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飛熊騎士

    范增出錯啥主意了?是建議項梁擁立楚義帝熊心?還是大封諸侯出主意,把劉邦趕到漢中,巴蜀?擁立熊心是政治需要,把劉邦趕到漢中是既然鴻門宴不殺劉邦,那隻能放到巴蜀漢中,其他地方都有諸侯各自的根基,放哪裡都不適合。當然除了關中,如果把劉邦放到關中,那豈不是更加糟糕,連“暗度陳倉”都省了,進出關內關外,更是方便。所以,項羽把關中分為三份,封給秦國降將,一來百姓恨之,不容易造反。二來,可以看著劉邦。這是項羽的失誤,不應該得罪秦國百姓,然後放棄關中之地,回到四戰之地的楚國根據地。所以,項羽軍事強大,依然疲於奔命。

    (十八路諸侯分封)

    秦末天下大亂,早就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往大了說,這是六國文化還未統一,楚文化特別強大的緣故。往小了說,楚華人最耿耿於懷的是,當年戰國楚懷王熊槐被騙而讓秦國囚禁這樣的奇恥大辱,要注意,這種“恥辱感”是大於此後項燕和秦軍作戰而犧牲的“同情心”。所以,陳勝吳廣起義,打的項燕和扶蘇的旗號,雖然一呼百應,最終失敗收場。而項梁擁護楚懷王的孫子,也就是義帝熊心,結果聯合諸侯,滅了秦國。擁護義帝出於大義,政治旗號,名正言順,所以能推翻秦朝,這是不能不為之的。

    (西漢前期解決時代矛盾的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制度)

    宋朝的大文豪蘇東坡在《范增論》也是如此認為,擁護義帝的必要性。而蘇東坡還認為,項羽之所以殺了義帝,是出於對范增的懷疑,殺卿子冠軍,是殺義帝的先兆。項羽殺義帝,迫使范增離開,這是項羽失敗的開始。這要從當時的環境開始說起。秦國統一天下,文化並沒有統一,特別是擁有強大文化的楚國,趙國,齊國。秦末天下大亂,文化雖然分裂,人心卻盼望安定,由此大一統的中國才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是需要時間上緩衝的,因此項羽也只能分封諸侯,無法統一思想,但是項羽的做法只是迎合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而劉邦統一天下後,採取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化解了時代上演進的分裂和統一的矛盾,直到漢武帝的“推恩令”,才算徹底解決“分封制”遺留下來的中央和地方之矛盾,君權和諸侯(前異姓,後同姓)的矛盾。

    其實項羽是有機會取代劉邦,成為解決時代矛盾的人物。假如,項羽不殺義帝,猶如後世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即使田榮和陳餘一起造反,哪怕加上當時的“流寇”彭越,也不是項羽的對手。因為,義帝不死,原來同屬楚國陣營的劉邦不一定能造反,名不正言不順呀。同時,項羽原來手下大將九江王英布,也不能“陽奉陰違”了,因為不但違抗了項羽,也違抗了義帝。而南面另外兩個王,吳芮和共敖不過是“牆頭草”。特別是吳芮,他後來能為已是漢帝的劉邦拿下英布,此時也能為義帝或者項羽,拿下英布。所以,即使英布造反,下場一樣。如果項羽再次出兵,逐一擊破諸侯,後無劉邦干擾,又有英布等人的幫助,重新洗牌十八地盤,要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國家,還是有可能的。問題是,項羽是同時和劉邦的漢軍,彭越自領軍隊,韓信的齊軍,英布等人一起開戰,以一域對抗楚漢三大將,外加眾諸侯,不敗才怪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而劉邦呢?被封到漢中,巴蜀,名義也屬於關中,所以也不違背當年的“先入關中為王”的誓言,只是偷換了概念。當然,劉邦在漢中是很難受的,張良又回去南韓,蕭何去追韓信,劉邦還以為蕭何逃跑,可見劉邦之鬱悶。好在劉邦拜了韓信為大將,軍心立馬穩定,這是為何?因為劉邦的手下都是“山東之人”,漢中巴蜀又是大多未開發之地,沒有油水,逃跑的人太多。如今劉邦拜了大將,就是隨時準備東出了,隨後就是韓信的“暗渡陳倉”,拿下關中“形勝之地”,這是劉邦崛起的根本。難道說范增建議把劉邦扔到漢中是錯的?當然不能怪范增,關中還有秦國名將章邯鎮守呢,關鍵是韓信太強了,歷史少見的“兵仙”,即使如此,韓信也是需要借用張良“暗渡陳倉”的主意,攻其不備呀。

    所以,項羽的失敗,是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和殺害了義帝,劉邦的成功是解決了時代的矛盾(從“約法三章”就已經開始解決了),這是大勢所趨。而范增的出走,是早就知道勝利不在項羽這邊了,又被見疑,大勢所趨之事,又豈能是一,二人可以逆天改變的,因此,關范增主意屁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桶虹吸式是什麼意思?