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國傳統建築中,為什麼簡單的瓦會叫布瓦?
11
回覆列表
  • 1 # 亦文亦物

    古建築掃盲:“布瓦”

    在古代,房子上最簡單的青色瓦老百姓多稱“布瓦”,蓋房子難道和布匹還能扯上關係嗎?實際上還真是。

    布瓦,是古建築專有名詞,老百姓就通俗用“青瓦”、“灰瓦”來統稱,說的就是屋頂上用量最大、最便宜的那種簡單的素面瓦。這種瓦最初發明的時候,古代工藝不成熟,不知道該怎麼成坯,畢竟和青磚不一樣,在當時來說太薄,所以模具上多用粗布鋪襯製作,成品瓦上也就印上了布條紋,老百姓看見後就叫它“布瓦”。

    布瓦用的特別多,細分起來還能再分為筒瓦、板瓦、勾頭、滴水四個大類,甚至到清代,工匠們對布瓦嚴格編號,標註為一號至十號,既有規格不同,也有等級高低。

    布瓦吸水性強,工藝簡單,造價便宜,比琉璃瓦用的多,而布瓦的發明據說在公元11世紀前,到戰國就十分流行了,陝西的岐山西周遺址曾出土中國最早的布瓦。

  • 2 # 一葉孤舟2258575470

    布瓦其實並非用棉布製作的瓦片,而是早年間的手工製作瓦片,早些年製作手工瓦時為了讓泥瓦好脫模具,給模具外加一層紗布套,脫摸後輕輕的再拿去紗布。待泥瓦八成干時將泥瓦一分三片收起再曬,然後入窯燒製七天即可為成品布瓦。

  • 3 # 花火Etric

    我是做傳統古建築的,堅持傳統材料,傳統工藝,我們工匠叫素瓦,素瓦吸水性強,地表蒸發的水汽上升到屋頂,素瓦可以吸收水分,然後透過素瓦蒸發出去,不至於慪水,保持了木結構的乾燥性,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給白蟻提供了潮溼的生存條件!我們見過些仿古建築,也有一些翻新的古建築,由於對傳統建築工藝和材料特性的不瞭解,經常在瓦底刷白漆…長時間下來,地下的溼氣蒸發到室內的空氣,白漆把瓦的透氣特性瓦解咯,水散不出去,整個房間都是悶熱,傳統古建築清涼透心的建築功能都失去了!雖然外觀做的像,但是實際的使用功能卻答不到!很多的現在建築工匠對傳統古建築一知半解,只在乎的它外觀,卻不知其內涵!造出來的建築,只會讓年輕人更加厭惡自己的傳統文化,傳統工藝!

  • 4 # 秋嶠

    布瓦是古建築中最普通的一種瓦。

    在今天我們常拆除老瓦房,屋面上的U形瓦就是古時所稱的布瓦。當然,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己是改進後的機制瓦了。

    在遠古,因為沒有機械,建築中所用的磚和瓦全靠手工製作。

    工人們在製作磚.瓦的時候,先選擇泥土粘性較好的田塊,去除雜草,將泥土翻鬆,然後加水。接下來由一壯勞力牽著三,四條牛,人做軸,挽牛繩於手,作旋轉狀.反覆踩踏,直到泥漿純熟。

    做磚時.先用木製成模具。用時.將模具潤溼.將泥灌進模具,反覆擠壓抹平.然後脫模.一塊標準磚坯就形成了。

    而做瓦則較為複雜.由於瓦是U形且薄.不易脫模,所以在制好U形模後,使用時先將其溼潤,溼潤後必須在模內覆蓋一層土布,然後將泥置於模內,反覆築摸到感覺適度,稍陰乾,將模倒置,其瓦脫模而不粘。

    在製作過程中必須要用布貼模以達到良好的脫模效果。故人們常稱之為布瓦。

  • 5 # KXJ5190625971

    開始一看布瓦那個詞很生疏,各地叫法可能不同,我們那叫(青瓦)。看了別人的答案才知道是說什麼我叔就是做瓦的工匠,小時候經常跟著叔叔屁股後面去搗亂。我們那裡的瓦片靈動而秀氣,沒有北方的碩大豪邁,材料是工匠精挑細選出來的,沒有絲豪馬虎,否則燒製出窯會功虧一潰。製作過程要說簡單又且繁瑣,先是師傅選擇一種叫(石膏泥)的土質,經牛或人力用腳不辭辛勞地踩踏煉製,直至具有很好的柔韌性和乾溼度。現在想來有點相似於紫砂泥的模樣。然後跺成一座方泥跺,以方便工匠取材,用一張弓一樣的工具割下泥片,敷在一個有彈性且套好瓦衣的(瓦筒)模子上,用一小木錘沾上適量水輕敲細打,不一會就成形便放置一旁拆下瓦衣涼幹,積聚到一定量後碼到窯子裡用柴草烘燒,幾天後便大功告成。(瓦衣)是用白布製成的一個圓筒狀的布套。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布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米客場輸都靈,對帕光頭的首發陣容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