏王等。他們是利用原來山東六華人民的故國之情,來成就自己的王業。這招實際是很有用的。比如項梁就立原來楚王的孫子為楚懷王,很快得到原來楚國故地人民的響應。

    再說劉邦的背景:

    劉邦出身最多是個小地主,沒有貴族身份。這樣的身份在秦末起義中,號召力不強,很多和他相似的人都是推立原來六國貴族為王,以增強自己的號召力。劉邦也曾經和這些貴族合作過。那麼,劉邦佔領秦國故地之後,就有必要想怎麼爭取秦華人的人心。

    再說下秦國的人民:

    秦末反秦起義風起雲湧,幾千人的起義軍不可勝數。但是,起義烽火基本是在山東六國,關中秦國故地沒聽說過有造反者。這就說明,秦國嬴氏五六百年在關中的統治是得到擁護的。

    最後說下子嬰:

    秦國曆代君王大部分是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的君主,即使秦始皇,儘管對六國百姓殘酷,但仍被秦國老百姓看作是偉大的君王。只是出了一個二世胡亥,實在荒唐。秦末王子嬰是被趙高立為秦王的,他已經不是“皇帝”,而恢復了“王”。子嬰上臺伊始就除掉了趙高。所以,子嬰在秦國是有根基的,是得到秦國上下擁護的。只不過大勢已去,他不得不投降。

    基於以上四點,劉邦想要統治“天府之國”、“形勝之地”的關中,就會想找本地的“地頭蛇”來加強自己的統治,那麼劉邦和子嬰形成統一戰線就不是不可能的。而楚國貴族出身,又立了楚懷王的項羽當然也不會不懂這個道理。

    由於秦國是“革命”的物件,子嬰當然不可能被立為“秦王”,但做丞相是一定可能的。當然劉邦不會給他實權,也就是統一戰線性質的。

    所以,有人向項羽提出這句話的時候,項羽大怒,想要殺劉邦。

    劉邦是否真的想立子嬰為丞相,歷史上沒有記載。很可能他開始有過這樣的想法。

    後來,項羽殺掉了子嬰,立劉邦為漢王,封地是漢中和巴蜀偏僻之地。而將關中一分為三,封章邯等秦國三降將為王。

    項羽在新安坑殺了二十多萬秦國降兵,只保留了降兵的首領章邯等三人。這些士兵是秦國的子弟兵,他們的慘死讓秦華人對項羽痛恨之極。再加上項羽在關中燒宮室等完全“佔領軍”的作為,所以秦華人是很恨項羽和他的代理人章邯等三人的。

    所以,後來劉邦輕而易舉就消滅了章邯等三人,佔領了關中。使得秦國故地成為他楚漢相爭的根據地。

  • 2 # 路衛兵

    我認為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劉邦和子嬰既無私仇也無利害,出於穩定和籠絡的考量,或許有過適當安排的想法。

    子嬰投降和劉邦入鹹,並不代表秦朝勢力的消失。子嬰的群眾基礎不錯,殺趙高又加分不少,難免有效忠者。劉邦也不像項羽有喪親之痛,其目的是立足關中,除了“約法三章”籠絡百姓,尚需平衡舊秦勢力。而妥善安排子嬰無疑是代價最小、效果最好的一種方式。

    “使子嬰為相”這句話是劉邦的手下曹無傷給項羽打小報告時說的,連同“欲王關中”和“珍寶盡有之”構成劉邦的三宗罪。雖說一面之詞——還是讓人捎的信,但我認為憑空杜撰的可能性並不大。曹無傷是劉邦的左司馬,有機會接觸並掌握劉邦的一手資訊。

    劉邦想當關中王是事實,他一直在為此努力。想佔財寶也不假,他本就貪財好色,進了秦宮都不想出來——范增贊他“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是張良樊噲勸誡的結果。兩種情況都不是空穴來風,讓子嬰為相也未嘗不可——況且“相”只是未來關中王的相,級別並不很高。當然,劉邦的念頭不一定有多強烈,但肯定給了曹無傷類似感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坐月子喝水有大講究!水中加一物加速產後恢復,是哪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